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4月4日,1865年的今天,中法代表在巴黎签订《中法巴黎停战议定书》,从1883年开始的中法战争基本结束。中法之间的战争起源于西南的越南。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期间,法国势力就已经渗透到越南地区,并将南部六省纳为自己的殖民地。到1883年,法国用武力逼迫越南签订《顺化条约》,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继而又开始觊觎中国西南领土。当时的越南虽早已不是中国领土,但对于清廷还是藩属的关系,清廷认为法国如果全面控制了越南,对自己的威胁是非常大的,于是朝廷中以左宗棠、曾纪泽、张之洞等几位大臣为首,坚持对法对战。而彼时在朝廷中掌握清政府外交、军事实权的李鸿章却一意主和。清朝最高决策机构举棋不定,在军事上,一面派军队出关援助越南,一面又再三训令清军不得主动向法军出击。在外交上,一面抗议法国侵略越南,一面又企图通过谈判或第三国的调停达成妥协。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图片来自网络
而法国人是铁了心要打的,在1882年10月25日,法国东京海域分舰队司令孤拔受命为北越法军统帅。12月初,决定向红河三角洲中国军队防地发动攻击,以达到先发制人。战争初期,法军在海陆两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但还无以决定战局走向。虽攻占台湾基隆,但由于疫病流行等因素,无法达成拿下台湾岛的战略目的。清朝这边,初期的陆海皆遭惨败,导致由恭亲王奕䜣领班的军机处被全面撤换(甲申易枢),但后期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且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也导致了法国儒尔·费里政府的下台。上图·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
中图·镇南关清军布防图。
下图·参与镇南关大捷的黑旗军。
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的清廷中,甚至出现了一些声音:继续打,打到法国撤出越南,甚至让他们赔款。而李鸿章等主和派认为“乘胜即收”,把镇南关大捷当作寻求妥协的绝好机会,建议清政府立即与法国缔结和约。1885年2月,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清政府同意下,派其僚属英籍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税务司金登干赴巴黎促进中法和议。4月4日,金登干和法国外交部政务司司长毕乐在巴黎匆促签订停战协定。1885年(光绪十一年)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或《越南条款》,又称《李巴条约》及《中法新约》。条约主要内容包括: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重新勘定中越边境;降低中国云南、广西同越南边界的进出口税率;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商办;法军退出台湾、澎湖。上图·中法战争中的清军官兵
下图·作战中的法军士兵
图片来自网络
总结一下我们在历史课本上了解到的关于中法战争的核心内容就是:我们打赢了,最后却签了个不平等条约。看一下条约的主要内容,只有最后一条“法军退出台湾、澎湖”算是有利于我们的,其他即便称不上屈辱也是够窝囊的,这买卖太亏了。而主和的李鸿章也为此背上了骂名。当然我们已无法准确揣测李中堂为何在战场上赢面儿更大的情况下如此求和心切,事情在当时就那样发生了。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的是,论国力,当时的清政府是绝对与法国比不了的,而清政府又刚刚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国库空虚、民生凋敝,也许李中堂认为几场胜仗不足以让法国人低头认错,不如自己就少赔当赚吧。
那到底李中堂这是误了国还是救了国?也许他只是做了他当时认为最合理的选择吧。
为什么“过去三十年所有启蒙的努力”注定失败?
极为精彩:鲁迅的出场与人血馒头
一个洞察人性的实验!一篇振聋发聩的文章!
告诉你一个难以看到的真相
一位教授的忧虑:中国教育短板造成的文化恶果,将会在未来几十年突显出来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2150111或加qq21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