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共读《道德经》第五篇: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点击蓝字关注 · 共读历史文化
原文五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闻数穷,不如守冲)
这一段的关键字是“仁”,我曾做过“仁”字的视频解读(文末附视频),“仁”是周朝时治理天下的政治思想,即“敬天保民”。
这是周文王提出,之后由周武王和周公旦将之完善,形成管理系统。这套管理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礼乐制度”。
理解了老子与孔子对“仁”的不同看法,也就能明白儒家与道家之间的本质区别。
孔子非常推崇周朝的礼乐制度,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周朝的礼制传承下去。而老子恰恰相反,他认为“仁政”和”礼教“正是造成”礼崩乐坏“的原因,因为“仁”使人“尚贤”。
对应第三篇中所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在“仁政”之下产生了金字塔,人人都“尚贤”,故而天下大乱。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礼崩乐坏”这个概念,这不是说大家都不懂礼貌了,而是人人争抢着去施行不符合自己身份的礼。
1
礼崩乐坏
周朝时期的“礼”按照贵贱亲疏将万物分为了三六九等,不同等级之间绝对不允许逾越。春秋时期周天子能力很弱,下面的诸侯小国不断壮大,便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他们也像天子一样,举行一些特别盛大的祭祀活动,以彰显自己的威望。
说直白一点,公司规定,只有老板才能开百万级别的车,偏偏有个业务特别厉害的员工,他赚到了钱,给自己买了台百万级别的车。于是,等级制度就被打破了。
当时不是天下人“不讲礼”,而是不守自己的礼,争抢着要享受更高级别的礼。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导致阶层被打破了,所以世道乱了;但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正因为“礼崩乐坏”,文化才得以下沉。
“东周以下,王官不再能垄断学术,‘以吏为师’的老传统断裂了。从此学术思想便落在“私门”之手,因而出现了‘私门之著述’。”(《综述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但那时还没下沉到民间,只有一部分贵族子弟能够接触到古籍。
周朝本身是有学堂的,诸侯王孙的子弟要学习“六艺”,在《周礼》中有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类似于现在的人才储备培养。
周朝没能力再办学堂了,孔子便以一己之力,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给王孙贵族的子弟讲学教礼。
当时为何会百家争鸣?因为不同的“私门”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政治环境,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大家争论的焦点在于:“道术”究竟为“以人合天”还是“以天合人”?
孔子强调“人”治,而老子强调“天”道。老子直接批判周朝的礼制(仁),《道德经》后面也说:”大道废,有仁义。”意思是不愿遵循天道,才有了人为定义的“仁义之道”。
到底谁对谁错不是重点,我们只需要理解不同文化背后的内涵即可。还要注意的是,当时的人不像现在的人看中钱财,春秋战国时期,有能力的人更看中的是权力和地位。
2
问鼎中原
前606年,楚庄王日益强大,渐渐狂妄起来。
当他进攻陆浑之戎时,到达了雒,即今天的河南洛阳,便在周朝的领土上炫耀兵力。
于是,周定王便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询问王孙满九鼎的大小和重量,王孙满淡淡地回答道:“在德不在鼎。”
鼎,古代首领祭祀时的重要器具,鼎越大越重,意味着地位越高。楚庄王想按周天子的标准来打造祭祀用的鼎,结果碰了软钉子。这就是“问鼎中原”的成语由来。
老子认为在”道“里,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没有等级贵贱之分。正因为有了等级,才激发出了人内心的私欲,产生纷争之心,生起贪盗之念。
老天也好,圣人也罢,对待万事万物都一视同仁,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祭祀时用草扎的狗。祭祀进行时,它是个重要的东西,祭祀结束时,它就会被丢弃在一旁。
无论是放在祭坛之上,还是被扔在路边,刍狗还是那只刍狗,没有什么区别。在天地眼中,在圣人眼中,万事万物都和这刍狗一样,从无到有,从贵到贱,从生到死,都是刍狗。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创业打拼,创建了一家规模不小的公司。风光了几年之后,一场金融危机将公司击垮了,他欠下一屁股的债。此人痛不欲生,认为老天对他不公平,辛苦付出几年的心血全部付之东流。
其实他还是他,无论是刚毕业的那个大学生,还是开着宝马的公司老板,又或者是现在这个负债累累的人,在老天眼里,没有任何区别。
成功与失败,和“仁”一样,都是人为的定义。
要想东山再起,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阴阳好坏,成败兴衰每天都在循环,我们要做的,就是潜龙勿用、伺机而动,等到上升的力量到来之时,再一起扬帆启航。
十八世纪时,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竟然发出了与老子观点类似的声音,他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他指出:“自然界中很少有不平等的现象,当今流行的不平等现象是人类在求生存和进步的过程中逐渐衍生而成的。”
如今,许多人都很推崇西方的哲学思想,殊不知,西方不少哲学思想是受了东方哲学的启发。比如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里,就与老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
无知无欲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龠就是超级大的风箱,古代冶炼时用来鼓风吹火的装置,老子把它比喻成天地,当中是空的,充盈着源源不断的动能。
理解这一句之前,先回顾一下第四篇中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冲”用图形表示,就是太极图。
那么,阴阳之气在天地之间相互交融,产生源源不竭的能量,整个过程就像是拉动一个超级大的大风箱。从这个虚空之中,涌出了生生不息的力量,这股强大的生命力不断产生出新的事物。
最后一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版“多闻数穷,不如守冲”区别有点大,所以我都拿出来进行解读,看看您心中更倾向哪个版本?
首先是通行本这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很好理解,借用一下雪漠老师的解读:“与其说话太多乱了心神,不如保持沉默守住道体。”道体,指的是我们内心坚守的那部分真知。
但若是“多闻数穷,不如守冲”又如何理解呢?
我个人更倾向于这一版,因为“冲”字与上一篇中的“道冲”可对应,把内心看成“橐龠”,时刻保持着内心不断进取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冲”。
用“冲”字,也对应了王安石哲学中的“道之用”中的冲气,也符合《道德经》后面所说的“冲气以为和”。什么叫“和”?阴阳平衡,即为“和”。
故而,这个地方用“中”字,也是可以的,就是阴阳鱼中间那根曲线,是随势而动的。
再来看“闻”字,指听取别人的建议,或者是不断学习知识。
通篇《道德经》读下来,你会发现,老子倡导的是“无知无欲”,比如第三篇中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他并不建议我们学太多听太多,坚守内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行。
4
结语
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就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自己少说多做。个人感觉“多言数穷”偏儒,“多闻数穷”比较符合老子“独行侠”的风范。
你认为哪个字更接近于你心中的老子思想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
国学共读推荐书籍:
往期内容回顾
欢迎评论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视频号|燕晓文史
小红书|燕晓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