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多吃这种油,会导致身体发炎...
撰文 - 新新
最近,中国科学家在《Gut》上发表了一项题为《膳食脂肪对肠道微生物群和粪便代谢物的影响》的研究。
这项研究让许多营养学家坚定地站队低脂饮食,抨击高脂饮食。今天,我们来看看这篇研究到底讲了什么。
这项研究募集了 217 名没有疾病、体重正常的健康人士(平均年龄 23 岁、BMI 指数<28 kg / ㎡ ),进行 6 个月饮食干预随机试验。
首先,研究人员将这 217人分成 3 组:
低脂高碳水组:脂肪 20%,碳水化合物 67%,蛋白质 13%,膳食纤维 14克
中脂高碳水组:脂肪 30%,碳水化合物 57%,蛋白质 13%,膳食纤维 14克
高脂高碳水组:脂肪 40%,碳水化合物 48%,蛋白质 12%,膳食纤维 14克
百分比指的是供能比。以第一组为例,如果参加者一天摄入的能量为 2000 卡,其中 2000*20%=400卡为脂肪, 2000*67%=1340卡为碳水化合物,2000*13%=260卡为蛋白质。
只要仔细阅读论文,就会发现,这三组都属于 高碳水饮食,最低组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也高达 48%。
参与者主要从大米、小麦粉中摄入碳水化合物,从 大豆油 中摄取脂肪。
另外,虽然三组的膳食纤维都是 14 g,但三组摄入的 抗性淀粉数量 并不相同。实验人员认为,抗性淀粉不属于膳食纤维,所以并没有控制抗性淀粉变量。
先记住 大豆油 和 抗性淀粉 这两点,我们等下会多次提到。
6个月的实验结束后,三组人发生了什么变化?
01
///
三组各项身体指标正常
在参加实验前,三组人员饮食构成相差无几,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供能比分别是大约 31%、55%、14%,膳食纤维摄入量为 13 克左右。
但 6 个月的饮食干预后,三组体重、腰围、胆固醇指标 均降低,其中低脂高碳水组降低更多,而在其他血脂表现上,三组也都维持在 正常值 内。
02
///
肠道菌群数量变化
1.肠道菌群多样性
虽然身体指标没有明显变化,但研究者指出:高脂组的肠道菌群 多样性 减少了。
可是这种减少的说法值得商榷。
因为研究者在实验使用了三种计算菌群多样性的指数,其中两种(Ace 和 Chao 1 index)指数并没有显著差距,只有最后一种指数(Shannon index)显示有显著差距。
我们可以实际来看图中的变化:
2.各别菌群数量变化
在各别菌群的变化上,可以看出高脂高碳水组菌群的 Alistipes 、拟杆菌属(Bacteroides)数量上升,而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和粪杆菌属( Faecalibacterium)数量减少。
研究人员发现,在此研究中,布劳特氏菌属的变化和胆固醇指标(TC、LDL-C、non-HDL-C) 负相关,而拟杆菌的变化和这些指标正相关。
也就是说:高脂肪组的布劳特氏菌属变少,而 Alistipes、拟杆菌增多,并且出现胆固醇指标上升的情形。
这里需要说明:
第一,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这个实验并不能说明拟杆菌的增加,会让胆固醇指标增加。
第二,我们公众号多次解释过,高胆固醇并不是糟糕的指标。相反,胆固醇过低反而会让中风风险上升。
另外,论文还提到,拟杆菌和 Alistipes 在 2 型糖尿病病人菌群中比较丰富。但其实 Alistipes 和拟杆菌属都属于有益菌种,对肠道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拟杆菌可帮助人体分解多糖,提高营养利用率,还能增强免疫力。
只有当肠道菌群严重失衡,才会引发健康问题,而实验中的变化比例,并未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实验结束后,三组人员依旧非常健康,各项指标(血糖、血压、胰岛素敏感度)并无明显变化。
03
///
粪便构成变化
除了肠道菌群变化,三组的粪便构成也出现了变化。
相较低脂高碳水组,高脂高碳水组的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减少,发炎物质 花生四烯酸 含量上升。
粪便中花生四烯酸浓度的升高,说明炎症水平升高。
花生四烯酸是怎么来的呢?真的是从高脂饮食来的吗?Yes,但,这种物质是 从大豆油一类的油脂 转化而来。
花生四烯酸是一种 omega-6 不饱和脂肪酸,由 亚油酸 转化而来。亚油酸也是一种 omega-6,是多种植物种子油的主要成分,其中大豆油含有 50% 以上的亚油酸。
高脂高碳水组吃了 大量大豆油,从而升高了大便中的花生四烯酸浓度。(吃大豆油为什么不好?看这篇)
至于短链脂肪酸减少,主要原因是摄入的 抗性淀粉减少造成,底下我们会提。
04
///
炎症指标
最后,比起低脂高碳水组,高脂高碳水组的炎症指标 hs-CRP 升高,炎症介质 TXB2 的血浆浓度增加了,其他炎症因子没有明显变化。
hs-CRP 指标是检验炎症水平的重要指标,通常我国健康人群 hs-CRP 水平的中位数范围为 0.58~1.13mg/L。
许多公众号立刻拍出一个结论:高脂饮食会导致炎症!
