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喊你用公筷!经此一“疫”,让公筷摆上每一张餐桌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陈金军在2月24日广州日报《疫情防控未可放松,多人共餐建议使用公筷》一文中介绍,虽然近距离飞沫传播是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但是也无法排除病毒通过口水-餐具-食物-餐具传播的可能性。
1. 口腔中600多种细菌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表明,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根据相关统计,平均一个成人的口腔中有600多种细菌。
2. 疾病传播,唾液是主要途径之一
从医学角度来说,疾病的传染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当一桌人用各自吮吸过的筷子在菜盘里翻来戳去时,不经意间就完成了病毒的传播。只不过,“口水菜”的危害没那么立竿见影,很多人得病了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如何被传染的。
3. 60度热水无法消毒
有人会用开水或茶水冲洗一下筷子、餐具来达到“消毒”的目的。检验表明,60度以下热水起不到消毒作用。
通过餐具(主要是筷子)传播的病菌有很多,共用餐具、混用碗筷会埋下很多健康隐患。
1. 幽门螺旋杆菌
它是众多胃病的罪魁祸首。据调查,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达56.22%,几乎每2个人中就有1个人感染。
感染者牙菌斑和唾液中会有幽门螺杆菌,在不使用公筷相互夹菜、吃饭不分餐的情况下,碗筷饭菜就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通常家里有一个人感染,全家几乎都会被传染。
幽门螺旋杆菌也分低危型和高危型两种,高危型菌种极易导致细胞异常,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淋巴瘤的几率大大增加,胃癌发病率是低危型的20倍以上。在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人死于胃癌。
2. 肝炎
大家谈“乙”色变,不同肝炎传播的途径是不同的。乙肝是通过血液传播的,但是如果被传染者正好有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等症状,共用碗筷,依旧有很高的传染风险。一项调查显示,家庭中如果有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起用餐的感染概率达42%,而分开用餐感染的概率只有17%。
除此之外,甲肝和戊肝病毒可以通过筷子上的唾液传染到健康人体内。
3. 流感病菌
无论什么感冒,喉咙部位都有危害身体的细菌和病毒,严重的会引发支气管炎、肺炎(比如此次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中耳炎、心肌炎等。
4. 伤寒杆菌
伤寒病也是以“病从口入”的方式传播,由伤寒杆菌可以引起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有些病情痊愈的患者,因体内病毒未排清,仍具有传染性,如果餐饮具公私不分,传染可能性很大。
5.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也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近几年连续高发于5岁以下儿童,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其传播途径多为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便后、饭前不洗手),易感人群受到病毒交叉感染的概率很高。
6. 结核杆菌
肺结核是一个传染性慢性疾病,主要是通过飞沫近距离传播。筷子上的唾液同样是传染的重要途径。
公开报道资料显示,早在十多年前钟南山院士就呼吁过:“建议家庭里也使用公筷或者每人有专用的碗筷。”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向公众详解家庭卫生消毒重点时,再次强调使用公筷的重要性。
2月12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赵文华提醒:“要培养孩子健康饮食习惯。提倡和践行家庭分餐,或者使用公筷公勺。”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梁连春说:“喜欢互相夹菜等习惯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风险,而幽门螺杆菌是多种胃病的罪魁祸首。家中有一人感染,其他人的感染率就提高了。“
“就餐时不用公筷,已经成了国人餐桌上最大的健康陋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王辰呼吁:“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他人负责,推广分餐、公筷制必须开始行动了!”
日本成为世界最长寿的国家,上海成为中国最长寿的城市,都与他们重视文明卫生的用餐方式有很大关系。而且日本人从小孩起就培养分餐习惯。
全国各地陆续出台“公筷”倡议
▼
1月17日,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文明办发布《海南省“公筷行动”倡议书》。
2月18日,湖南省消费者委员会倡议:使用公筷,形成健康用餐习惯。
2月23日,上海市健促委、市文明办、市卫健委、市健促中心向市民发出《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提出“让每一张餐桌上都有公筷、公勺”。
2月24日,广州市文明办、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等联合发出“使用公筷公勺,推进广州文明餐桌建设”的倡议。
3月8日,江苏泰州日前出台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对公勺公筷的材质、颜色、长度、摆放位置、使用方法等都有明确规范。
3月9日,北京烹饪协会、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联合发布《推行公筷公勺共建文明餐桌倡议书》,号召北京市餐饮行业推行公筷公勺行动,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向下滑动阅读
中国人喜欢使用方头圆身的筷子,寓意天圆地方、天长地久。公筷本身并没有特殊含义,但在现实生活中,推广公筷的阻力不小。
有网友短腿喵分享说:"为了我用公筷的事,我爸将碗给砸了!还说:'还把我当爹不,嫌我脏就别吃了。'”
记者采访时,一位刘先生说出了很多人的观点:“太见外、太矫情了!小时候,父母嚼碎食物喂你吃,你不也一样长现在这么大吗?家里人的健康状况都了解。父母年龄大了,如果说为了卫生在家用公筷,他们会很寒心的!”
