查看原文
其他

【检验职考】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

大师兄 检验星空 2021-06-05

一、血液生理概要

1、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血浆占血液的55%,血细胞占45%。

2、血液在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血液离体后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由于血液在凝血过程中会消耗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故血清中不含这些凝血因子,这是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3、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

4、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

(1)血量: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为4~5升,占体重的6%~8%。

(2)颜色:动脉血因氧合血红蛋白(HbO2)含量高而呈鲜红色,静脉血因还原血红蛋白(Hbred)含量高而呈暗红色。严重CO中毒呈樱红色。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是由于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带负电荷。

(4)黏滞性:黏度主要与HCT和血浆黏度有关。血浆黏度主要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球蛋白有关,它们浓度越高,血黏度越高。健康成人全血黏度为生理盐水的4~5倍,血浆黏度为生理盐水的1.6倍左右。

(5)比密:血液比密男性为1.055~1.063,女性为1.051~1.060;血浆比密为1.025~1.030,血细胞为1.090。

(6)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为晶体渗透压,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有关,特别是电解质。正常人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Osm(kg·H2O)。

(7)pH: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送检、保存与处理


1、采血的方法和部位: 皮肤采血一人一针,WHO推荐成人使用左手无名指内侧婴幼儿选用足跟;静脉采血成人选用肘部静脉(压脉带不捆绑不超过1分钟真空采血法是ICSH推荐的采血方法,也是临床常用的采血方法。

手工法做血常规时,采血的顺序依次为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型鉴定。

2、普通采血注意事项:为了避免溶血应注意①注射器和容器必须干燥;②抽血时避免气泡产生;③抽血完毕后拔下针头再把血沿管壁注入容器;④禁止用力震荡试管;⑤血小板功能试验应使用塑料注射器或经硅化处理后的试管;⑥压脉带捆绑不能超过1分钟。

3、溶血对K的影响最大,对酶类影响也大,尤其是LDH。

4、血液标本若不能及时检查,血液应室温保存。虽然4℃可延长血液贮存,但会影响PLT和MPV值。

5、血液标本的抗凝:①血细胞计数用EDTA-K2(不适凝血和血小板功能检查)抗凝,紫盖;②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HCT用肝素(不适凝血检查和白细胞计数)抗凝,绿盖;③凝血因子测定用枸橼酸钠抗凝,比例是1:9,蓝盖。④血沉测定用枸橼酸钠抗凝,比例是1:4,黑盖。⑤血糖测定用氟化钠抗凝,灰盖;⑥血钙用肝素抗凝。⑦双草酸盐抗凝剂由草酸钾和草酸铵按照2:3比例配合而成,前者可使红细胞体积变小,后者反之。

6、血涂片的制备:①一张良好的血涂片应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细胞分布均匀、边缘整齐、两侧有一定空隙、血膜占玻片的2/3;②HCT增高,应使用小血滴、小角度、慢推。HCT低时,反之。



三、血细胞染色


1、瑞氏染色(Wright)是血涂片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1)瑞氏染液由碱性亚甲蓝,酸性伊红,甲醇(有机溶剂、脱水、固定)组成;

(2)细胞的着色既有物理吸附作用又有化学亲和作用;

(3)碱性环境中细胞带负电,与碱性染料亚甲蓝结合偏蓝。酸性性环境中细胞带正电,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偏红,中性颗粒与伊红和亚甲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

(4)缓冲液的pH为6.4~6.8,如果缓冲液偏酸(pH<6.4)则红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偏红,白细胞核呈淡蓝色或不着色。如果缓冲液偏碱(pH>6.8)细胞染呈灰蓝色,颗粒深暗;嗜酸性粒细胞可染成暗褐色,甚至紫黑色或蓝色;中性颗粒偏粗,染成紫黑色。

(5)新鲜配置的染液染色效果差,应贮存一段时间,时间越久,染色效果越好,瑞氏染液的成熟指数以RA(A650nm/A525nm)=1.3±0.1为宜。

2、吉姆萨染色(Giemsa)

(1)吉姆萨染液组成:天青,伊红,甲醇,纯甘油。

(2)染色原理和瑞氏染色原理一样,本法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但对细胞质和颗粒着色较差。

