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相不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颗有多难啃 | 家属交流群问答精选Vol.05

过山车玩家 双相躁郁世界 2021-09-05


校对 | 青羽、Emile 

编辑 | Flica


  • 孩子花钱如流水,开消防栓那种,作为家长该怎么办?

  • 每天仿佛活在谍战片,双相障碍也有被害妄想吗?

  • 发病趋势是怎样的?什么叫做混合型双相?什么叫做快速循环型双相?

  • 家人生病了我们手足无措,患者家属有什么可以做的吗?

  • 如何带拒绝治疗的患者就医?

  • 中医治疗、强制住院效果如何?

  • 感觉希望渺茫,最佳治疗期究竟有多长?

 

过山车玩家为你解答~




 

Q1:孩子爱花钱,花钱如流水已经超出正常范围怎么办?

 


主页菌:跟医生反馈情况,让医生判断是不是轻躁狂,需不需要调整药物。向孩子坦白家里的收入和存款状况,“可以花,在爸爸妈妈能力范围内都可以。”


老瑞:对于情况严重的必须立刻干预。没收零花钱,取消微信和支付宝绑定的银行卡。如果还管不住疯狂找人借钱花做“投资“的话,住院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青羽:我最近的感悟是,对于有工作的患者,学会理财也是进入社会的必备基本素质。



Emile:不要心软,连哄带唬须干预。我治病第一年的病历本写的几乎都是“××天花了××k”,医生只会轻轻一笑:“呵,我都不敢花这么多。”换新医生后,每次我汇报完消费情况,医生都会要么夸几句,要么勒令家属下次陪诊,或者要求当场打电话给我爸,让他们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有次甚至想联系支付宝客服...


我说的方法可能比较适用于学生党。家人尝试过按天按需定额给钱,刚够三餐和交通即可,其他必需品(比如复诊费用)可以直接额外找他们要,想买各种fancy不实用的东西?想看话剧?请自己从每日余额里存钱买山顶票。请信得过的朋友管钱似乎更有用些,因为有同辈压力助攻(“同龄人都比我懂事独立,他们心安理得地花着自己的钱,而我还是条寄生虫”之类的想法...)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只看花了多少,还要看花了百分之几。


举个例子,我接受经济管束之后真的经常穷到只有20块现金,有次在金拱门看到一个被员工赶走的和尚,我直接把身上所有钱给了他。医生说,“那你其实还是跟以前一样没有判断力,没有在保证自己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帮助别人。”


即便金额少了、看起来损失少了,这种不经大脑、掏空己有去“帮助”他人的冲动行为,其实跟去ATM取款派送给路人的行为是同一个的模式,都是还在发病。


患者本就有逐步恢复社会功能、重新回归社会的难题,我不建议在金钱问题上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你无法想像我生活费大缩水的落差和痛苦,我无法想像以后消费欲望和工作薪酬的落差和痛苦,所以我会把前者当作打预防针。


家里有矿的当我没说(虽然我大胆揣测那是另一种痛苦,一种会随着年龄增长愈演愈烈的自我贬低,一种个人价值无法得以实现的虚无感,一种比穷还难受的精神压力......哦搬砖使我快乐)


 

Q2:发病时,有的是一次比一次严重,有的是一次比一次轻,关于这个有什么说法吗?

 


主页菌:一般来说,复发会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但不一定是说单次发病一次重于一次的,很可能是波浪形交替发作。但是,总体趋势是越来越严重的,尤其是在认知和思维层面上,发作越多越固化,越难纠正,这也是我们倡导大家确诊后一定不要拖延、及早接受药物治疗的原因。



Q3:双相怎么也会有被害妄想

 


Emile:双相有很多发作阶段,但患者不一定全都经历过。部分患者会有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抑郁发作阶段,这种时候被害妄想/被控制感/幻视幻听等等都是可能出现的,更常见的是“我是执行秘密任务的特工”、“我要带领大家躲开这场只有我知道的恐怖袭击”......这种症状不是精神分裂症特有的。


哪怕患者和家属觉得已经平复了、一切都好、并无大碍,复查时也一定要向医生讲述,看看是否需要调整药物。我就曾因为心太大觉得这样有趣且无害所以没有及时汇报,结果被医生提醒“怎么会没影响?你影响我准确开药治疗了!”


提醒自己、提醒大家一句,向医生隐瞒关键信息的话,疗效不佳可别指责医生医术不够高明,他们真的不是路边看手相的神棍。


青羽:提供一个小建议,用一个小本子记下复诊时想问的问题,按轻重缓急排好顺序一个一个询问,这样既能避免因为紧张遗忘什么问题,又能在医生实在时间匆忙的情况下先提出来最重要的问题。


 

Q4:混合型双相是表示某个状态吗?

 

老瑞:这样说没有问题,也可以理解为混合型双相是特殊类型双相障碍,具有混合特征。补充一点关于混合型双相的小知识:目前普遍认为具有混合特征的双相障碍疗效不如单独的抑郁或躁狂发作,常常需要联合用药,治疗的难点在于同时处理躁狂和抑郁症状,增加了心境转换的风险。


Emile:是可以理解成一种发作类型,也有医生会把曾有过重躁或混合发作的患者归为双相Ⅰ型。躁狂和抑郁程度相当,很容易怀疑自己是假装开心,因为可能欣喜亢奋的同时又热泪盈眶或内心滴血,就像下太阳雨一样让人疑惑。


坏消息是自杀风险更高、用药更复杂、更容易被误诊为精分,好消息是近年来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医生学者的关注。我粗暴地把联合用药理解成排列组合游戏,医生联用三种稳定剂,感觉效果还不错,不过必须接受的是,带药复发是可预见的,虽然让人挫败,但起码不是无解的。


 

Q5:我孩子也是快速循环型。快速循环型是双相1型还是2型?