网友领子说:“害怕伤了家人的心,从来不敢提,母亲经常习惯用她的筷子给我孩子夹菜,那是疼爱的表现。”
50岁的王女士说:“如果孩子想让在家里用公筷,给我的感觉就是,等父母老了,指望这孩子端屎端尿是不可能了。”
也有一些老人非常推崇公筷。比如90岁的李邦桂,因为自己有胃病,为了不传染给家人,坚持了近二十年的家庭公筷制。哪怕太太不理解,数落他“老年痴呆”,为了家人的健康,他依旧坚持使用公筷,渐渐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日前,他还手书3000字,建议全面使用公筷的长文,递交给了衢州市委市政府。事后政府倡议的“衢州有礼20条”,第九条“桌餐不翻菜,提倡用公筷”与老人的建议一致。
近代以来,东西方餐饮最大的区别,就是西方采用“分餐制”,而我们传统是“合餐制”。不过,分餐并不是西方人的故作优雅,而是中国人千年前单独改变了人类分餐制的吃法。
中国最初也是分餐制
【原始社会】全球原始人都一样,食物并不宽裕,整个氏族是按照人头来分食物。到了稍微文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甚至把“分餐”作为一种礼数。
【商朝】考古工作者从殷墟出土的大量陶鬲(lì)碎片中发现,鬲的容量只够一人一餐之用,它是用于煮粥的器皿。可以推想出那时人们进食是一人一鬲分餐制。
【周秦】周秦时代,人们铺席于地,上放置桌案,天子五重席,大夫二重席,这样的情况反映出我们当时还是分餐。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某日请一个新来投奔的侠士吃饭,侍从不小心挡住了烛光,侠士就认为自己吃的那份菜与孟尝君不一样,欲离席而去。显然,那时候的筵席,是一人一份的。
【汉朝】汉朝时期,这种分餐的方式更明确了,皇帝坐在前面的台阶上,皇后坐在一侧,大臣坐在两侧,都是一人一桌。考古发掘出的汉朝壁画,汉墓的画像砖也提供了明确的佐证:那时候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
文字记载的鸿门宴就更加清晰地为我们描述了分餐的具体情况:在宴会上,项王、项伯坐向东,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5人一人一案。
【隋唐】《韩熙载夜宴图》中所绘韩熙载与其他几个贵族弟子,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子上静听琵琶演奏一景。听者前摆有一并不大的高桌,每人面前都有一套餐具和一份馔品,互不混杂,界限分明。如今日本有定食的习惯,也是因为日本的主要传统来源唐朝。
怎么变成合餐制?
【北宋】到了农业商业发展到顶峰的北宋,当时已经全球第一个经济体,GPD占全球的70%!有大量粮食的生产,催生了宴饮、热闹的心理,高大的桌椅已取代唐代低矮的桌凳。《清明上河图》中,汴京餐馆中摆放的就都是高桌大椅。
【元明清】随着两个北方游牧民族打败汉族,组建王朝,也带来了游牧民族的合餐制。
马背上的民族通常没有聚集地,风餐露宿,一人一个餐具不易携带。习惯于十几人围坐在一起吃喝,一旦敌人来袭,立即离开,方便游击战术。这种吃饭方式,也慢慢融入到汉族里面。
分久合,合久分
也就是说,合餐制在中国成为主流的所谓传统饮食习惯不足四百年。但这四百年,已经磨灭掉了许多中国人对于真正华夏传统的记忆。
所以很多人认为“传统的”促进人与人亲密度的“合餐制”,其实并不是中华传统。
纵观全球,只有中国和少部分国家习惯采取“合餐制”。因为分餐制的好处的确很多:
演员韩雪自曝家规:从小家中就是分餐制
1. 有利于节约粮食,减少浪费。
平时吃饭我们总会点上一大桌,结果吃不完造成浪费;而“分餐制”各取所需,根据自己的饭量和需要进食,避免了这种浪费;
2. 有助于均衡营养,防止偏食。
“分餐制”可以根据每人每餐需要的营养,搭配饭菜,保证每餐营养均衡。尤其是对儿童,可以起到杜绝偏食、挑食的习惯;
3. 有利于防止疾病传播!
