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了 村活了 业兴了|这个县的乡村振兴实践经验值得一看
号
外
屏南县
蝉联全市机制创新项目第一名
12月8日,屏南县以“文创助推乡村振兴的屏南实践”参加2018年全市机制创新项目评审,荣获全市第一佳绩。这是屏南县连续第二年获得该项工作第一名,为市对县绩效考评成绩做出积极贡献。
“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屏南以全国不可多得的传统村落资源与文化遗产为载体,着力“三引三创”,采取“引进高人、引回亲人、引来新人”,来解决谁来振兴的问题,同时,创新举措,“创建魅力新古村,创设融资新平台,创立修缮新模式”,来破解如何振兴的难题,闯出了一条勇于实践的“文创助推乡村振兴”路径,得到央媒密集关注及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
三 “引”
以人为本 解决谁来振兴问题
1
引进高人
情怀
创新发展理念,以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实现乡村振兴为使命担当感召专家团队,吸引一批热爱乡土的专家团队驻屏发展村落文创。
机制
在高端文创人才引进上实行一人一议;在使用上,驻村定点,充分尊重、发挥驻创艺术家的特长和艺术追求,在资金、项目给予支持,搭建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同时,成立专职团队提供服务保障。
保障
出台《屏南县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艺精品扶持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引导文创产业兴村。
林正碌、程美信、张勇、鼎顺文创、
中国美院、先锋书店等团队陆续进驻屏南
2
引回亲人
种子
大力实施文创“种子”工程,将文创公益教学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计划,努力培育本土人才。
扶持
对本地农民及返乡驻创并产生带动效应的个人或企业,给予五千至三万元开办补助或租金补贴。
合力
结合节气、民俗、赛事等活动,积极弘扬乡村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村民文化自信,提升乡村发展凝聚力。
左上:农民学油画 左下:漈下村客栈 右:龙潭村民俗活动
3
引来新人
搭台
营造乡村新生活方式,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对长期在屏南驻创,并能产生带动效应的艺术家,给予1至3年租金补助或房租补贴。
解忧
引进支教人才复办村级小学,提升村级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就学就医条件,解决新老村民后顾之忧。
暖心
给予外来“新村民”发放居住证(全省首例),享受当地医保、社保等待遇,增强归属感,他乡成故乡。
左上:游客在龙潭随喜书屋观看四平戏 左下:龙潭村小学恢复完小校 右:龙潭新村民领到居住证
三 “创”
创新举措 破解如何振兴的难题
1
创建魅力新古村
人文古韵情怀
以古建筑、古街巷等传统人文景观为核心资源,秉持“保护风貌、活化利用、创新发展”的理念,构建“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乡村振兴模式,创建“风貌完整、舒适宜居、富有情怀、人文和谐”新古村。
品味诗意时尚
以艺为媒,树立“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品牌,着力建设公益艺术教学中心、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咖啡厅、音乐厅、文化服务中心、休闲广场等文化设施,把古村建设成为承载现代生活方式的诗意空间。
左上:龙潭村四平戏博物馆 右上:龙潭村音乐厅
下:龙潭村一隅
2
创设融资新平台
融资
在融合政府、企业等多方筹资渠道保护古村的基础上,创新“以村委会为中介平台,由村委会分别与屋主和‘新移民’签订租赁合同,由‘新村民’出资、村委会代为修缮”的模式。创建老屋“认租15年”等运作机制,成功吸引外来资金注入,有力破解资金瓶颈,既省去“新移民”修缮过程中的繁琐,解决其驻村创业场所需求,又很好的解决了传统村落古建“保”与“用”的难题,使众多闲置、荒废的老屋“变废为宝”。
企业
以文创项目招商,采用建设费抵场地租金,推进文物、老屋活化利用。
社会
“以村委会为中介平台,由村委会分别与屋主和‘新移民’签订租赁合同,由‘新村民’出资、村委会代为修缮”的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注入。
个人
鼓励村民自筹资金,将老屋发造成为民宿、农家乐、艺术空间的,给予五千至三万元的补助。
3
创立修缮新模式
队伍
组建地方特色古建筑修缮队伍,组织96名农村工匠技能培训并发予证书,充分发挥传统工匠的带班引领作用,让传统建筑技艺得以传承。
机制
探索乡村项目建设管理机制,立足农村实际和村级小额项目的特点,先后出台《屏南县村级小额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试行)》《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实施细则》等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在实践中敢于创新、先行先试,采用投工投劳及“工料法”(人工费+原材料费)计算工程成本等管理办法,既保障项目资金安全,又推进项目高效建设,既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又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增强群众振兴乡村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采取传统工艺修缮老屋
实 现 效 果
人来了 村活了 业兴了
1
人来了
专家团队来了
