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部纪录片带你了解北京城的动物“邻居”

陆颐 广电时评 2020-01-28

4集纪录片《我们的动物邻居》在同一个维度打开了两个拍摄视角:一方面,片子以大都市为地理空间,展开动物故事的讲述;另一方面,也从动物的视角重新发现城市,展现北京不同区域、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象。



作者:陆颐


CBD,北京地平线上最壮观的凸起,人们穿梭忙碌,忽略了一场火药味十足的“空中大战”正在进行:凶猛的红隼为了争夺 “地盘”与喜鹊开战了。悬殊的实力本应预示出结局,但剧情反转,喜鹊叫来好朋友乌鸦一同迎战,这场“群架”以红隼失败告终。这只原本厉害的家伙只能去找新的居住地。


寸土寸金的CBD,于人,于动物,都是“居不易”。


所以,这是你熟悉的那个北京吗?如果你还不了解这些动物邻居,先别急着回答。


近日,由北京五星传奇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制作的4集纪录片《我们的动物邻居》,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并在央视网等同步播出。这是首部以北京市为背景的动物自然类纪录片,同时,这也是一部以北京市的野生动物为主角的纪录片——这次担当主角的动物大约有50种。



找“家”:别样视角讲述都市气息

对动物来说,城市绝不是什么“好地方”,但总有些动物偏偏选择在城市落脚,和人类做邻居。北京,这座容纳了上千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同时也是众多野生动物的家园。


《我们的动物邻居》监制杜兴回忆拍摄缘起,“2015年秋天,在苹果北区顶楼办公。午后,正在喝茶,一只大鸟从窗外掠过,有人首先认出来,红隼!” 当时,他和团队刚做完《第三极》,对动物非常熟悉,“红隼虽然是猛禽家族里的小个子,但毕竟也算是猛禽,猛禽生活在CBD这件事值得一探。继续想来,那么松鼠呢,乌鸦呢,黄鼠狼呢,流浪猫呢,这些身边的小动物,城市里的野生动物,是否可以做一部片子?”


都市里还有什么动物?他们如何生存?要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安家,需要哪些过硬的本领?


拥挤的都市,空调架会被许多鸟类相中,在抢夺与厮杀中占领一个“机位”。和红隼夫妇一样,许多鸟类选择了闹市区的“蜗居”。



原本不吃淀粉的松鼠,已经习惯了和人类吃同样的食物,他们定居在公园——毕竟和靠天吃饭的野外相比,公园中总是充满机遇。



北京雨燕极其弱小的爪子让它们无法落地。好在,古老的北京有高大的城楼和古建筑,是它们最适宜的栖息地——他们选择旧城“安家”。


还有一些夜行动物,与人类进行着“你上班、我下班”的交替,写字楼的灯熄灭后,刺猬开始寻找食物和可以藏身的角落……日复一日,就这样若隐若现地与人类做着邻居。



于动物而言,在北京找到一个“家”不容易,而如何找到这些动物的“家”,对摄制组而言也并非易事。动物总是“神出鬼没”,上天入地,摄制组做了大量的调研,逐渐摸清它们的习性,保持和动物一样的作息和行动轨迹。


接下来,摄制组还要考虑如何谋篇布局。四集片子,按照各种不同的小生态环境(即城市中的不同区域)进行划分,每集讲述一个小生态。第一集《立足之地:闹市》,聚焦城市CBD;第二集《进退之法:园林》,聚焦北京市代表性的几类园林;第三集《来去之间:古城》,聚焦中轴线附近老城区;第四集《共存之道:郊野》,聚焦西部、北部郊区的山地和湿地。



城市,动物。本来没有强关联的两个选项就这样出乎意料地被“组合”在了一起。于是,这部纪录片在同一个维度打开了两个新鲜的拍摄视角:一方面,片子以大都市为地理空间,展开动物故事的讲述;另一方面,也从动物的视角重新发现城市,展现北京不同区域、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象。


