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的“见字如面”:每一笺都纸短情长丨专访总导演关正文
疫情面前,诸多品牌节目纷纷推出特别节目,这些特殊时期诞生的作品,既有着节目自身的标识,也有着当下的印记,它们集中传达着视听内容的“抗疫”力量。广电时评(ID:GDSP360)推出“特殊时期·特别制作”系列报道,旨在追述这些节目背后的创制路径、主创思考,为特别节目留存一份“特别”的文字影像。
以下为系列报道第一篇,通过专访《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聚焦抗疫时期的《见字如面·特别制作》。
作者:叶晨玮
“上面是《见字如面》公益特别制作的先导片,请大家多多关注……”
2月16日晚,在《见字如面》的媒体微信群中,节目总导演关正文发布了一段《见字如面·特别制作》先导片,并附上了这样一句话。
半月过去,这个每天一期,每期仅五分钟体量,由艺人在家读信“云录制”的公益特别制作节目,已在腾讯视频获得5000万的播放量,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节目中的信件、信件里的文字、字里行间承载的故事,也被屡屡提及。
这样的反响对关正文来说,与其说是始料未及,倒不如说“始未及料”。为进一步了解节目的内容与形式,广电时评(ID:GDSP360)记者通过电话连线关正文,探微特别制作的缘起与诞生。
在关正文看来,以往团队推出的节目更像作品,当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时,会让团队十分享受;但对于此次特别制作,节目团队“迫切地希望特别节目能早日结束”。
四天上线,为抗疫做出“努力”
《见字如面·特别制作》第四期中,呈现了一封特别的书信——《我就要向你们投降了》。这封信由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2019级1班学生姜贝贝所写,以新型冠状病毒的口吻,给全体中国人写的一封信。
“我简直不能相信,你们在火神山和雷神山居然快速建起了医院,一座座公共建筑也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医院,军队和全国各地的医生杀进了战场,中国各地、世界各地都在支持着跟我作战的人。全国老百姓都让自己宅在家里,只在网上传递温暖,让我走投无路、入户无门……”
在疫情影响下,各地的复工时间也纷纷推迟。与大部分人一样,关正文与《见字如面》创作团队也在不断刷新对疫情的认知,到了2月10日北京市复工之时,创作团队便在线上展开讨论——关于抗疫,能做点什么?
经过数季《见字如面》的历练,出于内容创作的敏锐度和嗅觉,《见字如面》选信组、编剧组从复工第一天起,就开始浏览并收集跟疫情有关的新信件。而后,在创作团队与腾讯视频的一次线上工作交流上,双方不谋而合,碰撞出了推出一个在抗疫时期传递温情、凝心聚力的“特别制作”的想法。
想法迸发的第二天,《见字如面·特别制作》已立项完毕,并开始全面操作,到首期节目上线,仅用了不到四天的时间。
“我们不是立项后现去找信”,对于信件的遴选,关正文说,“团队已经收集了约300来封信,立项之后,只做一件工作,就是从300来封信中选出20封,立刻投入编辑,并与信件作者、艺人嘉宾进行联络等。包括选信、编辑、录制,还有整个后期制作,四天还是非常紧张的。”
至于特别制作能在上线后保持工作日每日一期的频率,并在内容质量方面保证成色,关正文将此归功于创作团队的两个方面:一个是高度的工作热情,另一个是有相当程度的事先储备。
据关正文透露,腾讯视频方面,也贡献了很多资源并投入了大量精力推广;创作团队确定信件后反向联络写信人的过程也异常顺畅,几乎全部联系上,写信人还会发来一些相关的照片、视频;艺人嘉宾的配合度也十分高,创作团队在邀请艺人的过程中从未被拒绝,且完全公益,艺人嘉宾为达到符合播出标准,自己打光、化妆、反复录制……到目前,创作团队每日都会收到许多写信人的主动投稿以及艺人主动报名信息。
“没有人提过流量的事,大家其实都是一个目标,就是这件事情该做,且必须做,在我看来这是感情上的一种努力。从节目角度考虑的话,一个真实的考量是——我觉得《见字如面》在这个时候不应该缺席。”
特别时期,特别的思考
《见字如面·特别制作》的第一封书信来自上海。
夏江临与丈夫许诗琨是不同医院的医护工作者,结婚六年,原本今年春节会是他们结婚以来第一次在家共同度过的新年。为此,儿子乐乐高兴得手舞足蹈,小两口的家长也早早地准备好了年夜饭。但疫情打破了既定计划,作为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成员,许诗琨刚吃了15分钟年夜饭,就在一通电话后紧急奔赴武汉。大年初七,夏江临写下了这一封书信。
“送你去浦东疾控中心四十分钟的路程,我们一句话都没有说。”
“直到你走后我才开始怪自己,为什么没有跟你多说说话,多嘱咐你注意安全,还有,我有多么为你感到自豪……”
虽然在视听内容制作水平日益精良的当下,一段用手机录制的读信片段并配以几张手机拍摄的生活照,不免显得简单,但在叶璇哽咽的话语间,观众看到的是文艺作品应有的淳厚能量。第一期读信间隙,乐乐对着镜头说了一段话——“爸爸在武汉打怪物了,爸爸真勇敢”。
