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大湾村的脱贫故事被纪录片《大湾村的笑声》记录了下来,该片以2集100分钟的篇幅,展现了大湾村人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探索艰难转型之路。
《大湾村的笑声》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背后有着诸多动人的故事和细节。该片主创鲁慧、郑荣撰文分享了为期一年的驻村拍摄历程以及感悟。
作者:鲁慧 郑荣
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
2019年的冬天,《大湾村的笑声》摄制组开始了在大湾村的第一次拍摄。为期一年的驻村拍摄中,我们记录下了这里朴实而又充满激情的生活状态。大湾村有37个村民组3778人,面积25.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当地流传一句顺口溜,“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毛草割了颈”。作为安徽省金寨县71个重点贫困村之一,这里的贫困发生率在2014年达20.6%。经过对转型之路的艰难探索,到了2018年,大湾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我们选定的第一个拍摄对象是大湾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2015年,彼时在金寨县中医院网络信息科当技术员的余静,主动申请到大湾村担任第一书记。说起当年的选择,余静说,如果知道后来的种种困难,当初可能就不会有这份勇气了。六年前,余静的大儿子6岁,小女儿只有6个月,扶贫的抉择遭到了婆婆的反对。为了宽慰家人,余静打马虎眼说自己很快就会回来,结果一待就是六年。尽管大湾离城里的家只有30多公里,但村里的大情小事都离不开她。而从县中医院的技术员到乡村扶贫干部的转变,也占据了余静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母亲,她说,“对孩子是心怀愧疚的”。
最初接触余静,这是个语速快、动作快,像风一样的女子。得知跟拍计划后,她满脸严肃地立了个“下马威”,“我可说好了,你们跟拍,我没意见,但要是调度我、摆布我,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妨碍我工作,可别怪我翻脸。”指导老师程刚导演十分有经验,立刻接过话头:“不会不会,你放心,绝不打扰你的工作,相反,我们就是要让你当我们不存在,你说能拍,我们就拍,不能拍,我们就不拍。”然而,接下来的拍摄也并不顺利,对方常常在约好的时间不出现,或者给的拍摄时间太少。我们能感到余静的抵触,但这恰恰也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这是个有性格的拍摄对象,在她身上可以呈现出纪录片最可贵的一点:真实。随后的拍摄中,“如影随形”的拍摄方式让余静很快忽略了摄影机的存在。在镜头里,余静和村民的交谈带着乡音俚语,工作中的热诚、忙碌、焦灼也是真实流露。在摄制组进村大半年之后,有了一次敞开心扉的采访,当时余静说了很多,有刚来大湾时的理想和情怀,有对大湾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也有遇到困难时的挫折和失落,面对家庭和亲人的内疚和牵挂。这样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乡村脱贫领队人,能让观众感受到在脱贫攻坚一线共产党人的担当。在大湾村,人和自然同生共息。每天清晨,伴着村里循环播放的“大湾村村歌”,70多岁的陈泽申把老宅的小院清扫得干干净净,带着一点生活的仪式感。在易地搬迁政策的帮扶下,老陈早就搬进了一栋二层小楼的新居,但这个小院始终是老陈情感的“落脚点”。陈泽申
2014年4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一路奔波,来到大湾村,走访村民,了解扶贫实际情况,并在陈家小院召开现场座谈会,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当时老陈就坐在总书记的身边。如今,这座小院是大湾村的网红“打卡地”,老陈当起了义务讲解员。熟悉老陈的村里人都知道,过去的岁月里,陈家曾被“穷”字和“苦”字压弯了脊梁。在本该安享天伦时,老陈外出打工的儿子意外猝死,随后老伴又一病不起,撒手而去,留下年幼的孙子和颓败不堪的家。余静刚来大湾时,陈家曾给她的印象是苦闷、麻木,没有一点精气神。用老陈自己的话说,“整个人灰掉了,迷迷糊糊地过日子。”