同“情”:巧妙叙事带动情感张力

最后,收留红隼一家的是一对年轻夫妇。就在红隼铩羽而归的那天,女主人李翔也回忆起自己初到北京时辛苦找房的经历,“找了很久,没有合适的房子,我当时就想哭,找个家怎么这么难啊……”共同的“境遇”让她对待在自己家空调机架子上的红隼心生怜悯,“我们不安空调了,就让这里成为红隼之家吧”。


摄像师介绍,女主人一家非常配合他们的拍摄,家里没人的时候就把钥匙留给摄制组,“人和动物共同的善意,不仅让拍摄成为可能,也让片子的探索更有意义。”



片子拍摄的是动物,但也是在探索人与动物的共处之道,在长达3年的拍摄过程中,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提供了现成的脚本。


潮河畔的古北口镇,一窝獾住在一座农场里。最近它们很不安分,频繁偷吃农场养的鸡。主人却不和它们计较,他猜测獾肯定遇到了麻烦,可能怀孕了,生了小獾。他的农场也成了獾的免费食堂。


房山区十渡镇,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的黑鹳想留下来过冬,但是食物短缺却给它们带来麻烦。当地人老蔡觉得“这些黑鹳跟人一样,像以前逃荒,家里没吃了,拉家带口的……”于是,老蔡和同伴在这个冬季每天夜里去给黑鹳投喂。


“动物和我们也没什么不同。同样都要面对谋生的压力,养育的责任,面对生老病死,面对一切不想面对、又无法逃避的命运,甚至它们的处境比我们更艰难。”这是摄制组得出的感触,也是动物与人类的命运始终休戚与共的基础。



有的人为了不打扰在窗台繁殖的红隼,夏天也不用空调。有的人为了感谢瓢虫的帮助,打开窗户请它们进屋过冬。有的人为了和长耳鸮见上一面,等待了许多年。


动物邻居是“主角”,居住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是“配角”,但也正是这些“配角”的进入,让故事的叙述更具有温度与张力。  


这些人和动物的故事,希望,某一天可以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共“筑”:人与自然的永恒话题

当人与动物之间有了情感,故事就有了更动人的结局。


位于北京南城的南海子是曾经的皇家猎苑。100多年前成了麋鹿在地球上最后一块栖息地。这些古代典籍中记载的巨兽的遗存,漂洋过海,最终回到了北京南海子。现在,工作人员要送麋鹿回到几千年前栖息过的真正故乡——长江流域。



有动物离开,就有动物到来。如果你去过后海并且记得那里的一处野鸭岛,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十几年前,古老的什刹海边,意外降落了两只绿头鸭。当时生意失败的曲喜圣知道“对未来恐惧”的滋味,给这两只绿头鸭建了一座人工浮岛,如今越来越多的绿头鸭留在了什刹海,成了“北京“居民。



紫竹院,鸳鸯近几年频繁在这里越冬,公园里的树洞却不够,少年李果给鸳鸯建了小木屋,解决住房问题;西单,一条胡同里的施工停止了,因为大家先要为屋檐上的燕子搬家……当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冬天来了,古刹法源寺的门前,又多了一只因城市改造而无家可归流浪猫,好在,这里会收留它。


“我想,这便是宇宙中最浪漫动人的事情——遥远的相似性。”在漫长的摄制中,导演阎昭曾有过无数次这样的瞬间:通过肉眼、摄影机取景器、或者电脑显示器,和动物互相注视。他说,“一颗行星和另一颗行星,一个文明和另一个文明,一只动物和一个人,看起来没什么关联。但相似,战胜了遥远。这就是《我们的动物邻居》试图去说明的。”


纪录片《我们的动物邻居》在画面上称不上“震撼”,毕竟,没有塞伦盖蒂草原的野性十足,也没有亚马逊丛林里的惊险刺激,但是它的意义并不在此。它带给人的“震撼”之处在于思考与慎行——每个人都需要重新开始关注生活中的自然,关注身边的每一个“小生命”。


·End·

编辑 | 曾宇衡 薛腾飞

>>动漫讲好中国故事,高长力提出四要素

丨产业

>>专访《一本好书》总导演关正文

丨专访

>>“宝藏”演员张译,了解一下

丨人物

>>广电媒体这样“打卡”进博会

丨一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