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文脉悠悠,风雅延绵。以文艺促传承,广电视听领域的创意之作持续出现,于生生不息的传承发展中,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活力。广电时评特推出系列报道《文化传承进行时》,打开大小屏,看见悠久而绚烂的文化中国。
今日刊发第二篇:非遗故事。
喜庆的烟花,是千年前伟大发明延续至今的绚烂记号;飘香的火锅,是饮食技艺的味蕾传承;一件件精巧的瓷器,是流传至今的厚重匠心与东方韵味......非物质文化遗产里承载着独特的民族记忆。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也给非遗类文化节目打开了全新的创作空间。荧屏上的非遗节目正呈现出浓厚的青春气息,不仅突出“传承进行时”的动态特色,也将“非遗+”与当下时代进行紧密结合与创意表达——何为非遗类文化节目的创作之新?既在形式,也在内容。新时代下的非遗传承,有着意外的跨界与衍生,是内容之新。可以用手触摸的低温烟花,是浏阳花炮制作技艺的新突破;冬奥会场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建造,正是借鉴了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攻克儿童血管连接难题的血管间断缝合法,和潮绣里的“钉金绣针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非遗里的中国》节目里,这些新时代里不断跨界发展的“非遗”,正凸显出其源源不断的传承新活力。从越剧之乡嵊州出发,走向丝路上的千年沙漠古城内蒙古阿拉善,浙江卫视《还有诗和远方·非遗篇》新一季节目中的“诗远旅行团”化身为“非遗研学团”,不仅在行走中探寻非遗奥秘,也将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如融入杭白菊传统加工工艺、杯身用蓝印花布印染工艺的杯套打造的非遗奶茶,嵊州小笼、榨面等日常小吃也是生活中的非遗。
北京玉雕中蜕变而来的无事牌,从富春茶点中有感而发的五福饼,苏绣激发灵感的星轨灯……以现代设计呈现传统文化,用当代视角重塑非遗作品,江苏卫视《新生万物》邀请众多非遗传承人及新锐设计师共聚一堂,以盛典形式带领观众走近非遗技艺,生动展现其在当下的焕新与传承,也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江苏台荔枝新闻非遗系列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的镜头则对准85后、90后新生代传承人,将对非遗文化的关注放置于现代语境之下,既向前追溯非遗技艺的起源与发展,也展望非遗于当代如何创新与延续。以硬核科技为切入口,总台推出的纪录片《传承》(智慧篇)从物理、化学、数学、测绘、数码学等不同的维度,挖掘着非遗技艺中不为人知的“黑科技”。比如,西藏唐卡永不褪色的秘密,是矿物颜料内稳定的晶体结构。绫罗绸缎,罗的织法极为复杂,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正在探索罗的机械化织机改造与创新纹样自动化生产。
青春活力与亘古久远的“碰撞”,为非遗的传播打开新空间,是形式之新。
古老的非遗,也可以很潮。融合烟火气与艺术感,《非遗里的中国》在演绎非遗时,从不同地域特色非遗街区的沉浸式打卡,到与艺术剧院演员合作的创新秀演,节目也以新视听手段展现非遗魅力、讲述非遗故事,在一饭一食、一舞一曲中,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市井烟火气与东方生活美学。《新生万物》中特别的“非遗小剧场”环节,以专业演员活灵活现的演绎让观众身临其境,趣味解读非遗背后的故事。穿着香云纱旗袍唱《万水千山总是情》,用热闹的广东醒狮为《将军令》伴舞,以一曲《简单而炙热的纯粹》讲述沉香的故事,北京卫视《传承进行时》邀请多位演艺嘉宾进行非遗推介,在舞台上展现非遗之潮。当传统文化遇见现代科技,给“非遗”带来更多创意表达。《还有诗和远方·非遗篇》里的嘉宾李云霄和浙江卫视虚拟主持人、宋韵文化推广人谷小雨同台演出《梁祝·我家有个小九妹》,“一唱一和”的跨次元表达,展现出古老越剧的更多韵味与时代新意。浙江卫视《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推出的虚拟数字人“青鸟”闻青青,作为节目的“万里陪看官”,其原型选取于《山海经》中的异兽青鸟形象,传播上也更具有年轻态、青春化的特征。《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虚拟数字人“青鸟”闻青青
扫描、重建、放大.......同样是以科学解码非遗,《传承》(智慧篇)与专家、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利用非侵入性检测技术、三维重建技术和模拟实验等现代科技手段,对2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实地考证和验证。同时,通过数字化档案保存、虚拟现实重现和智能学习工具等手段,展示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非遗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
轻体量、接地气、年轻化、网络化的表达,让《非遗有新人》里的传承故事充满青春气息。大小屏联动的播出形式,也最大限度提升了节目传播效果,通过融合传播向世界展示中国非遗的魅力。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传作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以非遗为载体讲,述今日青春的文化故事,这些节目以充满魅力的视听手段展现非遗魅力,诠释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