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记:What if I die tonight?
Haruki Murakami to Donate Massive Record Collection to University.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喜爱音乐算是公开的秘密了,超过10000张黑胶唱片的收藏足以佐证。不过令人唏嘘的是,近日他宣布将自己所有的唱片、写作手稿与书籍捐赠于东京一所大学,这庞大的资料库无疑会给更多的学生与学者提供便利,而这都来源于看似只能独享的热爱。
看到这篇报道后我其实不太震惊,之前也看到过类似的新闻,某某知名人士将自己的唱片收藏捐出,成立图书馆。音乐是由点成片的,所以音乐图书馆会联系到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这说法很站得住脚,也使音乐图书馆的意义凸显了出来。虽然说此类新闻层出不穷,不过也没有说和自己联系有多紧密,大多当个饭后谈资草草掠过了。究竟他们处于何种心态捐出自己的唱片,又经历过怎样的心路历程等问题我也没有过多查阅,只觉得好好的唱片,怎么就捐了?
暂且撇开这些离我生活看似很远的人和事,近几年身边有很多收盘多年的朋友都在陆陆续续出盘,有的量很大甚至几乎全部兜售。记得有一次和一位北京知名的音乐作家闲聊,他跟我讲道:“就Hip Hop这一种类来说,500张唱片足矣”。另有一些朋友也说过想只留下些自己喜爱的唱片,剩下的大多也没什么所谓了。
回忆起来,我收盘经历过几个阶段:最开始属于局限的小打小闹;之后则是看见什么买什么;前几年是买盘只关注市场价值;近期是只收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了。现在越来越会认为这些唱片是一座座山,有的时候压的自己喘不上气,单纯的购买欲使我的压力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成了负担。这和音乐本身无关,这只是物欲本身带来的副作用,就算你再喜爱音乐,你也不可能听到这世上所有被创造出的音阶 。想清楚这一点看似容易实则很难,所以对我个人而言,我现在琢磨出了个方法,就是使收盘仅作为听歌的媒介,尽量少的为买而买,我想这样也会轻松很多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也没必要太较劲了。
有的时候我还会有这样的思考,唱片到底还能给予我什么?除了音乐本身的话,收盘使我“意外”的交到了很多挚友,我们从音乐爱好者成为了生活中无话不谈的朋友,对于这一点,我始终心存感激。
多年以来,音乐陪伴我度过了太多的时光,这让以前“无所事事”的我一下子忙碌了起来,除了上学期间,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和一起收盘的朋友聊一聊最近听的音乐,有哪张专辑值得一听,又有哪个艺人被重新发掘。发现这几年我和朋友们都变化了不少,对于音乐以及收盘的心态,简而言之,是更注重音乐本身了吧,喜欢就多听几遍,没感觉也不会恶言相加。
不过话又说回来,看似也没必要想这么多,简单一点听音乐比什么都好,这真跟你听什么类型的音乐没关系;记得有一阵火过一种说法,大概叫音乐鄙视链,就是说听什么音乐鄙视听什么音乐的,说到底这也就是个段子,但这个段子确实是有据可查的,这种鄙视链在现实中一直存在,且还会存在下去,人总会经历这些过程,最后明白的自然明白,不明白的就让他糊涂下去吧。
最近突然有些另类的思考,人都有去世的那一天,那这些唱片到那个时候也就不属于你了,换句话说我们只是这些音乐的暂时保管者,负责保证其功能性完整并助其传播。如果把历史比作一条直线的话,我们就像蚂蚁,负责搬运这些音乐,这条路上会遇到很多其他的蚂蚁,有的会擦身而过,有的则会一同前行,一个倒下另一个继续搬起前进,就这样无穷无尽。
想到这里我突然有种释怀的感觉,停下了手中在做的事,夜晚就像是黑洞,白天的种种都被吞噬其中,无一幸免;人们只能赋予其不一样的意义,以寻求内心的一丝慰藉;但黑夜终究是黑的,每当黎明破晓时,遮在天空中的黑色丝巾被撕成碎片,人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天,好似这黑夜从未出现;只不过良辰美景并非永恒不变,当黑夜重新笼罩大地之时,希望你也能够从容面对,而不是继续期待下一次阳光普照之日。
2018.11.8
图片来源于与网络
往期文章
散记:Sad Clown but a Life Sav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