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科创板:星火可燎原—“科创出鞘”系列(一)

倪赓、戴康 戴康的策略世界 2022-05-13


报告摘要

●引言:科创板21年度策略《衔玉而进》核心预判在于:α重于β,结构性机会在科创50、在精选个股,阶段性机会看创业板(成长风格)联动。本篇为系列首篇,从科创板DDM三因素分析视角切入定调“科创结构牛”(其一,全球通胀预期见顶有助成长风格修复,科创板迎“出鞘”时机;其二,核心资产荒时代,科创次新值得结构性“掘金”)。


科创板分子端:“硬科技+次新”属性支撑科创50高成长,结构性机会在权重行业景气度与新股。(1)20/21wind盈利预期上看,科创50硬科技属性下成长性相对优势最为明显,但次新属性需要警惕3年大股东解禁后业绩变脸风险,当前业绩呈现向好趋势;(2)科创板电子/医药市值占比27%/25%,半导体/医药高景气将提高板块盈利预期;(3)注册制门槛(2次科创属性指引)收紧后,新股质量(ROE)逐阶抬升;(4)关注科创50成分股“换血”后带来的盈利超预期优化。


科创板分母端:微观流动性2-3月触底,全球通胀预期见顶有助成长风格修复,结构性机会在“北上资金+双创50 ETF”增量资金导向。(1)全球通胀预期见顶,有助成长风格修复;(2)微观流动性观测指标(低流动性公司占比、日均换手率、全A中科创板成交额占比)2-3月已经见底回暖;(3)增量资金变量之一是2月以来北上资金开通扩容;变量之二是5月以来中证科创创业50ETF迅速获批。值得注意的是:两大资金实际基本流入科创50成分股;机构资金(包括基金、社保、险资等)加仓潜力较大。


科创板分母端:风险偏好核心变量是1年期减持。7月解禁规模超2000亿元,但减持占解禁规模比重仍在3%左右。


科创板估值水平怎么看?(1)科创50PE(TTM)在历史均值下方附近,结构性占优(科创板在均值上方,与创业板相似);(2)创业板开市估值溢价消化需要2-3年,科创板也尚不具备强扩张条件(风偏/流动性难超预期);(3)科创板业绩增速高的股票拥有高估值溢价,科创估值中的盈利预期权重趋势性提升。


科创板投资策略:第一,DDM三因素宏微观流动性双修复,前期回撤较大且估值合意的科创板迎来“出鞘”时机;第二,对比创业板经验,科创板估值尚不具备强扩张条件,投资策略仍然是α重于β、精选个股,结构性机会指向建议:(1)科创50成分股;(2)“沪港通+双创ETF”成分股;(3)半导体/医药龙头;(4)新股。


核心假设风险:

科创板进展不及预期,监管升级,中美关系超预期,科创板公司盈利不及预期,科创板公司出现强制退市情形


报告正文

1

一、透过DDM三因素看科创板:“科创结构牛”


科创板21年度策略《衔玉而进》核心预判在于:α重于β,结构性机会在科创50、在精选个股,阶段性机会看创业板(成长风格)联动。广发策略团队从科创板开市以来一直深耕科创板这一另类市场研究,我们在21年盛夏策划“科创出鞘”新产品系列,预示着“乘风”(全球通胀交易结束,成长接棒)与“破浪”(核心资产荒时代挖掘增量潜在投资机遇)。
本篇为系列首篇,从科创板DDM三因素分析视角切入定调“科创结构牛”。

(一)科创板分子端:“硬科技+次新”属性支撑科创50高成长,结构性机会在权重行业景气度与新股


科创板相对创业板、主板存在相对业绩优势,且科创50成长性“领衔全A”。科创板自设立以来,营收和净利润保持较快增长,且明显优于主板和创业板(季度大多占优),且科创50业绩高成长性凸显,20年与21年预期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为75.5%和72%。科创板当前高成长性无忧背后原因在于硬科技强成长属性以及次新股属性(但是,参考创业板开市历史经验,次新股业绩风险可能在第3年大股东解禁后暴露)。此外,根据我们科创板21年度策略《衔玉而进》观点,还可以关注科创50成分股“换血”后带来的盈利超预期优化。


结构性机会之一:关注权重行业半导体/医药的景气度预期。电子/医药行业占科创板市值比重27.3%/24.8%,其中,按照我们21年中期策略《量价突破》观点,半导体下半年“供需缺口”可持续(产能利用率高位且5G芯片需求激增)且估值相对合理。


结构性机会之二:关注注册制门槛收紧后新股成长潜力。证监会在20年3月和21年4月分别发布和修订《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从入口端提高科创板门槛,注册终止率大约在17%。但是从新股分季度ROE(TTM)看,新股“质量”也对应逐阶提升。


