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线·幕后】大片背后的技术和艺术 | 专访《大决战》等剧视效总监刘冲亚

宁雅虹 广电时评 2022-03-18
编者按:【一线·幕后】是《广电时评》特设栏目,洞察幕后制作,挖掘影视创作链条上摄影、美术、配音等各环节的制作细节和故事。 本篇《广电时评》记者专访《大决战》、《理想照耀中国》部分单元、《长津湖》等作品的视效总监刘冲亚,详释视效创作的故事。


作者:宁雅虹


“远方如昨,不朽千古”。

 

7月末,讲述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电视剧《大决战》收官。《大决战》中诸多场景蕴含着视效团队的创作巧思——在真实的历史轨道上“烘托”革命浪漫主义,这也是该剧调动起观众情绪却很难被察觉的方式。

 


实际上,影视创作的诸多环节都与视效强相关。《大决战》中,大到飞机军舰,小到战壕中的老鼠,以及自然而有深意的光线明暗变化,都有着视效团队的一份努力。

 

日前,广电时评(ID:GDSP360)记者对负责电视剧《大决战》、《理想照耀中国》部分单元、电影《长津湖》等作品视效工作的非凡传媒视效总监刘冲亚进行了专访,听他讲述视效的创作故事。


刘冲亚

 

在历史的轨道上进行CG设计

2020年11月16日开机,2021年6月25日播出,《大决战》的制作周期非常紧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巨大。”

 


刘冲亚坦言,这是从业16年来,遇到的最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这是一部要在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上,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全景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品;身为党员的他,遇到这样一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有一份特别的使命感。

 

2020年9月底,刘冲亚带领视效、后期团队,同导演、制片、各部门主创一起开始了分镜、概念图、故事动态预览等创作,他们的任务是与主创团队一起,将脑海中的影像具体化,并找到视效落地、执行的依据。刘冲亚介绍,这也是一个“先延续导演的整体创作思路,然后再反向用CG的思维去影响导演”的创作过程。

 
塘沽军港分镜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塘沽军港特效、调色解析 (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巷战前期概念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王翠云送别武雄关故事动态预览 (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对于《大决战》这样聚焦重大历史的电视剧,视效如何辅助故事进行表达?

 

刘冲亚的创作理念是“尊重历史,严谨创作”,对于剧中大到武器型号,小到服饰细节、天气状况,都尽可能做详尽地了解。

 

“我们是在真实的历史轨道上,根据剧本进行创作,即便遇到有些苍白的地方,也是在历史军事专家的建议支撑下进行创作”。

 

剧中开篇一场“武力值拉满”的四平保卫战,从空中飞过的B25轰炸机,到城中的每一幢房子,都依据历史资料做了CG模型,用以全景式展示战争场面。

 
四平城特效、调色解析 (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战争戏中还包含了刘冲亚的一些“小心思”,细心的观众可能会注意到,B25轰炸机空投下来的炸弹并非光亮如新,而是带有划痕;战壕中跑过去的老鼠,脏兮兮。在刘冲亚的构想中,炸弹、老鼠也有故事,划痕是炸弹从生产到被运送至战场所留下的印记,脏兮兮的老鼠一定程度上“揭开”了战壕中的生存环境。

 


也有随着历史资料的不断查证而反复进行修改的CG模型。剧中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所乘坐的C-47(476650号)飞机,其窗户,最开始是设计成了圆形,后经过多方考证,修改为方形。透过这扇小窗,毛泽东看到了刚刚结束抗日战争、满目疮痍的祖国山河。

 


C47飞机特效、调色解析 (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塔山阻击战中,东北野战军面对国民党军队海陆空协同作战,展开了殊死防御战。原本这场戏最开始设计了5艘军舰,后经核对,缩减为3艘。

 

军舰特效、调色解析(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视效不光要结合史实,也要结合拍摄实际。对此,视效团队全程参与了拍摄,历史的真实和拍摄的真实,成为用视效展现当年战争的两个基本点。

 

《大决战》几乎每一集都有炮火连天的战争场景,拍摄过程中,刘冲亚向导演申请到战争戏的现场取材,为的是让“特效的质感跟实拍的烟火爆炸效果,更好地融合”。

 


在零下16度的影视城中,刘冲亚和同事们在炮火强大的冲击力与灰土中,记录下地雷、手榴弹、黑炸药、白炸药等不同的爆炸方式,以此作为后期进行二次创作的依据。

 

做能唤起现代观众共情的视效

实际上,这并不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第一次被影视化,1991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过电影版《大决战》三部曲,那是一部参拍人员、消耗物资都很难再超越的作品。

 