但只要仔细去看研究结果,就会发现高脂高碳水组的 hs-CRP 只升高了 0.1 mg/L,这个炎症水平还是在健康标准内。
而且,高脂高碳水组摄入了 omega-6 含量高、容易引起发炎的大豆油,炎症水平升高,也是符合情理。
05
///
这项研究存在的问题
到这里,我们要讲一下这项研究的最大问题:没有控制好每一组的 纤维摄入量 ——而纤维的摄入,是目前研究发现,与肠道菌群平衡息息相关的膳食营养素。
虽然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将 3 组的“纤维”摄入量控制在 14g,但我们在仔细阅读论文后发现:研究人员并没有将抗性淀粉纳入纤维范围。
但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的定义,抗性淀粉属于膳食纤维。作为膳食纤维的抗性淀粉,已被多项研究证实,有助肠道健康。
我们根据这篇论文附表中提供的三组热量和饮食构成,估算出 低脂高碳水组 和 高脂高碳水组 之间的抗性淀粉摄入差距。
以男性组为例,低脂高碳水组消耗的碳水化合物为 2094*66%=1382 卡。1 克碳水化合物提供 4 卡能量,因此该组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为 1382/4=345.5 克。
因为参加者主要的食物来源为大米和面包,如果各自提供一半的能量来源,那么可以估算出:
低脂高碳水组摄入的抗性淀粉为 345.5*2.5%=8.64克。
高脂高碳水组摄入的抗性淀粉为 2103*46%/4*2.5%=6.05克。
两组的抗性淀粉摄入量相差了 2.59 克。
根据估算,低脂高碳水组 比 高脂高碳水组 多摄入了 2.59 g 的纤维。
此外,实验中使用的 大豆油,被证实有导致发炎的问题,是我们一直以来都不推荐的脂肪。
最后,实验中的“低碳组”,其实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占到 48%,在一日饮食中碳水摄入量高达 240 克,这个分量 并不是低碳水饮食的正确比例。
因为实验没有控制住所有变因,所以我们实在很难确定,
肠道菌群的变化
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减少
炎症指标的些微上升
究竟是 高脂肪饮食,还是 大豆油饮食,还是 纤维摄入低 造成的影响。
这让实验结果一切都变得很不明确。
我们来快速总结一下这篇论文带来的启示:
1.高碳水高脂肪饮食≠低碳水高脂肪饮食
论文中的高脂肪饮食,碳水供能比高达 48%,属于高碳水高脂肪饮食。而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低碳水高脂肪饮食,要求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在 30% 以下。
这两种饮食根本不是同一种饮食,不能混为一谈。
2.低碳水饮食要选用优质脂肪
低碳水高脂肪饮食应该选择优质的脂肪,如果天天吃反式脂肪,就算吃低碳水也不代表健康。精炼种子油如: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中的 omega-6 比例很高,这些油都会提升炎症水平。
这篇论文中选取的脂肪大部分来源于大豆油,不是我们推荐的脂肪。
3.低碳水饮食也要摄取足够膳食纤维
低碳水饮食除了要摄入优质脂肪,还要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我们推荐大家每日摄入 800 克 左右的蔬菜,就是因为膳食纤维对肠道健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4.论文中的饮食,与范老师推荐的相近
这篇论文发出后,国内知名营养专家范老师发了长文,抨击了一番高脂肪饮食。但事实上,论文中提到的高脂肪高碳水饮食,其实是范老师一直推荐的饮食方式。
范老师在自己的公众号提过,碳水化合物比例在 50%-55% 最好,而本篇论文中的高脂肪饮食组的碳水供能比为 48%,非常接近她平时推荐的摄入比。
06
///
如果你看到高脂饮食相关论文
关于饮食,时不时会有一些新的研究出现。有些研究互相佐证,有些研究却互相矛盾。如果我们能提升辨别能力,就可以从中发现最值得信任的研究。
以高脂饮食研究为例,以后看到时,我们不妨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这是人类研究,还是动物研究?
2、这是问卷调查研究,还是随机试验研究?
3、研究中提到的脂肪,用的是什么脂肪?
4、高脂饮食的同时,是否糖摄入也高?
5、研究有没有控制其他变量?
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这篇研究的质量。
- end -
点击下方关键字,了解更多科普干货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回复「吃」获取一份低碳水食谱!
参考文献
[1]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
[2] 郭晗, 张捷, 杨硕, 乔蕊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3] 郭壮 《应用焦磷酸测序技术对不同人群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4] 李亚丹 任宏伟 吴彦彬 边艳青 《拟杆菌与肠道微生态》
[5] https://gut.bmj.com/content/early/2019/01/18/gutjnl-2018-317609.long
[6]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178588/
[7]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468538/
[8]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386193/
[9]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621820/
👇🏻点击阅读全文,逛商场首页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