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味中俄70年情谊,这档节目满载“歌声与微笑”

曾宇衡 广电时评 2020-01-28

在酿了70年的友谊之酒中“品”素材、“挖”人物,《歌声与微笑》用故事+歌曲的形式“唱”响了中俄两国的友谊之歌。



作者:曾宇衡


多年前的火车站台上,苏联专家唱起《莫斯科北京》,送别学成归国的中国工人师傅。他们反复地唱、反复地唱,火车已经开出很远,车上的人还能听到歌声。虽然大部分人不懂俄语,但站台上飘出的旋律,在中国工人师傅们心中回荡了几十年。


 

“远亲不如近邻”,70年间两国交流往来,有着数不清的友谊见证者。10月27日起,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文化交流节目《歌声与微笑》在黑龙江卫视播出,作为总局精品示范班的重点提案之一,节目采用“故事讲述+歌曲演唱”的形式,邀请40余位重大事件亲历者和中俄友谊见证者走上舞台,在微笑中点亮回忆,用歌声赞美友谊。


细节之处见大情感

黑白分明的钢琴键,风格各异的中俄两国建筑,广场上热情舞蹈的俄罗斯女郎……而后,画面闪回到演播室,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变奏的开场曲中,《歌声与微笑》大幕拉开,等候着40余个(首)故事和歌曲的到来。



1949年10月2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中国与苏联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从给予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各类援助,到双方成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中俄两国共历了70年的风雨。

 

《歌声与微笑》节目总导演王培培谈到,制作《歌声与微笑》这个项目的想法萌生于与黑龙江卫视传媒中心王成主任和节目制作团队的一次聊天中,当时,他们对邻国俄罗斯与我国的建交史产生了兴趣。事后,查阅的一本本书籍和报刊资料“堆”出了节目的雏形。“我们的想法挺简单,就是希望把两国情谊这个大主题,以一种观众更愿意、更能接受的方式踏踏实实落在具体的人和故事上,从平凡人、平凡事的细微之处看到流露的真情。”


 

黑龙江省是我国与俄罗斯接壤边境线最长的省份,在这里,大到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小到建筑风格、人们的语言习惯,方方面面都有两国相亲相爱的痕迹。持续进行的友好往来和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为节目组迅速搜集和挖掘素材提供了便利,黑龙江大学和中俄友好协会也为节目组提供了很多人物线索和故事素材。

 

即便有近水楼台的优势,选定讲述人的过程还是大海捞针。王培培提到,在社会各界搜罗素材的案头工作并没有难到制作团队,节目组“打捞”的主要困难在于要从搜集来的几百上千份素材中“品”出最典型的、尽可能涵盖各个领域的友谊故事。


 

在已经播出的三期节目中,讲述人来自中俄两国,他们中既有留学生、教授,也有歌唱家、合唱团员等,节目邀请的讲述人并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这也是节目组的初衷——“希望从更广的角度和覆盖面,在更大的空间里去展示中俄两国人民多方面的交往和交流”。


友谊故事要讲出来,也要“唱”出来

“出发前,我的父亲写了一封信给爷爷奶奶,他说,此次远游异国,不知何日能归,儿不能侍奉膝前,实属不孝,为国之大家,唯有舍我的小家。”首期节目中,唐铎少将之子唐瓦加讲述完父亲的故事后,合唱团唱起了《共青团员之歌》。歌曲中所描绘,正是唐铎将军一辈人为革命远赴苏联时的心声:“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


 

在许多人心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红梅花儿开》等经典歌曲已经成了一个时代的代名词,也承载着关于友谊的诸多记忆。

 

音乐没有国界,友谊同样没有国界。《歌声与微笑》的舞台上,讲述人带来的不只是他(们)珍藏的一个故事,还有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一首歌曲。故事讲述结合歌曲演唱这种“讲”与“唱”的形式成为了节目的一个亮点。“中俄友谊的故事,当然要用讲故事的方式讲出来,但是友谊的最终表现,我们更愿意用在心底里流淌的歌来进行诠释。”王培培解释说。