(3)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法能使细胞核及细胞颗粒均能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四、血液常用检查


1、血细胞显微镜计数的误差有技术误差和固有误差,其中技术误差包括①采血部位不当;②稀释倍数不准;③充液不当;④血液发生凝固;⑤误认;⑥仪器不准;⑦气泡产生。固有误差包括计数域误差和仪器误差,比如每次充池后细胞计数池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而造成的误差。仪器误差指仪器不精密而造成的误差。


(一)红细胞计数

1、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到网织红细胞需要3 天,网织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需要2天。

2、红细胞在外周血的平均寿命为120天。

3、显微镜计数红细胞常用的稀释液有:

①Hayem稀释液:由NaCl、Na2SO4、HgCl和蒸馏水组成。其中NaCl和Na2SO4调节渗透压,后者还可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连,而HgCl为防腐剂。

②枸橼酸钠稀释液:由NaCl、枸橼酸钠、甲醛及蒸馏水组成。NaCl和枸橼酸钠调节渗透压,后者还有抗凝作用,甲醛为防腐剂。

4、牛鲍计数板计数RBC:计数公式/L=N(五个中方格的RBC数)×5×10(0.1ul变为1ul)×200(稀释倍数)×106(1ul换成成1L)=N×1010=N/100×1012

牛鲍计数板:每块计数板由H形凹槽分为2个同样的计数池。计数池两侧各有一支持柱,将特制的专用盖玻片覆盖其上,形成高0.10mm的计数池。计数池画有长、宽各3.0mm的方格,分为9个大方格,每个大格面积为1.0毫米X1.0毫米=1.0平方毫米;容积为1.0平方毫米X0.1毫米=0.1立方毫米。其中,中央大方格用双线分成25个中方格,位于正中及四角5个中方格是红细胞计数区域,每个中方格用单线划分为16个小方格。四角的4个大方格是白细胞计数区域,每个大方格用单线划分为16个中方格。

5、新生儿红细胞参考值6~7×1012/L。成男:4.0~5.5×1012/L。成女:3.5~5.0×1012/L。新生儿红细胞高于成年人的原因是生理性缺氧造成的。

6、末梢血比静脉血测定结果高10%-15%。

7、发生大细胞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浓度不成比例。大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偏高,也就是说巨幼贫的时候红细胞的降低幅度的大于Hb的,Hb也可能正常,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的血红蛋白减低,但红细胞计数可正常。


(二)血红蛋白测定

1、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每个血红蛋白有4条珠蛋白肽链,每条肽链包裹一个亚铁血红素。

2、正常人的血红蛋白主要为HbA,占90%以上,珠蛋白肽链组成为α2β2,含α2δ2珠蛋白肽链的HbA2占2%-3%,含α2γ2珠蛋白肽链的HbF占2%一下。新生儿和婴儿的HbF含量显著高于成人,约占Hb总量的70%左右。

3、ICSH和WHO推荐的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是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HiCN)。最大吸收波峰为540nm,波谷为504nm。本方法的致命缺点是氰化钾有剧毒。

4、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SDS)是血红蛋白测定的次选方法,波峰在538nm,波谷500nm。但是其的摩尔消光系数未确认。

5、血红蛋白参考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6、根据血红蛋白浓度,成人贫血程度分为4级

①轻度:Hb低于参考值下限,但>90g/L;

②中度:Hb 61-90g/L;  

③重度:Hb 30-60g/L; 

④极重度:Hb≤30g/L。


(三)红细胞形态检查

1、正常红细胞直径参考值6.7~7.7um,平均7.2um。

2、小红细胞直径<6um,大红细胞直径>10um,巨红细胞直径>15um。

3、球形红细胞是由于红细胞酶缺陷所致,无中心淡染区,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4、椭圆形红细胞是由于红细胞膜缺陷所致,正常人约占1%,巨幼细胞性贫血可高达15%;超过15%对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有诊断价值。

5、靶形红细胞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6、镰形红细胞由于红细胞内存在异常Hb(HbS)所致。

