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贫血?
贫血: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重要,成年男性低于120g/L(12.0g/dl),成年女性低于110g/L(11.0/dl),一般可认为贫血。
常见贫血种类:
缺铁性贫血(IDA)是指由于体内贮存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在红细胞的产生受到限制之前,体内的铁贮存已耗尽,此时称为缺铁。
缺铁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于幼儿、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慢性失血及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者。
血象:血红蛋白、红细胞均减少,以血红蛋白减少更为明显。轻度贫血时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中度以上贫血时红细胞体积减小,中心淡染区扩大,严重时红细胞可呈环状,并有嗜多色性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或正常。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一般正常。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
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值减低。红细胞系明显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幼红细胞体积小,边缘不规整,胞核小而致密,胞浆量少,因血红蛋白合成不足而着色偏碱。成熟红细胞体积小,中心淡染区扩大,严重时可呈环状红细胞。易见嗜多色性红细胞。粒细胞系相对减少,但各阶段比例及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巨核细胞系正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物理、化学、生物或不明因素作用使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严重受损,造成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或衰竭的疾病,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象:红细胞、血红蛋白多严重减低,二者呈平行下降,为正常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严重减少,分类时可见中性粒细胞嫉妒减少而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小板严重减少、网织红细胞严重减少。
骨髓象:由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红骨髓病变广泛并代之以脂肪组织,穿刺时不易获得骨髓成分,涂片上脂肪滴明显增多,故常需多次、多部位穿刺才可诊断。
主要特点为:骨髓增生多为重度减低。粒、红两系均严重减少,粒细胞系以成熟粒细胞为主,红细胞系以中、晚幼红为主,细胞形态染色大致正常。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浆细胞、网状细胞、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成堆出现者即为“非造血细胞团。”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除个别病例偶见外大多数不见巨核细胞。成熟红细胞形态、染色无明显变化。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象: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中度或重度减低,多为正常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减少,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不如急性型,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小板减少,并可见形态异常者如体积小,形态不规则,胞质内颗粒减少等。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仍低于正常。
骨髓象: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骨髓向心性受损并可出现代偿性造血灶,因此穿刺所见不全一致,更需要多次、多部位穿刺来进行诊断。
主要特点:骨髓多为增生不良、遇代偿性造血灶则可显示增生活跃甚至明显活跃。粒细胞系总百分率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但非造血细胞比急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为少。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即便是骨髓增生良好时巨核细胞也减少,故此点为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十分重要的条件之一。成熟红细胞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溶血性贫血: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如要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
血象: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二者多呈平行性下降,MCV可见增高。白细胞计数常增高,可见核向左移现象。血小板可呈反应性增高。成熟红细胞大小不均,易见大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出现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
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显著,原始及早幼红细胞增多,但仍以中、晚幼红细胞增高为主,细胞形态染色无明显异常。粒细胞系总百分率可相对减低,但其各阶段比例及细胞形态染色大致正常。粒、红比值明显减低甚至倒置。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成熟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同外周血。
血象:为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MCV>100fl),血象往往呈现全血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均可减少,但比贫血的程度为轻。血涂片中可见多数大卵圆形的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可有5叶或6叶以上的分叶。偶可见到巨大血小板。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
骨髓象:骨髓呈增生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明显增多,个细胞系均有巨幼变,以红细胞系最为显著。红系各阶段细胞均较正常大,胞质比胞核发育成熟,核染色质呈分散的颗粒状浓缩。类似的形态改变可见于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系,以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更为明显。成熟红细胞形态学变化同外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