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全国肿瘤免疫治疗论坛,专家报告了这些科研最新进展
关键字:CSCO 全国肿瘤免疫治疗论坛
专家精彩报告
阅读用时:约5分钟
2017 年是肿瘤免疫治疗快速发展、成熟的关键年,免疫治疗药物在政策的驱动下,开始从概念走向临床实践。同时,中国的企业和科学家也在不断突破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开端。3月15-17日,在山城重庆举办的“CSCO第二届全国肿瘤免疫治疗高峰论坛”正式拉开帷幕,CSCO是全国最大的临床肿瘤专业性学术团体,汇聚国内外知名院士学者,共同探讨中国肿瘤免疫治疗的前沿技术和方向,一起来回顾这场国际学术盛宴。
本届大会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主办,主题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中国元年”,设置“肿瘤免疫治疗论坛”、“肿瘤免疫治疗中青年医师论坛”和“肿瘤免疫基础与转化论坛”等分会场。覆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细胞治疗、免疫疗效预测、免疫疗效评价、免疫治疗新靶点、免疫相关毒性处理等众多肿瘤免疫热点领域。大会邀请了卞修武院士、王小凡等外籍院士,及秦叔逵教授等知名专家授课,并邀请国内外肿瘤界众多学者对当前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同时看到,仁东医学的首席数据科学家鲁兴华教授(基因慧前期采访报道详情)也作为演讲嘉宾受邀出席。
关键点最新研究进展
秦叔逵教授:解放军八一医院副院长、CSCO副理事长
题目:《肝细胞免疫治疗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秦教授提出PD-1/PD-L1抗体优势人群的筛选由单一的PD-L1表达水平向多参数综合分析为主,包括肿瘤免疫分型,肿瘤突变负荷,免疫识别信号和干扰素信号等四项,对于PD-1/PD-L1不敏感或原发耐药者,除了要分析PD-L1表达,TMB 水平,dMMR情况之外,还需要对超进展相关基因突变进行分析;
针对微环境生物标志物和毒性防治问题,秦教授指出,“免疫治疗的未来发展将基于更深入认识肿瘤与个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取决于肿瘤与器官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旦对此有深入的了解,更为精准的个体化靶向治疗将得到应用”;
秦教授最后提到,“针对免疫疗法,我们不应该完全照搬国外经验,而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和发病特点,探索出适合我国患者人群的免疫疗法”。
马军教授: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题目《血液系统肿瘤免疫治疗》
马教授首先回顾了血液肿瘤诊断的精准化之路,介绍了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CAR-T)在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同时马教授以一个生动的单药治疗假性进展到缓解乃至痊愈的案例,阐明淋巴瘤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靶向治疗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趋势。
郭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
题目:《黑色素瘤的治疗看免疫治疗发展》
郭教授表示黑色素瘤是免疫治疗中的“先行者”,率先开展了多样化的探索和研究;
介绍黑色素瘤领域的进展时,郭教授从“单药到联合”、“更为有效的联合策略”、“脑转移的治疗”到“从姑息治疗到辅助治疗”几个方面阐述,并提出一个关键性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说成是如何把“冷”肿瘤变成“热”肿瘤?针对这一问题,展望未来,郭教授认为,在深入理解肿瘤免疫的基础上,需要继续寻求面治疗的更佳联合策略;
郭教授介绍了肿瘤突变负荷与黑色素瘤亚型相关,介绍了联合治疗的趋势,在黑色素瘤中进行的Keynote-037(ECHO-202)Prebro联合IDO试验,PD-1/PD-L1联合BRAFi/MEKi的研究,以及ICB+溶瘤病毒、ICB+特异性靶向治疗、ICB+IDO等等的治疗趋势。
关键点专家观点
鲁兴华教授 :仁东医学首席数据科学家
题目:《通过大数据探索肿瘤免疫逃逸机制》
鲁教授提到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耐药、复发、转移的重要原因。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监视的机制非常复杂,但最终都是为了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进而出现在体内生存和快速增殖的现象。
NGS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肿瘤免疫研究突飞猛进,而免疫基因组学(Immunogenomics)是实现精准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对肿瘤特异性新抗原进行预测,可以对个体的TCR库进行分析,也可以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谱系进行分析,对整个肿瘤特异的免疫微环境进行综合的分析,对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鲁教授团队通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出可以对肿瘤治疗疗效进行评价的TDI分析模型(Tumor-specific Driver Identification),通过对不同肿瘤的SGAs(somatic genomic alterations)和DEGs(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以及其他免疫相关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对免疫相关基因进行预测,分析肿瘤的免疫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调节通路等综合信息,为精准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决策提供更多的支持数据。
最后,鲁教授表示人工智能(AI)和多组学综合分析的联合应用,会让我们的精准医疗时代来的更快!