7、口形红细胞在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时常达10%以上。DIC和酒精中毒可见少量此类细胞。

8、棘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β脂蛋白缺乏症。

9、泪滴样红细胞见于骨髓纤维化。

10、染色质小体又叫豪焦小体(H-J),是位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细胞质中的紫红色小体,已证实为核的残余物。

11、卡-波环呈紫红色圈状或“8”字形,可能是纺锤体残余物或脂蛋白变性所致。

12、碱性点彩红细胞为铅中毒的筛查指标。

13、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是骨髓造血功能旺盛的表现。

(四)白细胞计数

1、人体外周血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N){又包括杆状核(Nst)和分叶核(Nsg)}、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L)和单核细胞(M)五种形态。杆状核和分叶核的比例是1:13。

2、白细胞分化过程: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丧失分裂能力)→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

3、白细胞分为分裂池(原、早、中幼粒细细胞)、成熟池(晚幼、杆状核粒细胞,丧失分裂能力)、贮存池(分叶核及部分杆状核)、循环池(血液循环流动的粒细胞)、边缘池(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壁的粒细胞,和循环池保持动态平衡)五个池。白细胞计数的是循环池,不包括边缘池。

4、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是手工目视显微镜计数,油镜下分类计数200个白细胞。常用方法是血液分析仪法。人在出生后有两次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相等的时间分别是4~5岁,6~9天。

5、牛鲍计数板计数:

WBC计数公式/L=N(四个大方格的WBC数)/4×10(0.1ul变为1ul)×20(稀释倍数)×106(1ul换成成1L)=N/20×109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计数两侧计数池的10个大方格。公式:N/10×10(0.1ul变为1ul)×20(稀释倍数)×106(1ul换成成1L)=N×20×106=0.02N×109

白细胞校正公式:校正后的白细胞数/L=100/(100 有核红细胞数)×校正前的白细胞数

6、白细胞三分类血液分析仪使用电阻抗法根据白细胞体积大小分为三群,第一群为小细胞区,体积在35~90fl,主要为淋巴细胞;第二群为中间细胞区,体积在90~160fl,一般包括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在病理情况下还包括原始细胞、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等;第三群为大细胞区,体积在160fl以上,主要为中性粒细胞。

7、参考区间

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区间

白细胞

百分率(%)

绝对值(×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0.04~0.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

0.5~5

0.02~0.5

嗜碱性粒细胞

0~1

0~0.1

淋巴细胞

20~40

0.8~4

单核细胞

3~8

0.12~0.8

8、血涂片上WBC分布密度与WBC数量关系

血涂片上WBC数/HP

WBC(×109/L)

血涂片上WBC数/HP

WBC(×109/L)

2~4

(4~7)

6~10

(10~12)

4~6

(7~9)

10~12

(13~18)

9、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边缘池的白细胞过渡到循环池导致):①下午较上午高;②运动、激动、冷刺激、暴热会高;③新生儿、妊娠妇女高。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①感染;②出血;③组织损伤;④中毒;⑤白血病和恶性肿瘤。

类白血病: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红细胞和血小板一般无变化,骨髓增生很少达到白血病程度。最常见的引起类白血病的因素是感染和肿瘤,其次是急性中毒、外伤、休克、急性溶血或出血、大面积烧伤及过敏等。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减少:①某些革兰阴性杆菌(伤寒、副伤寒杆菌)及病毒(流感)感染;②再障、非白血病性白血病;③慢性理化损伤;④自身免疫疾病,如SLE;⑤脾功能亢进;

粒细胞减少症指成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3.5×109/L,,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指成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2×109/L,,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伤寒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五)白细胞形态检查

1、正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形态要点:直径10~15um,瑞氏染色细胞质呈粉红色,胞质内有染成淡粉色的中性颗粒。细胞核分2~5叶。  

(2)嗜酸性粒细胞形态要点:直径13~15um,瑞氏染色可见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罗列且折光性强的橘红色嗜酸颗粒,细胞核多分为2叶,呈眼镜状。 

(3)嗜碱性粒细胞形态要点:直径10~12um,瑞氏染色可见胞质内含有粗大但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颗粒常盖于细胞核上。  