(二)科创板分母端:微观流动性2-3月触底,全球通胀交易见顶加持成长风格,结构性机会在“北上资金+ETF”增量资金导向


宏观流动性层面,全球通胀交易结束加持成长风格。我们在1.3《迎接全球第三波顺周期行情》重点推荐通胀交易机会,但到了5.16《周期交易的赔率与胜率》中却提醒“经济需求进一步向上超预期的概率有限、大宗品涨幅将放缓”;5.23《小盘成长接棒》中继续提示“通胀预期已处历史高位、需要提防预期逆转、成长将从前期落后的表现中有所恢复”。当前全球的大类资产表现均在验证以上逻辑,重申我们前期“通胀预期见顶、成长风格修复”的观点。但由于下半年货币政策将边际收敛,使得成长风格在扩张幅度上会有所制约。


微观流动性层面,科创板3维流动性观测指标2-3月已经见底回暖。我们在5月周报《当前科创板流动性几何?》提示科创板微观流动性出现边际回暖迹象。6月至今受益于全球通胀预期回落,科创板流动性持续向好:(1)低流动性公司占比:按月度统计,科创板日均成交额低于5000万元公司占比从去年8月的12.12%升至今年3月54.58%触顶开始回落,6月至今为25.6%,比例大幅降低。(2)日均换手率:按月度统计,自20年7月高点14.12%后大幅回落,至今年2月触底4.65%,6月至今日均换手率6.68%,较年初增加1.42pct。(3)全A中科创板成交额占比:今年1-3月科创板成交额占全部A股比例持续下降至2.69%,4月起开始回升,6月至今恢复至4.64%。


结构性机会可关注“北上资金+ETF”扩容带来的入围个股增配契机。(1)北上资金开通今年2月,12家科创板公司正式纳入沪港通;3月,富时罗素将除了复旦张江之外的11支股票纳入;5月份,MSCI新纳入5支科创板公司,5月底生效。2月以来,北上资金明显持续增配科创板。(2双创50ETF迅速获批。5月10日,中证科创创业50指数发布,其中科创板个股数量目前为17只。6月15日,9支首批“双创50ETF”获批(6月21日发售),预计第二批也将很快发售。我们在6.6周报《科创创业50指数投资策略》分析科创创业50指数风险收益特征呈“两高一低”(高收益、高回撤、低波动)。


科创板近期资金面两大变量背后需要注意(1)两方资金实际剑指“科创50”成分股,纳入沪港通的12家科创板除复旦张江、纳入双创50指数17家科创板(除中控技术),均为科创50指数成分股。(2)科创板的机构资金(包括基金、社保、险资等)加仓潜力较大,未来MSCI名单扩容以及指数季度调换也将带来潜在的左侧加仓契机。


(三)科创板分母端:风险偏好核心变量是1年期减持,暂无忧、


科创板风险偏好战略上要警惕科创板1年期集中减持。我们在科创板年度策略《衔玉而进》中提示科创板已解禁减持规模比例仅3%,减持空间巨大(与其他版块不同,科创板自由流通市值占比要低很多,背后原因在于存在科创股1年期锁定的PE/VC股权投资占比更高且退出动机更大)。


目前科创板解禁与减持数据上,有如下几个特征:(1)减持规模占解禁规模的比重仍然在3%左右,减持规模约276亿元、解禁规模约9000亿元,今年7月单月解禁规模达2258.7亿元(但考虑学习效应,实际影响预计也可忽略);(2)5月以来,减持规模有所加速(5月单月减持约50亿元)但暂时不会对板块形成风险偏好“面”的冲击。

(四)科创板估值水平怎么看?尚不具备强扩张条件


从绝对估值水平上看,科创板PE(TTM)在历史均值上方附近,与创业板相似,但科创50值在历史均值下方附近。截至6月18日,科创板PE(TTM)为83.53倍,相比1月份高点下降了约20%。


参照创业板开市经验,新股估值消化期间大约需要2-3年,科创板尚不具备类比创业板的估值强扩张条件,对比13和15年创业板估值大幅扩张经验:(1)13年创业板估值扩张驱动力为4G科创周期强化风险偏好,目前5G科创周期进度慢于4G;(2)15年创业板估值扩张驱动力为流动性超预期宽松(宽货币+增量资金入市),目前为稳货币基调,杠杆资金有限(科创板融资买入额与日成交额比维持在均值+1sd下方)。


估值由盈利预期、风险偏好、广谱利率共同决定。从结构上看,我们发现,科创估值中的盈利预期权重趋势性提升,科创板业绩增速高的股票往往拥有高估值溢价,其实,海外成熟市场成长股的P/E估值往往较其他板块要高,主要源自于高成长性带来的盈利预期溢价。此外,一些科创股(如负盈利)、一些行业(如云计算、创新药)不适用PE法,也需要辩证地重塑估值方法再评估。