周彩存教授 :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CSCO理事
题目:《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
周教授介绍了NSCLC中免疫治疗在临床实践工作中的应用时机问题。讨论了PD-1/PD-L1用药,早期优于晚期,目前在NSCLC中二线治疗是标准,那在跨线治疗上,如一线vs二线选择问题,长期生存期有何差异,用药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停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基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用药时间越长生存期会越长,停药后在一定时间内是可以保持疾病稳定状况;
pembrolizumab是PD-L1 TPS>50%的NSCLC一线治疗新标准,免疫+化疗/IO正在探索中,durvalumab巩固治疗显著改善同步放化疗后局部晚期NSCLC的无进展生存,而PD-L1被批准为分子标志物,目前正迫切寻找可以预测免疫治疗疗效更好的标志物。
张力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主任、CSCO常务理事
题目:《中国免疫治疗临床研究》
张教授以“全球肿瘤免疫治疗临床研究”、“进口免疫治疗药物中国研究现状与策略”、“国产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中国现状与策略”、“中国免疫治疗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机遇”4个方面作为主线进行介绍;
同时表示目前我国肿瘤免疫治疗主要的挑战包括:国内外同类产品过多、相同适应证竞争异常激烈、高水平PI不够用、研究太多患者不够;而相应的机遇包括:新的政策和法规、火热的研究氛围与意识、新的技术与产品、新的联合策略与新标志物指导。
叶定伟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CSCO常务理事
题目:《泌尿系统肿瘤免疫治疗》
叶教授对晚期尿路上皮癌(UC)、肾癌和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进行了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包括单药和联合治疗的实验,从一线到二线各个PD-1/PD-L1临床试验进行了汇总,DANUBE研究的联合一线治疗进展,以及5种PD-1/PD-L1的二线治疗。
褚倩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胸部肿瘤科副主任
题目:《肺癌精准免疫治疗探索与思考》
褚教授以肺癌为例,介绍了精准诊断生物标志物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联合标志物检测是优化患者选择的趋势,通过临床数据,分子数据和表性特征数据联合分析来预测疗效,为精准治疗提供支持,通过精准评估做好患者的全程管理。如ctDNA结合影像学来预测、监测疾病进展情况。
刘晓晴教授 :解放军307医院全军肿瘤中心肺部肿瘤科主任医师、CSCO理事
题目:《肺癌免疫联合治疗》
刘教授对肺癌的免疫联合治疗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概述,着重对肺癌PD-1/PD-L1抑制剂联合治疗的必要性、临床实验基础和联合的时机、治疗方案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同时,刘教授表示联合化疗可以诱导新抗原的生成,联合放疗可以刺激放疗的远隔效应,联合分子靶向治疗以及IO联合IO等的临床研究成果。
为了提高免疫药物的有效率,寻找合适的联合策略或免疫标志物是目前的研究重点,而检测方法缺乏统一标准、检测标志物多样性、缺乏有效数据的积累及大数据的分析挖掘等等,这些都是目前存在的问题,这需要临床专家、药物研发专家、数据分析专家以及基因检测专家的多领域通力合作。
早在2016年仁东医学就提出免疫诊疗的概念,并相应推出囊括:乳腺癌,肺癌,头颈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种的全套解决方案,并积累了大量科研数据。仁东医学作为国内肿瘤精准免疫诊疗的领军企业,提出“万人肿瘤免疫方舟计划”, “方舟计划”提出通过与临床表型数据及药物疗效随访数据相结合,探索肿瘤免疫治疗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最终实现临床转化,协助临床医生和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仁东医学致力于连接基因数据、临床随访数据以及用药数据,从而打造三位一体的精准治疗的临床闭环。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