(4)淋巴细胞形态要点:大淋巴直径10~15um,小淋巴直径6-10um,瑞氏染色可见胞质呈透明天蓝色,细胞核圆形,常偏于一侧,染色质粗糙紧密,排列均匀无空隙。  

(5)单核细胞形态要点:直径14~20um,瑞氏染色可见胞质丰富,染淡灰色或者淡粉红色,细胞核不规则,可呈肾形、马蹄形、S型,常扭曲折叠,染色质细致疏松如网状。

2、异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中性粒胞质中出现的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红色颗粒,常见于严重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含中毒颗粒的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所占的比值称为毒性指数。根据毒性指数的不同,中毒程度分为:毒性指数为1时是极重度。0.75为重度,0.5为中度,0.25为轻度。

(2)空泡:细胞受损后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最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

(3)杜勒小体(Dohle):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POX染色阳性。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是核浆发育不平衡的表现。

(4)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的现象。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等。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WBC升高)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WBC降低)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底下。

杆状核粒细胞>6%,称轻度左移。
杆状核粒细胞>10%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细胞者为中度核左移。
杆状核粒细胞>25%并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时,为重度核左移,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或中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样反应。

(5)核右移:外周血中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3%,核右移常伴随WBC总数减少,属造血功能衰退的表现。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可出现核右移。如患病期出现核右移是预后不良的表现。

(6)淋巴细胞的异常形态称异型淋巴细胞,分为Ⅰ型(空泡型)亦称浆细胞型、Ⅱ型(不规则型)亦称单核细胞型和Ⅲ型(幼稚型)。增多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六)血小板检查

1、血小板有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脱落而来,在外周血中的寿命为7-14天。

2、血小板计数临床常用血细胞分析依法,ICSH推荐的参考方法是PLT/RBC比值法。

参考区间为(100-300)×109/L

PLT低,MPV增高,提示说明骨髓增生正常,但外周血小板破坏增多。

3、正常血小板直方图,在2~30fl范围内分布。


(七)网织红细胞计数

1、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部分嗜碱性物质,可被新亚甲蓝、煌焦油蓝等染料活体染色呈网状或颗粒状结构而得名,染液与血液的比例1:1。

2、网织红细胞根据形态特征和成熟程度分为4型:Ⅰ型(丝球型)、Ⅱ型(网型)、Ⅲ型(破网型)、Ⅳ型(点粒型),正常人外周血可见Ⅲ型和Ⅳ型,以Ⅳ型为主。

3、网织红细胞试管法染色时间为15~20分钟,一般染15分钟。

4、计数公式

①常规法:1000个红细胞中的网织红细胞数/1000×100%

②Miller窥盘计数公式:大方格B内的网织红细胞数/(小方格A内的红细胞数×9)×100%

5、网织红细胞参考区间:

①相对值:成人和儿童:0.5%~1.5%;新生儿:3%~6%。

②绝对值:(24~84)×109/L

6、临床意义

①网织红细胞相对值低于0.5%,绝对值是低于15×109/L是诊断再障的标准之一。

②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正常人为1,>3提示溶血性贫血或急性失血性贫血。<1提示骨髓增生低下,如再障。

③缺铁型贫血和巨幼性贫血在用药3~5天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7~10天达到峰值,2周左右开始下降。网织红细胞是判断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有效的最快速指标。

7、仪器计数网织红细胞根据胞质内荧光强度的不同,分为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L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MFR)、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HFR),外周血主要为LFR。

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MFR HFR)/LFR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网织红细胞比值×患者HCT/正常人HCT


(八)血细胞比容测定

1、血细胞比容是将定量的抗凝血液在一定的速度(3000r/min,离心力2264g)和时间(30min)离心沉淀后,观察压实红细胞(还原层红细胞)所占全血的百分比。

2、离心后的血液分为5层,从上到下依次是血浆层、血小板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红细胞层、还原红细胞层(紫黑色)及带氧红细胞层。

3、WHO推荐的测定HCT的方法是微量法,常用方法是血细胞分析依法,参考方法是放射性核素法。

4、温氏法和微量法都无法排除细胞间的残留血浆,当红细胞形态异常时候,可使残留血浆增加。

5、参考区间:

