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希望和绝望的辩证法 | 痴影录
痴影录
post-cinephile notes
未知和偶然
指引着我躲进电影盒子
调反唱唱
自由撰稿、影痴、摄影重患
公众号 电影少女放浪记
关注
大象席地而坐
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
导演:胡波
主演:章宇/ 王玉雯/彭昱畅/李从喜
年代:2018
问世前就已经饱受外部事实摧残的[大象席地而坐],在First青年电影展作为开幕影片,开场前就带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伤感情绪。想要割裂胡波个人悲剧与整部影片的关系已然不可能了。的确这部电影散发着绝望的气息,但与此同时,它也展现了一股即便如临深渊,也不能丧失希望的向上的力量。如今,它汇聚成一道希望之光,正通过眼前这块银幕的光源,照亮影厅里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
平行叙事的命运交叉
四个主人公都是卑微渺小的角色。
高中生韦布生活在强势父权的阴影之中,这造就了他寡言少语的内向性格。校园恶霸于帅手机被盗怀疑是韦布的朋友黎凯所为,对他们二人百般纠缠。韦布喜欢的女生黄玲和教务处副主任关系暧昧不明。她的母亲成天喝得烂醉,对女儿恶语相向。于城睡了朋友的老婆,被朋友撞见。朋友纵身一跃跳楼死了,而于城跑了。一个没有名字的老人即将被女儿赶去敬老院,支撑着他生存希望的宠物狗被一只贵族狗咬死了。
“我用狗撑了四年”,老人说
开头遵照原著,介绍了一个睡朋友老婆的男人于城
胡波用平行叙事分别讲述了四个故事,与此同时,又建构了多重空间将他们彼此联系在一起。他们其中的三个,韦布、黄玲、老人都住在同一栋楼里,即便不是住户的于城,也曾出现在那个空间里。就像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十集故事的主人公都住在同一栋华沙公寓,他们彼此的命运偶然地交叉在一起。不必去全世界找不同的空间,只需敲开这栋公寓的每一个家门,里面的人们总值得我们瞧一瞧。
串联起四条线的还有诸多没有那么明确的、偶然的时间交叉,通过一些象征性的事件和事物。比如死亡,于帅的死亡将于城与韦布联系在一起,宠物小狗的死亡促使韦布在桥头遇见了老人。比如爱情,于城和韦布的第一次撞见,是为了与各自心爱的人相见。又比如一根球杆,韦布的球杆交给了老人,带着球杆回家的老人撞见了来楼里寻找韦布的于城。
黄玲和韦布身后的字“为灿烂明天而学”,
没有人知道明天是什么样
四个人的命运在一天的时间里相互交叉,是偶然,是巧合,同时也是某种冥冥中的必然。生活环境的相似,似乎也和他们原生家庭以及命运的相似,甚至是性格的相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切最终指引他们从不同的地点出发,朝着相同的方向去寻找席地而坐的大象。
于城邀请喜欢的姑娘一起去满洲里,
得到的答案是:“我不想和你去任何地方”
又何止是他们四个,片中所有人都有着与他们近似的痛苦。长期被欺凌的黎凯找不到生存的意义,只能偷父亲的枪获得安全感,最后在开枪伤人后自杀。黄玲的母亲在生活的泥潭中打转,找不到与女儿和睦相处的方式。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在家庭中被妻子压制,升职机会因为与女学生的暧昧关系化为泡影。包括那个在故事开头跳楼自杀的于城朋友,在金钱上无法满足物质的老婆,加之遭到朋友的背叛,他的世界在这一天的早晨顷刻崩塌……他们都是些碌碌无为的小角色,也当然不可避免地带着人性的弱点,自私、自大、自卑、懦弱、懒惰、贪婪、冷酷等等,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值得被注视。
黄玲家始终昏暗潮湿,她和母亲生活在一滩烂泥里
那些有来由和没来由的不幸
他们的不幸分为两种,其一是家庭与社会带来的。韦布家暴戾的父亲和懦弱的母亲,黄玲家自私的母亲和缺失的父亲,典型的问题家庭。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教育体制的腐败等社会问题,也透露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可是,在时间的长河中看,这些问题是尚可调整与补救的。家庭问题也许能通过彼此之间的真诚沟通,达成和解。社会问题也能在不断积累经验和有效措施的指引下迎刃而解。
不过对于几个主人公来说,他们无力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他们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去满洲里看那个席地而坐的大象。
去满洲里,是一种对当下环境的暂时的逃离,
能缓解他们被困泥潭的痛苦
最可怕的是,即使逃离了让他们产生不幸的具体环境,逃离了他们妄图责难的他人,不幸依旧会伴随着他们一生。
