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想的田野》创作纪实 | 江苏篇:多视角互动交融,实地探访“高质量发展”

广电时评 2020-01-29

编者按8月5日起,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北京、上海东方、浙江、江苏、湖南五家卫视共同制作的大型电视理论节目《思想的田野》(第一季)陆续播出。节目在理论宣传、呈现形式、传播渠道等方面均有着创新突破。同时,围绕地域特色展开,五个篇章也各有亮点。近期,《广电时评》正陆续刊发五家卫视各自篇章幕后创作相关文章,从筹划、执行、传播等方面进行总结和经验分享,以供广电同行交流、借鉴。


此文为第四篇,江苏卫视阐述江苏篇如何通过研读理论内容、创新呈现形式,以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经济文化大省的江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思想的田野》江苏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集结明星主持、文化名人和理论达人组成探访嘉宾团,乘坐“思想号”大篷车出发,开进城市、厂区、乡村,一路发现和畅聊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实践成果,生动反映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动力。



在此次理论节目的创作实践中,江苏卫视将理论视角、专家视角、媒体视角与大众视角互动交融,秉持受众意识,将理论宣讲与媒体传播特性有机融合,为广大观众奉献接地气的思想大餐。


理论先行,用近三个月研读和论证

用创新的方式、通俗生动地解读理论内容,提升主流媒体的引导力,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项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它需要创作团队吃透理论精髓,继而转换成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语言。


江苏卫视非常重视这一新的探索,主创团队仔细研读习近平总书记著作和相关文献,并结合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学术机构多位权威专家的意见,经过近三个月的反复论证、认真研讨,在向总局多次汇报与沟通的基础上,将节目的理论框架和表达内容确定下来,并形成指导提纲。


《思想的田野》江苏篇的创作团队,来自江苏卫视节目中心《美好时代》《阅读•阅美》节目组。这支队伍有着丰富的文化类节目创制经验,对于《思想的田野》中政策的理解、情感的铺陈、内容的把控以及技术手段的选择,都有充分的考量。



主创团队打破理论节目的传统样貌,结合户外综艺的创制经验,运用纪实拍摄的手法,在移动访谈中把田野探访、群众互动与理论解读有机融合起来。为保证节目内容足够深刻、直观地体现理论精髓,主创团队做了大量前期采访和勘景工作,给整体创意、设计提供了海量素材以及有力支撑。


节目第一站在南京拍摄,主创团队走进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探访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是国家轨道交通产业的龙头企业,创造了多个车辆创新领域的“第一”,与城市居民出行密切相关的地铁以及代表“中国速度”的复兴号高铁动车组都出产自这里。



第二站节目组选择江苏省经济发展最具代表性的苏州,实地探访全球光缆制造领先企业亨通集团。正是有以亨通集团为代表的中国光纤光缆企业,让全球网络通信由低速网、局域网变成高速网、移动网,让5G技术变为现实,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成为服务百姓生活的信息化基础。



第三站,节目组来到徐州市马庄村。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在马庄村调研时曾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这里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和弘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与大城市的工业产业发展相得益彰,马庄村的新农村面貌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江苏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实践取得的丰硕成果。



“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基层调研,了解民情民意,并提出“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思想的田野》设计“思想号”大篷车作为节目重要标识,它既是搭载探访嘉宾前行的工具,也是与所到之地百姓面对面交流的场所。


在具体创作中,江苏卫视进行积极转化,结合节目中呈现的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高铁动车组列车,把“大篷车”的形象升华成畅行全国、驶向世界的复兴号高铁,既接足了地气,又颇具时代风范


为拉近理论节目和广大观众的心理距离,主创团队力求把这档理论节目做到老百姓的心里去。江苏篇由江苏卫视主持人孟非和张纯烨搭档出镜,营造亲切、轻松、温暖的氛围,再加上时事评论员吴学兰,三人彼此互补。



《思想的田野》江苏篇还特别邀请了三位理论专家: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黄菡,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范从来,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生升。他们作为每个站点的理论讲述人,结合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进行提纲挈领的评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中,被年轻观众称为“黄奶奶”的黄菡,和“孟爷爷”上演了一场“《非诚勿扰》老友记”。这次,黄菡以理论专家的身份现身节目,既熟悉、又新鲜。


节目拍摄每到一地,广大群众都很热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节目组在见到中国“女焊神”孙景南之后,除了现场感受“大国工匠”的精神面貌,“女焊神”还主动拜托孟非帮助女徒弟解决人生大事。按照常规思路,这些自然发生的场景只能作为花絮,但节目组在后期剪辑时,觉得这些细节很自然、真实,可以感受到电视人与群众们的心连心,于是剪进了正片,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在此次创作中,江苏卫视的主创团队切实感受到了这番话的力量与厚度。如在马庄村拍摄时,大家亲身体验了神龙广场的庙会盛况,在观看了农民乐团的演出之后,更被当地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所吸引,丰富细腻的生活场景不需刻意排练,自成气派。


户外探访,记录理论落地成果

近几年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在理论节目的传播创新方面持续探索,节目访身边人、看身边景、说身边事,做出了理论宣传的全新尝试。


《思想的田野》江苏篇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围绕每地的精彩之处设计悬念、展开探访。如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主创团队在前期采访中,看到正在生产过程中的车厢里有无数个小布袋,得知这是用于线束接头的防尘套,接着又发现了“物勒工名”的实名追责制度。于是在台本设计时,就把防尘袋变为“任务锦囊”,要求嘉宾寻找和锦囊里面的照片相关的人或物,防尘袋就此变成了串联的道具和线索。



通过巧妙设计,节目为主持人和嘉宾们制造了悬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去求解答案,观众就会自然地沉浸在节目的趣味性中,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尽管节目采用了户外探访式记录的方式,增添了轻松的气息,但主创团队也恪守着理论节目应有的严谨。在苏州亨通集团前采时,当主创团队亲眼看到自动化的绿色光棒车间,全是高精尖的设备在运转,所有人都为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光棒生产工艺而自豪,大家自觉做好保密工作,只用公司提供的资料,因为大家知道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潜心研发出来的“争气棒”,集体满怀敬畏之心做好创作。



《思想的田野》不仅是电视人在脚踏实地的走访中发现新思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也是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一次成长。未来,江苏卫视将继续深研,坚持高品质、高品位,坚持传播正能量、大情怀,做出更多像《思想的田野》江苏篇这样凝心聚力的节目。


·End·

编辑 | 叶晨玮 曾宇衡

>>思想的田野北京篇

丨专题

>>思想的田野上海篇

丨专题

>>思想的田野浙江篇

丨专题

>>总局点赞《花开时节》

丨剧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