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曹鹏飞|圣力寺

曹鹏飞 东方文韵 2020-09-17

圣力寺

曹鹏飞


        “圣力寺不念经”,一位乡党在他的网络签名里这样写到。我觉得挺有意思,颇能反映圣力寺的特点。圣力寺不是一座寺庙,是一个村子,我的家乡。


        渭河绕村而过,向东流去。圣力寺是唯一有南滩、西滩、北滩的村子。南滩极小,以前有个渡口。摆渡的是本村人,住在渡口,养着几只鸡鸭,种些菜地。把卖菜的,赶集的,走亲戚的晃悠悠地渡过河去。这船并不用桨,拿船篙点开,用一个带凹槽的木柄,攀住横在河面上方的一根钢绳,把船一下一下拉过去。记得我第一次坐船,大人把自行车都停在甲板上,一起坐在船舱里,看木船晃悠悠移过河中心。夹杂着泥沙的河水缓缓东流去,潺潺的船头击水声和着清风,飘荡在河面上。这摆渡人日复一日的来往于水面上,不收取费用。只是到了年末时候,背着蛇皮袋子,拿了一个超大号的洋瓷缸子,挨家挨户舀一缸麦子。没有不给的。


        圣力寺的西滩是最大的。以前没有机械化的时候,要去种地,就得一大早带了干粮,赶上牛车,整整一天才回来。北滩的地最好。庄稼都长得黑油油的。“未经地”离得又近,收成又好。所以人都说“未经地”就是“味精地”,都是是精华。其实这个名字是来源于这块地早年间未曾耕种,是荒地而已。未曾经营的意思。


        圣力寺有好些说不清来历的地名。“圣力寺”这三个字就有好些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是,圣力寺原本叫剩米寺,据说是唐朝年间大将敬德在渭河上造桥,用造桥剩下的米建了一座寺庙。村因寺而得名。不过这样的说法并无文字史料佐证,真没听说过谁真的见过有这样一座寺庙。早年间寺庙据说有好几处,但都不是剩米寺。随着时间流逝,村里现如今是见不到寺庙了。间或有谁家铺台阶的残碑上依稀可辨有当年募捐者的刻铭。本村及邻村人都一律简称其为“圣寺”。连“村”字都一并省略了。不过严格按照本地习惯,一般称堡子,堡子在旧时候是有城墙的。圣力寺就有老堡子,西堡子,南堡子,东堡子。据说当年为防回回乱时建的。


        现在想来,小时候最愿意去的地方就是紧挨着村子的鱼池了。鱼池由南向北一字排开,像一条珍珠项链。特别是夏天,借着给牛割草的名义,去鱼池边玩,一个猛子扎到水里,凉透了!胆子大的早早学会了游泳,敢于横渡几十米宽的水域。我由于胆小,只能在浅水处瞎扑腾几下。看着大家伙一会在水里摸砖头玩,一会拿个化肥袋内瓤子当游泳圈。玩够了,才去给牛割草,天不黑是不回家的。当然,也有大中午偷跑出来游泳的。回到家家长在胳膊上拿指甲轻轻一划,一道白印儿。一顿打是少不了的。冬天鱼池清塘了,还没上冻,鱼池底一小坑水里还有漏网的小鱼。顾不得天冷,脱了鞋就下到青黑的淤泥里,抓几条上来。拿个小桶一装。回到家收拾了,油炸着吃,味道堪比小黄鱼!


        这些童年的往事,好像随着鱼池的消失也慢慢淡去了。



        上学那会,村里的道路并不好,三轮蹦蹦拉客都不到圣力寺,路况太差。我们村人常自嘲说,“咱这儿就是个台湾岛,与外界孤立了”。现在好了,沿渭河修了河堤,堤顶又修了观光路。村子南面又有两条高架公路通过。一时间圣力寺又成了红火地方。高高的红柱子村大门也修起来了,很是气派。据说还要搞观光农业,到时候油菜花满滩遍野。让渭河边飞驰的车辆慢一些,看看这无边的风光。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曹鹏飞,笔名巴西木。临潼人,延安市实验中学教师。爱生活,认真做事;好读书,不求甚解。





合作伙伴

顾问:东方散文杂志总编  憨仲

        西南作家杂志社主编  曾令琪

            欧亚丝绸之路国际诗社

           社长、著名诗人 王芳闻

       海河文学杂志社主编 张莉莉

  香港两岸经贸杂志社主编 郭洪涛

总编 : 路曼曼 (wxzh689)

编委: 宋永照   白 冰   国 哥   梁小玲  

 陈庆连   毕玉芝  禹艳芬  李婷  郭英

合作纸媒:东方散文 海河文学杂志社 香港两岸经贸杂志社 西南作家杂志

投稿邮箱:2108332259@qq.com


 

不当你的世界  只作你的肩膀

无畏的太阳

心情|阅读|鸡汤|电影|牢骚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苹果手机打赏专属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  转账作者

经广大读者的要求,平台特设苹果手机赞赏二维码。因平台不显示苹果手机赞赏人的图像,请赞赏的朋友后台留言,以便我们把您告知作者。




经典回顾

曹鹏飞|妈妈的“气死豆”

曹鹏飞 | 大妗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