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线·幕后】《觉醒年代》中“名场面”怎么来?专访摄影指导张文杰

叶晨玮 广电时评 2022-03-18

编者按:【一线·幕后】是《广电时评》特设栏目,洞察幕后制作,挖掘影视创作链条上摄影、美术、配音等各环节的制作细节和故事。

 

本篇《广电时评》记者专访《觉醒年代》《军师联盟》等剧摄影指导张文杰,挖掘镜头里的创作故事。



作者:叶晨玮


《觉醒年代》一路“高歌”。

 

自2月1日播出以来,《觉醒年代》一直备受关注,关于剧集的相关细节不时登上热搜,不少经典场景一再被提及——

 

青年毛润之出场时踏破死水而去、鲁迅以笔为刀创作《狂人日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这些“名场面”,蕴含着摄影团队的创作巧思与付出。

 

此前,《广电时评》记者在采访《觉醒年代》中蔡元培扮演者马少骅(相关阅读:从“鞠躬”找到蔡元培|专访演员马少骅时,马少骅曾数次对该剧摄影指导张文杰给予高度评价,“摄影指导功不可没”“给表演者提供了能融入其中的表演空间”……

 

日前,记者对张文杰进行了专访,听他阐释属于影像的创作故事。

 

张文杰


“克制”拍摄厚重题材

2016年,张文杰与导演张永新首次合作。而后,二人合作的剧集《军师联盟》,时隔数年,两人再次合作,这次摆在他们眼前的是《觉醒年代》——一个厚重的题材。

 

摄影层面,这样的剧集在切入创作时有何难点?

 

“是‘真实感’,尤其是年代剧和古装剧,因为它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久远。”张文杰说,怎样让观众感受到历史氛围,凸显那个年代的风味,并让剧中人物能真切地生活在营造的影像空间里,是他着重思考的方面。

 


最终,他与主创人员一致认为《觉醒年代》要让摄影在技术层面弱化,从而使观众在感知人物和故事时不易察觉摄影技巧的痕迹。

 

“面对这样的题材,切忌喧宾夺主,应运用与内容适合的镜头语言来表达人物的情感、传递其思想,所以此次拍摄相对‘克制’”,在张文杰看来,尽可能贴合剧情是拍摄工作的核心,“以往在人物对话时,镜头会用不同移动方式使之显得灵动,《觉醒年代》反而使用得不多,运动镜头大都是用直推方式完成,看起来显得保守,但我觉得这样反而更凸显人物在此刻的力量。”

 

不炫技,拍摄目的指向烘托人物、烘托故事、烘托时代,这也落实到具体操作中。

 

《觉醒年代》刚刚播出时,青年毛润之出场的片段就引发过广泛讨论,这也是该剧艺术化呈现的一个例证。张文杰介绍,这场戏在形态上赋予了张力十足的内部结构,选取人物之间的“咬合”角度,并放大人与人、人与动物间的衬托关系,“这样的做法代表了每一个个体都必须在时代里,不然会使个体的力量消解很多”。

 

张勋复辟的片段,辫子军进城的部分几乎整场使用了高速镜头,并用广角镜头突出了马队奔腾的速度和冲击力,让观众感受到稍纵即逝的荒唐历史瞬间;而这场戏的一处“神来之笔”是失明老人和小孙女置身在军队中间,使画面形成了奇特的表达,其多义性不言而喻。

 


还有饱受好评的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片段,这段场景在拍摄时用了全剧少用的俯拍全景方式,“在这场戏使用是因为《狂人日记》的划时代意义,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诞生所产生的连锁效应如何表达?鲁迅先生俯卧在地上写作,先用一组低角度镜头拍摄人物情绪和细节,在全景展示时用反差较大的俯拍恰可以体现这层含义”。

 


诗意表达的“绘画感”

《觉醒年代》的艺术魅力,兼具写实与写意。

 

剧集拍摄之前,张文杰与张永新一同讨论了《觉醒年代》应当呈现的风格样式,而后,主创团队得出的结论是——在影像呈现方面,要寻求“绘画感”,着重凸显暗部层次,让画面显得厚重结实、具有笔触感,从而让故事力透纸背;风格上,借鉴中国传统水墨画,力求做到诗化表达。


“某种程度上,该剧具体的影像呈现借鉴了中国画里的工兼写手法。”

 

工兼写,即工笔画中兼有写意。一般来说,工笔画中,主体用工笔技法细致描绘,配景等用写意或没骨的技法,二者结合,让作品整体更显灵动、深远。

 

比如《觉醒年代》伊始,袁世凯府邸中,院子上空一派末日黄昏的景象、白日里军人打灯的细节,都呈现得十分写意,预示着北洋政府正走向覆灭。

 

