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生孩子的患者们ssfd:双相何时来敲门?| 有译02:双相的遗传

过山车玩家 双相躁郁世界 2021-09-05

翻译|Leona 临床心理学博士在读

审校、编辑|Emile 应数(统计学)本科在读

终审 | Justina 临床心理学博士在读


一项长达22年的研究发现,双相患者的子女患有双相的概率约为24.5%,他们的发病年龄一般在12到30岁之间,研究者据此提出了一个双相发展模型。


该研究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及早诊断出年轻患者中的双相。目前,双相障碍的早期诊断识别受到诸多挑战。举个例子,很多症状不是双相特有的¹,患者还可能带有其它疾病的症状²


译注:其它干扰项包括ADHD、焦虑症和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等等。该研究报告收录于《美国精神病学期刊》(影响因子13.39,不错)。

编注¹:很多症状不是双相特有的,比如抑郁症状,不只出现在双相里,还广泛出现在抑郁症、焦虑症和精分等等疾病里;

编注²:患者还可能带有其它疾病的症状,比如跟强迫症症状相互重叠、相互影响,同时符合两种或多种疾病的诊断标准。此外,共病与伪共病也是个被关注的话题,有些研究者认为部分双相患者的强迫症不是独立的共病症状,而是呈周期性的、双相本身的表现之一,而且有的轻躁狂行为与强迫发作很相似,比如重复大量购买同一商品。

图源:《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童年期患有睡眠障碍和焦虑障碍,预示着日后很可能发展成双相。对双相高危人群进行长期随访研究,能为未来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带来重要启示。正如其他脑部疾病或行为障碍一样,早发现早治疗的双相患者预后效果更佳。


最新报告结果基于116个高危家庭(父母至少有一方被确诊为双相)和55个对照家庭。总体上,本研究样本包含了279个高危家庭子女和87个对照家庭子女,他们从青少年时期到成年期都接受研究人员的随访。高危家庭子女被进一步分成两个小组:父母服用碳酸锂有疗效的被分为一组,总共117个人;另一组的父母则对碳酸锂应答不佳,总共162个人。


最终被诊断为双相的高危家庭子女在病程初期多为抑郁发作,父母对碳酸锂应答效果好的那一组尤为如此。对所有高危家庭子女而言,童年患有睡眠障碍或焦虑障碍,则日后罹患情绪障碍的风险分别提高了1.6倍和1.8倍。虽然有四分之三的高危家庭子女并未被诊断出双相障碍,但他们大部分会在人生某一阶段被诊断出其它情绪障碍。


根据样本中被诊断出双相的案例,研究者建立了一个双相发展模型:童年期出现非双相特有的症状,比如焦虑和睡眠问题,或是有轻微的情绪障碍;青少年时期有重度抑郁发作;成年期逐渐全面发展为双相障碍。


患者最终被诊断为双相的前兆通常是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也可能是重度抑郁发作之后首次出现了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和轻躁狂一般是指情绪异常高涨,轻躁狂比躁狂程度稍轻,但临床意义一样重大。研究者Duffy博士指出,尽管临床评估和基因风险都直指双相,但是这项研究当中没有高危家庭子女在12岁之前完全符合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


研究者还强调,询问患者家族病史,了解双相的疾病发展模型,能有效提高双相的早期识别率,这对年轻患者而言意义重大。

研究发起者:Anne Duffy 

医学博士,加拿大皇家内科医师学会会员

研究发起者:Paul Grof 

医学博士,任职于渥太华情绪障碍中心




写给想生孩子的你


“双相患者子女罹患双相的概率约为24.5%”,尽管如此,我还是很乐观耶。
害怕遗传所以拒绝生育?想从自己做起、消灭双相?想想我们的父母吧,有多少患者家属感慨“我多希望代替我的孩子得双相、代替我的孩子受苦”?即便是非患者家庭,也是可能有双相相关基因的,我们的“优势”在于已经“代替”孩子生病了,也已经摸清双相的大致套路。这算不算是比表面上风平浪静的、实则随时被双相“突击”的家庭“幸运”?hhh
另外,其实小孩子的接受能力没我们预设的那么弱。休学的时候,我会彻夜不眠,先巫婆笑到三四点,再撕心裂肺地哭到早上七八点。有次哭着吃完早餐,我特别不好意思,想着怎么向10岁的弟弟解释,我只是生病了才这样,不是因为我们昨晚吵架,不是因为家里有怪兽。
我很担心他会害怕我讨厌我。哭完后,我问:“我这样子是不是吓到你了?”没想到他说:“你看这种樱桃!像不像白雪公主吃的毒苹果?!”emmm...害怕?不存在的。他只是憋着等我哭完,再分享他的视角和乐趣:D
我想表达的是,不用因为怕“对不起孩子”,而选择放弃组建你自己的家庭。孩子是独立的有主见的个体,我们猜测不到ta是怎么看待双相的。羞耻?害怕?恨父母/兄长?这些很可能只是我们“以为”的罢了~ 


当然啦,前提是我们病情稳定,从自身做起,科学理性地看待双相,配合医生的治疗啦!深思熟虑下定决心做父母的双相患者,都像是认真做功课、通过了为人父母的初级考试的准爸爸妈妈~我觉得你们很了不起很负责任٩( ᐛ )و 加油鸭!


——Emile




编辑吐血推荐:
☆有译01:躁郁症基础知识科普
☆话题讨论:孩子得了躁郁症,怎么办?
☆话题讨论:得了双相要不要生孩子?(上)
☆话题讨论:得了双相要不要生孩子?(下)
☆我愿倾家荡产陪你治病 | 父母如何看待患病的孩子?
☆写给想要宝宝的你 | 糖豆爸爸的躁郁人生
☆重度精神病患者生娃究竟冒犯谁了?
☆你如何评价向结婚对象隐瞒病情这件事?

文章来源:

https://www.bbrfoundation.org/content/long-term-study-reveals-how-bipolar-disorder-emerges-high-risk-youth
审校参考资料:
1.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2.  Amerio, A. , Tonna, M. , Prelati, M. and Ghaemi, S. N. (2019), Comorbid bipolar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s: A commentary. Bipolar Disord. Accepted Author Manuscript. doi:10.1111/bdi.12740
3.  Szmulewicz A, Quiroz D, Padilla E, et al. Improving diagnostic delays in bipolar disorders in clinical practice. Bipolar Disord. 2019 Sep 6. doi: 10.1111/bdi.12827. [Epub ahead of print]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