 

 


Emile:通俗来讲,1型是重躁重郁,2型是轻躁重郁。快速循环是说每年发作超过4次,躁、郁、间歇期更迭得很快。维度不太一样(我身高一米八,请问我是胖子还是瘦子?),我可以是重躁且每年发作超过六次的1型+快速循环,也可以是轻躁且每年发作超过八次的2型+快速循环。



Q6:我是躁郁症患者家属,不知道该怎么做

 

Flica:个人觉得陪伴+督促按时吃药复诊+心理疏导就好了。


老瑞:在不越界的情况下,多听,多问,多学。


家庭康复手段:


  • 主要由患者的家庭成员来实施,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帮助双相障碍患者进行精神康复,家庭成员需要做到随时观察和记录患者病情服药情况,以及生活起居状态;

  • 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

  • 培养患者自己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过分替代和照顾;

  • 鼓励患者树立自信重返社会,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Q7:怎么在患者不肯去医院(完全不听劝),有没有什么非常规手法可以把她带到医院去呢?

 

老瑞:首先,请问她已经被确诊是双相情感障碍了吗?双相患者一般都是因为严重抑郁才就诊,处于抑郁发作期时同时伴随着之前有明显的躁狂期的发作。躁狂时患者本身不会有什么就医需求,抑郁时情感低落,兴趣减退,平时能做的事情都做不了,甚至不想吃饭,只想睡觉。躁狂期可以尽量顺着患者,家属偷偷去找医生描述症状。等抑郁期来了,就可以带去医院了。


我个人感觉,双相的患者只是情绪的感冒而已,他们不是社会上认为的具有精神类疾病那一群体我不懂非常规是什么意思,尽量与患者保持共情,由患者平时愿意接触的人来陪伴和照顾,让患者紧张和恐惧的人这段时间不要出现。


☆可回顾往期文章,了解(潜在)患者为什么不愿意就诊:


☆不想去医院,关于医生我们有话要说

☆不想去医院,有钱没钱都不想去

☆有时候我真的不想去看医生

☆你是在什么契机之下看病就医的?

☆给自己棺材板上钉钉的感觉真好!歪?该去检查啦!



 

Q8:通过中医的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躁郁症能有用吗?

 

主页菌:暂时没有研究表明中医可以治疗躁郁症。


老瑞:完全无效,这是定论。当然也可以去试试呀。


Emile:送分题,引战也要抢答,效果跟跳大神差不多。别说国外的诊疗流程图了,连我国的双相防治指南也通篇不讨论中药治疗是否有用,是的,连被讨论的资格都没有。如有相关循证医学研究报告,欢迎发送到我们的邮箱指点交流。

 

 

Q9:药不对症强制住院好不好?

 


小学鸡:情绪精神不是偏极端的状态下,可以先重新咨询医生、换药或者换别的医生。


神奇海螺:患者拒绝接受治疗,比如拒不服药、偷偷藏药吐药的情况下,以及其他特定极端情况下强制住院是可以的。


特定极端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 高自杀风险或刚刚自杀未遂;

  • 强烈敌意行为与攻击行为以至于有伤害他人的风险时;

  • 明显的行为怪异并难以沟通;

  • 出现整日不吃不动呆滞僵硬等症状时;

  • 出现诸如“认为自己天下第一无所不能”并因此做出大量不合常态的行为,拒不承认自己的病情并且拒绝治疗时;

  • 出现不受控制的自伤行为和做出严重危及自身的行为,而家属无法控制时。


老瑞:药不对症是医生说的,还是你自己觉得?如果医生的看法是药不对症,会继续调整治疗方案,但事实上并没有给出明确需要住院的建议,那就意味着你是在断章取义,自作主张,因此需要加强医患沟通,讨论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家属需要尊重患者本人意愿,不能刻意回避医生的看法。很显然,住院并不适合所有人,对于一些非常反感住院而医生并不判定需要住院的患者,如果使用强制手段,很可能会加剧病人和家属之间的紧张关系,甚至会导致治疗依从性的下降。因此我正面回答你的问题:在医生并不赞同的情况下,让患者强制入院,并不好。


☆每周话题 | 住不住院,这是个问题

  

 

Q10:一般最佳治疗期是多长呢?

 

老瑞:您所指的最佳治疗期,是指确诊疾病后大概需要服药治疗多久?还是指确诊后什么时间治疗是最合适的?其实没有第二种说法,确诊后就要开始口服药物治疗,前期至少持续2年左右,3月为急性期用药,连续保持稳定后继续维持1-2根据病情药量做适当调整,相对较轻的双相,没有自己私自停过药,遵医嘱服药,积极适应社会,最终是可以停药的,不过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墙裂推荐   


☆先找对医生,再信任医生 | 家属交流群问答精选Vol. 01

☆怕吃药毁了孩子的一生?| 家属交流群问答精选Vol. 02

☆副作用,停药,恋爱:家长的担心 | 家属交流群问答精选Vol.03

☆药物副作用x躁郁症状,我们该如何是好?| 家属交流群问答精选Vol.04

☆专家教授就一定适合你吗? |【更新版】患者推荐的医院和医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