这也让《觉醒年代》有了观众口中的那份“诗意”。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一场戏,当陈独秀、李大钊望着饿殍满地举拳宣誓时,远处的光照射来,意味深长,颇有种列宾油画之感。

 


张文杰介绍,这场戏在拍摄时迟迟没有找到理想的拍摄地点,直到将近杀青时才确定在一处河套地区拍摄。“这场戏的拍摄难度很大,那天九级风,全片很少使用的大摇臂都差点被掀翻,但当演员们置身场景中,我们却仿佛看到了百年前的海河岸边。为了突出天地人的对比关系,我们在后期时还把油画的色彩和传统中国画的高远意境融为一体,既增加了诗味,也把关乎中国未来的希望展现出来。”


而在“工”的方面,摄影团队也下了不少功夫。比如鲁迅创作《狂人日记》中的镜头,团队对照靳尚谊创作的鲁迅人物肖像,在现场通过各个角度、配合各个环节营造画中的鲁迅形象,努力让其靠近观众心中的“形神兼备”。

 


“还有光线处理方面,我们遵循光源逻辑,追求打光痕迹最小化,有时演员到场甚至有担心在那种很暗的环境是否可以正常拍摄。其实团队有意着重突出暗部层次来增加光线的‘笔触感’,使画面质感和立体感增强,冷暖色光源交融拉开色彩的反差,这样更加有利于表演者的情绪表达,形成较强的画面感染力”。

 

关于影像构成,张文杰将之分为光线、角度、景别、构图、虚实等,在他看来,这些因素的叠加方能建立良好的观感。“一切因素的宗旨是画面为内容服务,两者之间的契合度要高。比如构图,过程中使用了一些框架式构图,目的是加入些许审视感,努力让观众容易靠近那个时代;摒弃传统的轴线概念,形成多维空间,利用多视角让画面活跃起来;让成片的影调有高辨识度,尽可能散发历史气质。”

 


“其实,(这样的拍摄思路)大的方向和目标是努力做到给表演者一个自由呼吸的真实空间”,张文杰说。

 

“国产影视的精品意识在提高”

从《军师联盟》到《觉醒年代》,再到正在拍摄的《人世间》,张文杰接手的项目包括古装戏、年代戏、现实题材等,风格迥异。

 

不同题材,在张文杰看来,都有一个共同点——真实。

 

“当然,从摄影角度来讲,在让观众对人物、故事‘信以为真’的前提下,也必须想办法从美学角度考虑如何寻求质感、韵味和每部作品的独特艺术气息”,张文杰认为,在“真实写照”的基础上,视听语言毕竟是一种艺术形式,“用镜头讲故事”其实是在不同视角的转换下拍摄人物关系,层层递进的同时自然而然生发更细化的思路,从而积少成多地让整个故事丰满起来,因此,“想象力很重要,拍摄也是一种形象思维,就像写字、画画一样,要意在笔先。”

 

事实上,《觉醒年代》是近年来国产影视剧“提质”趋势的一个缩影;在这背后,亦有许多“张文杰”在付出与耕耘。

 

扎根行业多年,张文杰发现,曾经市面上有不少短平快的速战式剧集,有的项目为了拍摄周期只能分几个组拍摄,带来的光影差异良莠不齐;而近些年,市场上大浪淘沙,行业对于摄影团队等幕后团队比前些年重视得多。他认为,一方面,摄影岗位与其他部门唇齿相依,而众多部门的工作成果最终都会呈现在画面中,一目了然;另一方面,业内越来越注重制作品质,精品意识正逐步提高,不少创作团队都在保留基本叙事的前提下寻求更多的艺术表达空间。

 

对于摄影岗位的未来发展,张文杰也有研判与期许。

 

随着整体要求越来越高,势必会给摄影等影视作品幕后团队更多的发挥空间,当相关专业的“生力军”不断加入,他们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潜能也会促使行业向前。从职业视角出发,张文杰表示蓄积审美能力是摄影必须要做的“功课”,慢慢养成对美有多元化的捕捉能力,等到拍摄作品时方可以快捷挖掘储备。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硬件的进步会更容易增强专业人士的创作潜能,让更多的设想成为可能。而对张文杰个人来说,这也一定程度在激发着他的创作欲望——

 

“今后有机会,倒是想接触一下科幻题材。”


编辑 | 随芳芳 宁雅虹

>>朱咏雷:继续以“三重大”为重点,推动精品电视剧创作

丨报道

>>做艺先做人,做人德为先|广电总局举办“演员和经纪人培训班”

丨一线

>>短视频平台闻“汛”而动,全方位多角度做好防汛救灾宣传报道

丨专论

>>奥运进行时,中国转播团已就位!

丨奥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