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狗是什么
点击上方 凡所有相 关注我
刍狗,最早的出处是通行本《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全句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但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文本郭店楚简中没有这句,而是“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至于这句是谁加的,何时加的,不清楚。学界认为现在通行本的《老子》是不同年代多个作者的作品。
今天不谈版本问题,只谈这个“刍狗”,以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chú)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以前都以为通行的《老子》是圣人原文,为了维护圣人的形象,历代文人拼命解释里面反智甚至反人类的词句,其中就包括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各个角度各种解释琳琅满目,总的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句话的本意是好的,不仅好,而且妙,各种大智慧的妙”。
我以前的多篇文章批评过这句话,总有一些“大明白”留言跟我争论,有说我理解有误的,有说要联系下文才能读懂老子原义的。现在好了,郭店楚简的《老子》中没有这句话,那么就证明它很可能与《老子》无关,不用再挖空心思替“圣人”维护形象了吧?相反,以前各种错认圣人而维护之的那些解释,是不是涉嫌无耻呢?
其实最懂老子的庄子早就透露过“刍狗”的真实含义。《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意思是:刍狗在没有送上祭坛之前,被盛在豪华箱子里住豪宅,裹着精锻穿名牌,御用文人们对它远接近迎视为圣物。等到祭祀过后,刍狗就被扔到路上,行人随意踩狗头踹狗背,最后被扔到灶里当柴火烧了。
从庄子这段话中可以读出,刍狗不是什么光荣尊贵的东西,而是被安排的可以贵之、可以贱之、可以荣之、可以辱之的工具。
这句话被塞进《老子》流行2000年,可能与“四大”有关。郭店楚简《老子》中也有“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这明显是把“王(圣人)”与“天地道”列为同一序列,赋予了“圣人王”真理化身的地位和权力。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万物都是天地的产物,万物的生老病死,都是天地规律和意志的体现,天地对万物的态度当然也谈不上仁义和不仁义,万物的一切遭遇也谈不上正义与不义。
但“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问题就大了。圣人也是人,也是受造于天地的凡人,他没有天地那样的大能,也不会有天地那样的大德,只要他自己还有贪婪、欲望、嫉妒、快乐、痛苦,他就不可能具有与天地等同的德性和权威。
天地可以拿万物为体现自己意志的刍狗,圣人却绝对没有资格拿百姓当体现自己意志的刍狗。但是,历代圣人王却无不真的把自己当成了与“天地道”并列的天子,杀人如麻,造孽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