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联拍专访】骨董时光刘越:收藏是一段奇妙的灵魂旅程

2017-02-28 贝央 联拍在线

↗ 点击关注“联拍在线”

中国艺术品全产业链在线交易平台


刘越

联拍在线鉴定专家

鉴定范围:近现代瓷、明清瓷、高古瓷


人物名片  

著名瓷器鉴定专家、作家。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硕士毕业,曾在拍卖业巨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工作多年,历任瓷器工艺品部总经理和陶瓷部总经理,走遍世界各地鉴定瓷器,策划组织各类重要拍卖上百场,过手千万级瓷器珍品无数,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在业内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出版有畅销小说集《骨董时光》和长篇小说《龙缸》,以及在多家媒体和杂志开设专栏,发表陶瓷类研究文章。在中国嘉德工作15年,组织策划了《五台山人道光御瓷专场》、《翦淞阁专场》、《唐琴大圣遗音专场》。




贝央

您的《龙缸》扉页的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没有人能收藏艺术品,只有不朽的艺术品在收藏人。收藏是不是一个特遗憾的事业?因为我们总会面临和藏品的分离。


刘越

遗憾和圆满总是相对的,收藏是一个美好的事业,更是人与物之间一段美好的缘分,我们借助艺术品这个比个人肉体生命更恒久的东西,把我们的情感和知识传达给下一代更下一代的人,这是一个奇妙的灵魂旅程。




贝央

作为拍卖行业的资深专家,您在收藏圈内已经有广泛的影响力了,怎么突然跨界写起小说来了?是兴趣使然吗?


刘越

我从小是文学爱好者,一直以业余写作自娱,当生活经历积累到一定阶段,写些东西来表达人生经验就是必然的事情了,但写小说使我认识到自己搭建人物故事的文学能力很不足,我正在努力提高,争取下一步作品能有质量上的提升。




贝央

都说您是收藏领域里写作最好的,作家里玩收藏最好的,这两个领域在您生命中各占什么样的分量?


刘越

这反过来说明我在两个领域都不够好,我还想做的更好,比如在瓷器的某个小领域有更高层次的鉴定水平,或者将来写的小说能成为更畅销的书。




贝央

这些年,全球的大拍您几乎都在现场,过眼重器无数,这点很多朋友都特别羡慕,有人说“过我眼即我有”是收藏的最高境界,您怎么看?


刘越

“过眼即我有”这真是个矛盾的话,一方面搞收藏的人见到珍贵美物谁不想拥有?另一方面个人能力总是有限的,再者从敬物识物的角度来说,很多东西被公众机构或更有保护和展览文物能力的名人收藏,比被一个普通人收藏更有意义,也更安全。作为一个财力能力有限的古董鉴赏者,能收获“过眼”所带来的知识和愉悦感,这就够了。




贝央

在这个圈子里,您过眼各种藏品,也接触了各式各样的藏家,能说说收藏圈里的江湖吗?


刘越

“收藏的江湖”可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未来我还是再写一部小说给你看吧。




贝央

我经常关注您的“骨董时光微讲堂”,除了学习很多专业知识,还能了解很多大拍重器背后的精彩故事,很过瘾,您那么忙,为什么还要坚持做这个微讲堂?


刘越

“骨董时光微讲堂”是我建立的一个微信群讲课平台,每周定期请收藏领域不同类别的专家用语音加图片的方式授课,内容主要面向初级收藏爱好者,普及收藏鉴赏知识,希望能引导更多人进入收藏这个领域。我们有一个志愿者团队,有几个群秘书帮我日常维护这个群,她们辛苦了。如果你们有兴趣加入,只要通过搜索同名公众号,在里面添加群秘书微信,就可以进入讲堂群,和我们一起分享知识和快乐。




贝央

纽约亚洲艺术周历年都备受藏家关注,苏富比佳士得佳器迭出,能简单的跟我们解读一下今年两大拍卖行的重器吗?


刘越

关于纽约亚洲艺术周,我这次也会参加,等回来再和你们分享故事吧。


贝央

谢谢刘越老师!期待您的精彩纽约行。





鉴定范例






藏品名称:清光绪-青花三多碗(官窑)

类       别:明清瓷

鉴定结果:看真

鉴定意见:

青花三多碗,碗内龙纹是典型晚清画法,款识规整,从照片看应为真品。








藏品名称:清光绪-青花松竹梅碗(官窑)

类       别:明清瓷

鉴定结果:看真

鉴定意见:

青花松竹梅碗,从照片看画法符合光绪朝特征,款识虽然写的较松散,但运笔规律还是符合光绪朝款识特点,应为真品。








藏品名称: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盘

类       别:明清瓷

鉴定结果:其它意见

鉴定意见:

这件釉里红瓷器造型十分呆板(尤其起棱处),画工笨拙,发色浮艳,修足方式和胎底特征与真品差异很大,应为近代仿品。



送鉴热线:400-608-1178

联拍在线官网:www.51bidlive.com


猜你喜欢

● 朱克城:去伪存真,既是能力证明,也是道德标准

 范海洋:好东西会说话,但你得听得懂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刘创新与紫砂壶的不解之缘

● 周维新:传神写照,只为深邃的思想和炽热的情感

● 胡智勇:从传统、骨董与文物谈当前文化市场

● 王连勤:收藏,就要“藏”出文化!

● 名家访谈 | 杨宝杰:文物鉴定中的望闻问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