2

风险提示

科创板进展不及预期,监管升级,中美关系超预期,科创板公司盈利不及预期,科创板公司出现强制退市情形。

近期广发策略重磅系列报告1小盘成长接棒系列

6.20 【广发策略】全球的通胀交易结束了吗?——周末五分钟全知道(6月第2期)

6.6 【广发策略】复苏后期,寻找量价突破——周末五分钟全知道(6月第1期)

5.23 【广发策略】小盘成长接棒——周末五分钟全知道(5月第3期)

2第三波顺周期行情系列
       2.17 【广发策略】第三波顺周期行情已经确立——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月第2期)

2.2 【广发策略联合八大行业】如何布局21年涨价(下篇)

2.2 【广发策略联合八大行业】如何布局21年涨价(上篇)

1.3 【广发策略】迎接“第三波”顺周期行情——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月第1期)

3微观结构修正系列

3.29 【广发策略】微观结构恶化的成因与展望——微观结构系列(四)

3.18 【广发策略】从微观结构看美债和A股——微观结构系列(三)

3.12 【广发策略】如何观测市场微观结构?——微观结构系列(二)

3.3 【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微观结构调整——历史与影响

4暂避锋芒,扩散升级系列

5.17 【广发策略】周期交易的赔率与胜率——周末五分钟全知道(5月第2期)

5.5 【广发策略】一季报总量到结构有何亮点?——周末五分钟全知道(5月第1期)

4.26 【广发策略】震荡期哪些交易因子占优?——周末五分钟全知道(4月第4期)

4.22 【广发策略】兼顾“即期业绩”与“市值下沉"——公募基金21年Q1配置分析

4.19 【广发策略】紧信用确认,配置方向变了吗?——周末五分钟全知道(4月第3期)

4.11 【广发策略】坚定市值下沉+低PEG策略——周末五分钟全知道(4月第2期)

4.5 【广发策略】反弹下半场,继续调结构——周末五分钟全知道(4月第1期)

3.28 【广发策略】珍惜反弹时光——周末五分钟全知道(3月第4期)

3.22 【广发策略】微观结构修正进入第二阶段——周末五分钟全知道(3月第3期)

3.4 【广发策略】拾级而下,“市值下沉”如何布局?

2.24 【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扩散升级——A股市场策略快评

1.31 【广发策略】背离已收敛,广度将扩散——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月第5期)

1.17 【广发策略】波动加剧,行情扩散——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月第3期)

5行业比较新视野系列

6.16 【广发策略】从FAANG看A股“热门股”行情——行业比较新视野系列(六)

4.10 【广发策略】历史“供给收缩”下周期行情的启示——行业比较新视野系列(五)

3.19 【广发策略】产能视角看“碳中和”投资机会——行业比较新视野系列(四)

2.19 【广发策略】基于产能周期看当前行业比较——行业比较新视野系列(三)

2.3 【广发策略】哪些行业“供需缺口”潜在扩张?——行业比较新视野系列(二)

1.19 【广发策略】产能视角看行业“供需缺口”——行业比较新视野系列(一)

6“碳中和”系列报告

5.20 【广发策略】“碳中和”的ESG投资策略—“碳中和”主题投资系列(七)

4.29 【广发策略】资金视角看“碳中和”绿色投向—“碳中和”主题投资系列(六)

4.21 【广发策略】碳交易市场的“产业映射”—“碳中和”主题投资系列(五)

3.24 【广发策略】“碳中和”产业图谱与指数构建—“碳中和”主题投资系列(四)

3.23 【广发策略】政策比较:“碳中和”如何实现?—“碳中和”主题投资系列(三)

3.14 【广发策略】避闹取静,“碳中和”恰逢其时——周末五分钟全知道(3月第2期)

2.25 【广发策略联合全行业】谋局“碳中和”—“碳中和”主题投资系列(二)

2.9 【广发策略】擎画“碳中和”主题投资愿景—“碳中和”主题投资系列(一)


本报告信息



对外发布日期:2021年6月21日

分析师:

倪   赓:SAC 执证号:S0260519070001

戴   康:SAC 执证号:S0260517120004

           SFC CE No. BOA313

团队成员介绍


戴  康  CFA:策略首席分析师,11年A股策略研究经验。2020年荣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策略研究第二名、卖方分析师水晶球奖策略第一名、金牛奖2020最具价值首席分析师、新浪金麒麟最佳分析师策略研究第一名。郑恺:资深分析师,8年策略卖方研究经验。曹柳龙:资深分析师,7年策略卖方研究经验。俞一奇:资深分析师,7年大类资产配置、市场研究和国际比较经验。韦冀星:资深分析师,4年策略研究经验。倪赓:资深分析师,4年策略卖方研究经验。


法律声明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感谢您的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