男0.380-0.508    

女0.335-0.450

6、HCT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出汗、呕吐、腹泻、烧伤等,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


(九)红细胞平均值计算

1、MCV(平均红细胞体积)=HCT/RBC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Hb/RBC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Hb/HCT

2、MCV,MCH,MCHC三者的关系是MCHC=MCH/MCV,含量除以体积等于浓度。

3、MCV单位是fl,1fl=10-15L。MCH的单位是pg,1pg=10-12g。

4、参考区间:

MCH:26-34pg    

MCV:80-100fl   

MVHC:320-360g/L

贫血形态学分类

注:红细胞凝集会导致MCV假性增高。

高脂血症会导致MCH假性增高。

形态学分类

MCV

MCH

MCHC

正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大细胞性贫血

增高

增高

正常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降低

降低

正常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降低

降低

降低

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稀释液中成分的主要左右有3种:①嗜酸性粒细胞保护剂(如丙酮、乙醇、丙二醇);②促进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破坏(如碳酸钾、草酸铵或低渗状态);③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如伊红、溴甲酚紫、石楠红)等。


(十)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1、血沉是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沉降速度。

2、血沉过程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红细胞缗钱状形成期,第二期为快速沉降期,第三期为红细胞堆积期。

3、影响血沉快慢的因素主要有血浆因素和红细胞因素。纤维蛋白增加时,血沉加快,清蛋白增加时,血沉减慢。红细胞增多时,血沉减慢,反之加快。红细胞形态异常(如镰刀形、球形)时血沉减慢。

4、血沉测定参考方法是魏氏法。

5、参考区间:男0-15mm/h   女0-20mm/h。

6、临床意义


血沉增快:①各种炎症;②组织损伤坏死,心肌梗死血沉加快,心绞痛血沉正常,可作为两者的一个鉴别参考;③恶性肿瘤;④高球蛋白血症,如SLE、MM、RF等。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


(十一)血细胞分析仪及直方图

1、血液分析仪采用电阻抗原理,脉冲信号的大小与细胞体积成正比,脉冲频率的多少与细胞数量成正比。

2、白细胞五分类检测VCS原理中的V是细胞体积,C是细胞内部结构电导性,S是光散射。

3、白血病标本时,三分群白细胞分析仪白细胞直方图上易出现小细胞区正常,中间细胞区与大细胞区融合增加。

4、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反应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正常人<15%。在不均一性贫血时,RDW增高。

5、白细胞直方图淋巴细胞前面出现峰考虑巨血小板和血小板凝集。

6、红细胞出现双峰是铁粒幼细胞贫血或者缺铁性贫血恢复期。

7、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直方图峰波峰左移,底部变宽。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直方图波峰右移,底部变宽。红细胞直方图体积区域大多设定在25~250fl或36~300fl。

8、白细胞直方图异常变化的常见原因

白细胞直方图变化

主要原因

淋巴细胞峰左侧异常

有核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巨大血小板、未溶解红细胞、疟原虫、冷凝集蛋白、脂类颗粒、异形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峰右移,与单个核细胞峰左侧相连并抬高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形淋巴细胞

单个核细胞峰抬高增宽

原始或幼稚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增多

单个核细胞峰与中性粒细胞峰之间异常

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异常细胞亚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峰右移、抬高、增宽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多

9、MCV与RDW分类贫血

MCV

RDW

贫血类型

常见病因和疾病

减少

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

地中海贫血(轻型)

减少

增高

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细胞均一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

正常

增高

正细胞不均一性

混合型营养性缺乏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

增大

正常

大细胞均一性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

增高

增高

大细胞不均一性

巨幼细胞贫血、某些肝病性贫血

【检验图谱】常见细胞形态,您都认识吗?●【检验图谱】体液汇总,多图慎入!●【检验图谱】寄生虫汇总,多图慎入!●【检验图谱】尿液有形成分全解●【检验图谱】常见细胞形态,多图慎入!

【检验图谱】尿液细胞形态

●【检验图谱】外周白细胞形态学


戳原文,检验医学推荐用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