通过机制创新,屏南成为文创热土,吸引了林正碌、程美信、张勇、马惠东、陈子劲等专家团队;复旦大学、中国美院等院校在屏南设立了教学基地;世界最美书店——南京先锋书店即将落地厦地村;从漈下村到双溪,再到厦地、前洋、降龙、棠口以及龙潭片区,引领活化一个个传统村落成为人们向往的安居创业之所。
驻村创业的来了
通过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吸引了众多驻村创业者。如熙岭龙潭村,一年多时间,回流人数达300多人,有英国、香港、北京、上海、江西等国内外“新村民” 落户,其中有设计师、时尚杂志媒体人、财经作家等一批文化名人。
学习体验的来了
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回乡的,寻访的,学习的,调研的纷至沓来。其中 “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艺术教学品牌吸引国内外艺术爱好者前来屏南学习、体验达2万多人,短则几天,长则数月。
左:龙潭村随喜咖啡屋 右上:龙潭村农家菜馆
右下:龙潭村豹舍书馆
2
村活了
老屋重获新生
争取到项目资金的同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完成双溪、棠口、龙潭、漈下、厦地等古村老屋修缮改造200多幢,颓废老屋破茧新生,化为书吧、咖啡屋、民宿、音乐厅、美术馆等文旅空间。
上下:双溪镇薛宅修复前后
村民重拾自信
部分帮扶对象就地转型为农民画家或创客,文化修养和生活信心明显改善。公益艺术教学培训县域内学员3100多人,涌现出返乡村民姚媛媛、高龄奶奶高金美,励志榜样杨发旺、沈明辉等一批优秀典型,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残疾人沈明辉
从街头卖艺到参加法国里昂界外双年展的艺术蜕变
民俗重焕光彩
深入挖掘策划“双溪元宵灯会节”“龙潭戏曲文化节”“北墘冬至黄酒文化节”等特色民俗活动,宣扬当地历史、人文、环境、民俗等品牌,营造“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处处有精彩”乡村文化氛围。
左上:屏南端午走桥习俗
右上:龙潭村戏曲文化节
右下:北墘村黄酒文化节
3
业兴了
文创+
文创推进第三产业及与传统产业融合成效显现。
乡村旅游兴起
今年前三季度旅游综合收入15.16亿元,全县乡村游人数已达252.6万人次,乡村民宿、餐饮等业态发展迅猛,一批古村落呈现出由里及外的复兴之态。
左上:龙潭村新老村民联合推销当地特产
右上:龙潭村公益画室接待各地游学团队
左下:乡村咖啡屋 右下:龙潭村共享空间
推 广 应 用
1
成果推广
► 2017年,屏南县被授予“中国传统村落文创产业发展 示范县”。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文创扶贫助推乡村振兴的屏南路径》。
►2018年6月,龙潭村、漈下村被推荐为住建部乡村营建优秀实例。
►2018年8月,全省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座谈会在屏南县举行,屏南县做典型发言。
►2018年9月,双溪镇被评为福建四星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
►2018年9月,省住建厅办公室下发《关于学习借鉴屏南县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经验做法的通知》
►2018年10月,龙潭村、漈下村被列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18年10月,在永春召开的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上,屏南县做典型发言。
►2018年11月,小梨洋村、漈头村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2018年龙潭村在福建省重点改造提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省级“以奖代补”资金竞争性分配方案评选中位列全省第三名。
► 2017年,在哈尔滨召开的第22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上,屏南县政协主席周芬芳受邀作《文创激活古村--福建屏南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主题发言,传统村落复兴的“屏南模式”得到与会专家认可和赞许。
2
媒体推介
今年来,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央国际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中新社等央媒持续广泛报道古村文创带来的新面貌。
央视·新闻联播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播出“宁德市滴水穿石三十年 久久为功拔穷根”介绍屏南县文创及乡村振兴工作。
央视·传奇中国节·中秋
屏南龙潭村成为直播连线点之一。主持人以“龙潭村的变化,是现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向全国人民推荐。
央视·中国影像方志·屏南篇
在“当代篇”着重介绍了文创带来的乡村新变化。
文创屏南
新媒体宣传
在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秒拍等APP平台开展“文创屏南”官方新媒体宣传,实时报道文创动态、成果、专题等,同时利用第三方平台梨视频等宣传屏南,2018年总累计点击量达3120多万。
屏南县芳院古村
古村新生,魅力难挡。年轻人“回来了”,城里人“返乡了”,喜欢乡村生活的人“赶来了”。天南地北的人们把新鲜的文化注入村子里,和当地的传统业态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振兴态势。以双溪、漈下、龙潭等为代表,以文创助推乡村振兴的屏南模式,日益彰显实践路径和借鉴价值。
往期回顾
1
2
3
图文|屏南县文创办
编辑|李 锐
人人都是艺术家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