真正的改变开始于2016年。在村里的帮助下,老陈先搞起了养殖业,同时种植天麻、茯苓等中药材,还在村里的扶贫茶厂干起保洁的工作。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引领下,老陈有了信心和希望。拍摄中,老陈的笑容始终荡漾在脸上,即便是回忆过去“灰掉了”的日子,也是笑着说起。起初,导演组总觉得这笑容与回忆内容不相符,总想给老陈“拧”回来。随着拍摄的深入,我们接受了老陈的笑,那是他发自内心的笑,即使面对满含眼泪的过去,为什么不可以带着微笑去回首?扶贫先扶志,老陈的豁达与乐观,代表着大湾村摆脱贫困后,人们积极的生活态度。老人的这份真实值得我们去尊重,也教育了我们如何面对生活。肖细雨和杨习伦夫妇进入拍摄视野,其实是件非常巧合的事情。来大湾调研的导演组到夫妻俩的农家乐吃饭时,发现这是一对很有故事的夫妻。妻子肖细雨是个勤劳麻利的外乡女子,丈夫杨习伦是村里有名的懒汉,天性懒散。这对夫妻性格迥异,但“妻唱夫随”,充满喜感,最重要是他们身上迸发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肖细雨和杨习伦夫妇
拍摄这对夫妻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面对现在的生活节奏,懒散惯了的老杨有点适应不了,最常有的动作就是打呵欠,只要被老婆看到,就准会挨骂。转过身,细雨又会为老杨开脱:“过去日子没奔头,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人没有方向,就变懒了。如今不一样了,孩子爸也想干,慢慢来吧,我拽着他往前奔。”在妻子的“调教”下,老杨跟着细雨学炒茶,上山种草药,到工地上打零工,努力改变自己。2018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肖细雨和杨习伦盖起自己的新居,除了自住外,还经营起农家乐,楼上楼下有五、六间房。细雨烧了一手好菜,碰上旅游季,客房竟也供不应求,许多都是回头客。女儿悄悄地跟细雨说:“真想不到,咱们家竟然这么快也搞起了农家乐。”和许多摆脱贫困的人们一样,肖细雨和杨习伦在脱贫的路上,正在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这或许比收入的增加更为重要。他们的自强、自信为也为下一代种下希望的种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拍摄对象中,汪达海是自带光环的那种人。作为村中大湾有名的“能人”,他有思考力,有行动力,想干的事总能比别人干得好。汪达海(右)
汪达海精瘦、不高的身体总是充满活力,说话干脆、掷地有声,有种让人不知不觉信服的魔力。在大湾,汪家的生活并不差,一双儿女也很优秀。在旁人看来,汪达海实在没必要这么拼。可事实上,汪达海就是有颗不安分的心,在他看来,大湾村发展的机遇来了,大湾人应当抓住这个机遇,真正改变大湾村的面貌。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大湾村将茶产业和旅游业结合,走了一条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发展道路。汪达海的制茶作坊并不大,通过市场调查,汪达海发现白茶的销路更好、售价更高,他决心明年自己先试种几亩,然后带领乡亲们发展白茶,让大湾的茶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制茶的同时,汪达海还考取了导游证,自媒体时代,他也不甘落后,虽然完全不会找“哏儿”,但广场舞自嗨、抖音曝光一样不少。茶季到来的时候,白天收茶、晚上炒茶,天不亮又得赶往市场卖茶,汪达海称这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五十天。偶尔闲下来,他用充满血丝的双眼望着远处的茶厂,用不高的声音说:“总有一天,我要吞掉那个工厂,打出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2020年的8月,大湾的十里漂流项目建成,汪达海负责组建和管理河道安全员队伍。队伍成立的那天,他满怀激情、地气十足的演讲感染了在场的许多人,队伍在他的带领下做起事来有条有理,突然而至的山洪更让我们见识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拍摄中,还有妥善处理征地纠纷的村主任周端斌、人缘极佳的村委会成员汪建国、待村民像家人的村干部周娟、为数不多的90后年轻人玲玲……他们并不是节目的主要人物,但在有限的镜头呈现中,也会带给观众“惊艳”。正因为有这样一些人的存在,让我们相信,大湾村必将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拍摄、制作纪录片《大湾村的笑声》经历了一年的时间,不在村里的日子,还是会常常听到那里的消息:肖细雨和杨习伦买车了,汪达海陪着来大湾拍电视剧明星上山了,老陈心心念念希望孙子赶快成家,余静又有了新的工作安排……如此种种,让我们心里还想着能再去大湾,能为大湾人记录此时此刻的奋斗。大湾村的笑声还会继续,让我们相约,不错过大湾村的每一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