这是第二种不幸,是一种形而上的,不可避免的不幸。勃罗德认为这种不幸的根源在于“上帝创造的人的文明及其局限”,是不可治愈的。如果说家庭与社会带来的痛苦是一种有迹可循的有来由的痛苦,那么当下这种痛苦就是永远无法知晓的,没有来由的痛苦。这是片中所有人都在承受的不幸,但只有稍微年长的人才能看得透彻些。就像副主任说的:“人活着是不会好的,会一直痛苦。从出生的时候开始就一直痛苦。会在新的地方痛苦,没有人明白它是怎么存在的。”也像老人说的:“你可以去任何地方,可是你发现那里没有什么不一样”,逃避也没有什么用。
镜头紧跟在被摄人物的背后,
冷漠地看着他们所经历的一切
很多时候,画面中只有主人公的身影是清晰的,周围的人物和环境都是虚焦,甚至是无焦的状态。因为,他们是孤独的被割裂的个体,是不被环境认可的无用的存在。与此相对的,周围的一切在他们眼里也是模糊一片的,他们无法看清这个世界,也无法看清任何一个人。
老人被女儿女婿抛弃,在他眼里他们成了黑色的影子
孤独是个体生存的终极命题,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帮助他人,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所以,黎凯不能领韦布舍身救他的情,于城喜欢的女孩觉得满洲里的大象一点也不有趣,黄玲永远也猜不透母亲对她到底是爱还是恨……
在猴子笼,韦布没能让黄玲跟他走
不确定的希望是否有意义
电影的开头是这么说的:“满洲里有个动物园,那有一只大象。它他妈的就一直坐在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欢坐在那,然后所有人就跑过去,抱着栏杆看,有人扔什么吃的过去,它也不理。”于城觉得有趣,想去满洲里看这只大象。韦布看到了满洲里马戏团的广告,把这个有趣的事告诉了黄玲和老人。最终去看大象成了四个主人公共同的愿望,他们不断地提及这件事,仿佛即使最终没能见到,光是挂在嘴边,就已经充满了幸福感。
当然一切不仅仅是有趣那么简单,看大象代表对未来的憧憬,尽管它充满着不确定。离石家庄2255公里的满洲里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也许在那里他们能摆脱不幸,获得幸福。尽管老人道出了山的另一边的真相“你想那边一定比这好,但你不能去,你不去才能解决好这的问题”,但是韦布说他听不懂。也许他听懂了,可是不想放弃,因为满洲里之于他,就像城堡之于K。希望从来都没有清晰过,但是不能耗尽对它的向往。
卡夫卡的最后一部作品《城堡》这样说,
克拉姆一天不出现,K就一天也没理由绝望
韦布在火车站从黄牛手里买到了假票,他去找到那个票贩子索要他所剩无几的仅供买车票的钱。黄牛带着他走上了一条无人的山路,下面是洒满了碎石的铁轨。本能让韦布感知到了危险,他顿了几秒钟,继续走了下去。停顿过后,他的脚步不再迟疑,而是坚定而有力量。因为他明白了即便拼上性命,也要去满洲里,去寻找他唯一的希望。他义无反顾的身影,是片中最令我动容的一幕。
在离开石家庄之前,韦布愤怒的情绪逐渐升级
片长243分钟,在进行到三分之二时才渐入佳境,但这不意味着之前的部分无意义,只有前面漫长的情绪积淀,才有后面的一簇而发。只有在苦难的浸淫中,才能生出对希望的那么强烈的渴求。
在义无反顾地走向未知之前,他们曾在绝望的深渊边颤抖过。当老人来到养老院,金属与玻璃碰撞的声音伴随着一个超长镜头在里面徜徉,它颠颠撞撞地路过每一个看起来像牢笼的房间。视线之内是垂死老人的痛苦、黑暗、模糊、踟蹰,是死亡的模样。黄玲愤而反击的那场戏也是一气呵成,她从房间的窗户跳出去,走到楼道口拿起藏好的铁棍,再进房间,狠狠击打了副主任和他老婆的后背,再面无表情地离开。
黄玲的爆发,让人想起迈克尔·哈内克的冰川三部曲
于城的情况稍有不同,在面对朋友的死这件事上,他经历了从一开始责难他人——朋友、朋友的老婆、母亲、父亲、弟弟、喜欢的姑娘,到最后主动承担所有罪责的巨大转变。可以说他已经从对外部环境压迫的事实中解放了出来,却一转身又进入了更深的存在主义焦虑。焦虑让他产生了彻底的悲观主义,他已经不相信希望的存在,或者不相信自己有资格获得希望了。所以,得知韦布要去满洲里看大象时,他把“走形式”的怨恨放到了一边,满心希望眼前这个背负了杀人内疚的男孩可以替他接近希望之光。
于城叫伙伴替韦布买张票,
让他替自己去看满洲里的大象
小说的结尾,男主人公真的看到了大象,“等我贴着它,看到它那条断了的后腿。它看上去至少有五吨重,能坐稳就很厉害了,我几乎笑了出来,说实话我很想抱着它哭一场,但它用鼻子勾了我一下,力气真大,然后一脚踩向我的胸口。”在这里,胡波残忍地揭露了世界的真相,那个虚无缥缈的“城堡”不过是期望之人的幻想。
电影的结尾完全是另一种模样,当汽车的前灯照亮了世界这片荒原时,人们像忘记了所有绝望的情绪一样,在光束之中踢毽子。这时,几声大象的嘶吼从黑暗中传来,他们终于听见了希望,即便没有看到它真实的模样,可是至少证明它存在着。
那么,寻找它便不再是无意义的。
听到大象的声音,所有的人都立住了,
黑暗中的嘶吼确定了他们行为的意义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1344zy32ut&width=500&height=375&auto=0
后台回复“大象”,获取胡波短篇小说集《大裂》(内含《大象席地而坐》)正版电子书购买渠道。
继续勾搭
旅行频道——“放浪记”
影评频道——“痴影录”
电影少女放浪记
把全世界的故事讲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