在家吃饭时
1. 固定餐具
每家庭成员有自己的碗、筷子、勺子、水杯,外形或颜色上容易辨别。
2. 践行分餐
把做好的饭菜直接分到家庭成员的盘子、碗里面,大家只是围坐在桌子上一起吃饭。
3. 公筷公勺
不能分餐,每个人使用自己的碗、筷子和勺子吃饭,在每个菜盘、盆、锅等盛食物的容器上,放上公筷公勺,每个人都用公勺公筷夹、盛食物。
4. 最优方案:分餐+公筷
可以将食物先基本平均分到每个人的餐碟,留出一部分多出的食物、不确定如何分配的食物,放在公碗里。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公筷公勺夹到个人餐盘使用。
5. 儿童喂养
鼓励孩子尽早独立进食。对不能进食的婴幼儿,家长或监护人一定用适当的方式感觉孩子食物的温度,严格禁止用嘴尝试孩子食物、帮助孩子咀嚼食物、口对口喂食孩子、与孩子共用餐具等做法。
餐馆就餐时
1. 提倡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馆的餐具作为公筷公勺。
2. 使用餐馆的餐具,主动要求在每个菜盘、盆、锅等盛食物的容器上配备公筷公勺。
1. 讲述筷子、分餐文化
在吃饭之前,给家人讲讲有关筷子的来历和文化。让家人对我们吃饭使用的筷子多一些了解,同时了解一些使用筷子的注意事项。让家人知道分餐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
2. 分享优秀案例
分享前文90岁老人的事例,并且着重植入:“老人因为自己有胃病,担心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给家人”、“坚持了20年”、“老太太一开始不理解,之后才发现其中的好处”等关键点。家人对于同辈人的事例更能接受。
3. 请钟南山院士出场
现在钟南山院士已经成为全民偶像。用一张有钟院士语录的海报,能省去不少冲突。
4. 晓之以理
给家人讲讲和健康有关的生活习惯,比如卫生习惯,还有传染病对健康的危害。肝病结核病、胃病都可以通过餐具传染,大家在一起吃饭,如果其中有人具有传染性疾病,就有可能传染给家人。用公筷可以将传染的几率降到最低。
5. 动之以情
给家人分享,当家里来客人时,出于感情,给客人夹菜时,如果我们用自己用自己的筷子,客人可能会觉得不卫生,嘴上不说,心里肯定会不高兴,那么我们这样做岂不是费力不讨好吗!所以用公筷不但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也体现了自身素质。
6. 潜移默化
每次吃饭前,都准备好公筷,一定要每顿饭都拿上来,形成习惯。当要给家人夹菜时,我们自觉拿起公筷,给家人带一个好头。
7. 培养孩子
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和影响孩子,有意让孩子拿起公筷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夹菜吃。好习惯一定要培养孩子养成。
8. 公筷设计
公筷一般明显区别于私人使用的筷子,以减少大家错误使用。很多家人一开始没有这个意识,但也愿意尝试。但如果不小心用错,很容易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用心准备这个很明显的公筷,甚至每个人都准备一副,摆放整齐,也能呈现我们的用心。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习惯的改变不容易,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着想,需要我们转变旧观念。让使用公筷成为一种文明习惯,成为中华文化圈的礼仪之风。
随着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但让更多人觉醒生命需要被尊重。更懂得了从尊重自己开始,从文明生活中的细节开始。
一双公筷不仅仅是餐桌上的餐具,更代表了和谐、健康、文明、尊重。让我们一起,从餐桌上开始,从一双公筷开始,让生活更健康、有礼、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