在采访关正文时,恰逢特别制作第七期上线,这是目前唯一由写信人自己读信的一期节目。这封信件是由上海市普陀区万里城实验学校的学生王玮豪写给他援鄂护士母亲的。对于这层设置,关正文阐释,“处理上其实是可以找一个小童星来读,但是团队觉得都是孩子,其实他自己读会让大家更能感同身受。而且节目上的那些照片、读信视频,都是他主动发过来,他一定是心里特别牵挂。”
信件一封封“发出”,回信又将寄往哪里?节目播出后,写信人与读信嘉宾之间,在社交平台上进行了温暖互动,比如夏江临在读信嘉宾叶璇的微博下评论,叶璇也向夏江临致以感谢;医生蔡毅感慨读信嘉宾李光洁“硬是把自己写的文章,让自己听哭了”;医务人员张凤在微博上也向读信嘉宾马薇薇表达了自己作为《奇葩说》“粉丝”的一份独特情感;医生文力的信件由他喜欢了十余年的俞灏明来读,俞灏明也亲笔回了一封信给文力夫妇……
一方面向观众展示抗疫过程中那些普通人的不平凡故事,一方面凭借公众人物的影响力放大信件本身传递的能量,在创作团队的设想中,此时的《见字如面·特别制作》作为一档视听节目,正发挥着一种媒介作用。“抗疫过程中,媒介在两方面起的作用都特别好,一个是权威的、多元化信息的传递;一个就像我们现在在做的,虽不是传递信息,但我们是一个温度的导体。”
在内容向之外,首次尝试远程协作的“云录制”形式也让关正文对内容生产有了更多感触。
疫情期间,互联网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关正文也通过此次“云录制”发现,信件选择、信件编辑、录制交流等内容协同,如今在远程上并没有太大问题,“我内心特别期盼视听内容的制作能够更多尝试这种协同方式的生产,内容人才是遍布全国的,在互联网时代,头部节目生产越来越向一线城市集聚的时候,这些内容人才要成本极高地去迁徙,或多或少有一些效益上的浪费。”
“让普通人的声音能够传播久远”
《见字如面·特别制作》从第二期节目开始在片头会印上一句话,或是“献给普通人的赞歌和挽歌”,或是“献给所有驰援疫区的青年医生”,就如一期节目的主题,开门见山地传递着核心思想。
而这些主题,几乎都是以小人物、平凡人的视角展开。按关正文的话来说,特别制作想“让普通人的声音能够传播久远”。
小人物,“小”到什么程度?
特别制作第二期节目中,读信嘉宾李光洁念了一封医生蔡毅追念一家小卖店老板的信,信中伊始便写道:
“林军走了。”
“我也不知道他名字里的‘军’字,到底是‘军队’的‘军’,‘君子’的‘君’,还是‘平均’的‘均’。但是每一个武汉市中心医院的职工都知道他。”
在被病毒夺去生命前,林军的小卖店在武汉市中心医院门前开了十多年。线上软件尚未普及时,他是医护工作者们的“快递柜”、送货人;手机支付还不成熟时,他会让白大褂里不放现金的医护工作者们赊账,可大家忙起来有时会忘记清账。时间久了,记得清楚就说个数,记不清的就商量个数。十多年比邻而居,这个“脸圆圆的、黑黑的,一脸和气的汉子”成了武汉市中心医院职工们“身边不起眼但却那么重要”的人。
“我们都是小人物,在这场疫情下默默地承受生离死别。但好在还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战友,好在还有一群可爱的武汉市民,好在还有全国同胞的亲情……”
“林军,我就这么送你了,感谢你这么多年对我们中心医院兄弟们的帮助和陪伴。不要怪我,最后时刻没有送你一程,去往天堂的路上,兄弟,一路走好。”
平凡人,又如何看待“平凡”?
在援汉护士张凤的日记中写道,“看了《奇葩说》第六季最后一期决赛,辩论的题目是‘终其一生只是个平凡人,你会后悔吗’,我心中的答案也是飘忽不定;然而似乎是一夜之间,我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不平凡,如果现在你问我‘你后悔吗’,我并不后悔”;医生文力在瞒着父母奔赴疫区后在对父母的信中写道,“作为重症专业的资深医生,这个仗我要是不打,以后是永远无法面对自己的”;有着三十年传染病医学经验的曹晓英在即将退休的年纪依然走向“一线”,并对儿子写道,“想想你平时总是开玩笑说我是‘三不管’,但今天不一样,妈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年夜饭,放在冰箱的冷冻柜,回来热热就能吃,我就不陪你们过年了”……
在纸短情长中,便可一窥特别制作“让普通人的声音能够传播久远”的用心与力度。在关正文看来,疫情当前,观众接收的信息不缺乏宏大叙事,但所有的宏大叙事实际上都是由微粒支撑的,《见字如面》试图让这些微粒在整个的抗疫过程乃至历史过程中,其支撑作用能够被描述、呈现、记忆。
与此同时,针对同步存在着的反思、质疑的声音,关正文说,在立项第一天就和创作团队定下了一条“规矩”——疫情期间,特别制作的核心是要传递温暖,不管现在有多少困难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都该传递“众志成城”的力量,当疫情接近尾声时,可能会逐步调整一些内容,来存储这些记忆。
采访尾声,关正文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想,以期观众“见字如面”——
“代替我,感谢所有‘逆行者’,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普通人的力量,构成了支撑所有人走过这一段历史的最伟大的力量。”
编辑 | 徐蕾 佘博睿
丨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