刘冲亚曾参与过电影版《大决战》三部曲的修复工作,不过这次参加剧版《大决战》的创制,他没有刻意“复习”,在他看来,电视版《大决战》不应是复刻经典,如何进行突破与超越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一点,是需要视效团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与全剧组各部门的协同努力下,为“大决战”的故事,赋予新的表达。

 

从视效的角度出发,刘冲亚最先想到的是,在分析一场戏之于全片里的意义中,考虑到观众的视觉心理,进而与剧组达成“通过转换视角”来解决观众的历史代入感问题。

 

具体而言,是在战争轰炸场景中,将第三视角转化为第一视角,让镜头随着轰炸机俯冲,随着炸弹掉落,随着炸弹钻入战场上坦克的车底。

 

轰炸场景特效、调色解析 (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刘冲亚将此类主观视角称为“炸弹视角”,从天空到地面,再从地面人物到武器,如此呈现,让战场立体了起来,“炸弹的坠落以及它带来的压迫感,会影响观众的视觉心理,我们希望能够以此让观众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战争场景之外,视效还承担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第28集中,对淮海战役计划进行调整的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决定在凌晨出去透透气,登山看云海日出,并在山顶上,确定了最终的作战方向。

 


这场戏中,原本山下可见到几个小村子,但在后期制作中,刘冲亚和视效团队基于对整个环境和表达语境的判断,与导演组商定后,决定将除人物和坡地以外的景象全部换掉——晨光熹微,太阳马上就要升起,前方虽有崎岖沟壑,但无难翻越的大山,仿佛呼应了那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山顶特效、调色解析(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观众能在这场戏中直观地感受到,我们看到希望了,这个镜头也寓意着古老的大地将迎来胜利的曙光。”刘冲亚说。

 

如此情绪化的视效设计,出现在《大决战》的许多场景。利用技术手段丰盈着故事的表达,也诠释着整部剧的革命浪漫主义。

 

年轻人的“大决战”

谈及与导演高希希的合作,刘冲亚说高希希身上的军人气质与《大决战》很相符,“他经常说一句话,‘你没有退路,没有理由,接了任务,就等于咬了牙印儿,必须要完成’。”

 

剧中是英勇的将士为祖国的命运战斗,剧外是一群年轻人为整个项目如期完成的战斗。

 

超270人的视效团队中,核心制作人员大多是80后。这些年轻人一起在33天的后期时间内,完成了72个重点模型资产和6200多个视效镜头。“其实从前期到后期,非凡传媒共有超480人参与到《大决战》的项目中。” 刘冲亚补充道。


为提高效率,增强整个剧组“抵御”疫情等不可抗因素的能力,非凡传媒开发的一套5G视频制作云端协作平台,加入“决战”之中,既保证了素材上传与保护,也便利了剧组实时跨地区协作,平台中按职级划定好可接触的素材范围与参与流程,比如,导演在拍摄过程中,能随时掌握剪辑的进度、特效的预览等,并在线给出反馈意见。

 

幕童云阅平台内《大决战》项目相关流程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除了云上协同作业,线下工作也丝毫没有懈怠,《大决战》杀青后,制片团队“搬进”非凡传媒,在这里完成了后期的全流程制作,大家从最开始的24小时三班倒,到最后的24小时两班倒,为《大决战》熬了一个又一个夜。


电视剧《大决战》播出后,引发了许多年轻人的讨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不遗余力地表达着对革命先辈的敬意。

 

今年夏天,除了《大决战》,刘冲亚及团队还负责了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中《抉择》《从头再来》《秀才遇到兵》等单元、电影《长津湖》等作品的视效工作。


同为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视效表达也有所不同,配合《理想照耀中国》偏主观的叙事,视效风格更显艺术化。


《理想照耀中国》之《抉择》特效、调色解析,视频来源:@非凡传媒。

而以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一个志愿军连队在极度严酷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的《长津湖》,将在疫情过后,为观众重现冰天雪地中的抗美援朝战场。



那是属于年轻人的另一场“决战”。



相关阅读

【一线·幕后】《觉醒年代》中“名场面”怎么来?专访摄影指导张文杰

【一线·幕后】手为笔、沙为墨、绘百年丨专访沙画艺术家罗寒、陈敬平

【一线•幕后】《一级响应》《人间世2》配乐B6:探寻属于当下的“声音”

【一线·幕后】细节真实之下,是生活感丨专访《山海情》《小舍得》美术指导王竞


编辑 | 饶文渊 朱晓乐

>>广播电视闻“汛”出击,防汛救灾报道有力有为

丨专论

>>《敢教日月换新天》:党史教育精品力作,全媒传播创新实践

丨评析

>>东京奥运会闭幕,我们汇总了这些转播“黑科技”

丨报道

>>推优:48部作品入选“2021年第一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

丨推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