63年前,寒冬,黑龙江冰面的马爬犁上,坐着被烈火烧伤的孟宪国。经过苏联特格达医院医护人员一个半月的救治,这个呼玛县正棋村小男孩的生命得以延续。63年后,孟宪国辗转重返贝加尔湖畔的医院所在地,想要找到再未谋面的那群“白衣天使”。此时,护士们口中“我们的男孩”年过花甲,儿孙绕膝,而当年为他的植皮手术捐赠皮肤的多洛日基娜和费拉托娃两位护士却已去世多年。含着泪动情地讲完这个故事,孟宪国拿出口琴,在合唱团的伴唱下,吹响了一曲《贝加尔湖畔》。


位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东北郊滨海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曾经接待过一群特殊的中国孩子,来自北川的席浚斐就是其中一员。汶川大地震后,部分灾区儿童在“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疗养了21天,不少人跟席浚斐一样,白天仿佛无事发生,夜晚却被充满瓦砾和废墟的噩梦环绕。节目现场,歌唱家朱明瑛演唱的《大海啊故乡》正是当年不懂中文的俄罗斯导员哼唱的旋律,用来安抚从噩梦中惊醒的席浚斐。他说:“这首歌虽然很平静,但是给了我非常大的力量。”


 

亲历者的讲述,能让观众对友谊故事的细节有更深入的了解,一首首歌曲传递出来的情感,会让故事更加温暖,更有色彩。节目尝试在这种情感的递进中,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讲述者的感受。


“歌声”或有不同,但“微笑”却一样

用故事和歌声来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这是《歌声与微笑》的核心价值,但如何在扣合立意同时又能有更多有意思的呈现,制作团队下了不少功夫。

 

大列巴、马迭尔冰棍这些哈尔滨人日常可见的俄罗斯食品被搬上舞台,观察团嘉宾的座椅背靠上画的是醒目讨喜的俄罗斯套娃图案,舞台视觉效果采用俄罗斯风格的色彩和图案形状,长城和克里姆林宫各占据节目主视觉暗影的一侧……细节处的生动设计营造出了一种和谐的氛围,让观众能在潜移默化中对两国之间的友好故事产生兴趣。


 

在“有意思”的同时,节目组还针对“有意义”做了很多尝试。现场的观众由100名中国大学生和100名俄罗斯大学生组成。王培培说:“这个节目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中俄两国人民牢记并且珍惜这一段长达70年时间的深厚情谊。并且也希望双方的年轻人通过观看这个节目,共同聆听中俄友谊故事,增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把这种友谊传承和发展下去。”


 

当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少儿歌唱团和哈尔滨市少年宫小雪花合唱团同时出现在台上,作为节目最年轻的一批讲述人,小朋友除了交换京剧娃娃和俄罗斯套娃,还一直紧紧地搂在一起。

 

“你俩为什么搂那么紧呀?”


“因为我觉得中国人和俄罗斯人虽然不是一国人,但我们都是朋友。” 


“记忆”“继承”和“继续”是王培培用来概括节目的三个词语。“所有的友谊故事都牢牢地镌刻在人们脑海里,变成故事和情感;继承是现在,继续是将来。”两国情谊不会只尘封在老一辈人的脑海中,通过各年龄层讲述人的故事的感染,友谊的故事也在中俄年轻人心中埋下种子。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演唱歌曲的语言有不同的种类,但歌声所要表达的情感、听歌后人们脸上浮现的微笑却是一样的。《歌声与微笑》作为送给中俄两国建交70周年的一份礼物,用歌声和微笑捧起了中俄友谊海洋中一颗颗闪亮的“珍珠”。


·End·

编辑 | 饶文渊 佘博睿

>>动漫讲好中国故事,高长力提出四要素

丨产业

>>专访《一本好书》总导演关正文

丨专访

>>“宝藏”演员张译,了解一下

丨人物

>>广电媒体这样“打卡”进博会

丨一线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