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道德经》第11篇: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点击蓝字关注 · 共读历史文化
原文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大家好,我是燕晓,今天我们继续来共读《道德经》。
老子在前面不断强调“有和无”的关系,在这一篇中,便给我们举出了“有无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这句话中有个生僻字“毂”[gǔ],这个字代表的是车轮中间的那个部位,那是个圆形的盘。
这个圆盘的中间有个圆孔,用来穿插车轴;圆盘的边沿上,还有30个小孔,用来插入木条(辐)。
1
古代科技
今天的人常认为,古代干活的都是被压迫的穷苦百姓,贵族每天只会饮酒作乐,啥都不干,这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读。比如黄帝的老婆嫘祖,便是养蚕及纺织的发明者,她贵为皇后,不干活能发明出来吗?
先秦以前,大部分人都从事手工劳作。“工”在远古时期的地位并不低,“工”的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工”就是能通天地者,地位仅次于“王”和“巫”。
那个时代的能工巧匠,并非地位很卑微的底层百姓,“工”类似于今天的高级技研人员或高级工程师,你让个大字不识数学不通的老百姓去创新去设计,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只可惜,中国古代的文字记载只重“祀与戎”和人文思想,对科学技术的研发成果鲜有系统记录,致使清华大学教授吴国盛之流声称“中国古代无科学”,亦有众多反中医“学者”聚众于上海召开“反中医大会”。
这些事件令国人震惊的背后,我个人认为,大家更应该去思考深层的原因。对此,我无力发表什么看法,只能继续解读国学经典,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真正的魅力。
从这一篇中我们能够看出,老子不仅是一位史学家(相传为图书馆馆长),更是一位经常深入一线的“高级工程师”。
他第一句话便点出了古代马车上的重要部件——“毂”,它在整驾马车之中占比极小,甚至被许多人忽略掉它的存在。然而,它却是将一堆木料变成一驾车的关键点。在我这个理科生看来,没点技术眼光,还真“看不到”这个小玩意儿。
让“毂”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因为它的用材有多昂贵,也不是形状多圆润,而是它身上的“孔”。
2
形器之空
你看,中国的汉字真是精妙!
“孔”和“空”发音如此接近,想必古人在造字时,已经将它俩列为近亲了。
前面几篇讲解时,我们反复提到了“空”这个字。道的力量,便来源于虚空之中,它在无形的宇宙空间里,它在山谷之中,它在拉动的大风箱里。
这些描述使“道”看起来是如此的虚无缥缈,让人摸不着头脑:我就算是知道了“道”,又能怎样?
于是,本篇老子便将“道”带回了日常,生活之中处处有“道”,只是被我们忽略了而已。
因为“毂”上有许多圆孔,中间能够穿插车轴,边沿能够承接住车辐,才使得马车有了“灵魂”,可以跑起来了。
下面两句和这一句的意思相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埴”是粘土,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原始陶片,来自于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这是一个距今14000年的古人生活区,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水稻遗存和原始陶片,以及数以万计的兽骨残片。时间推进到老子生活的时代,中国人已经玩了近万年的泥巴,“埏埴”[shān zhí]就是“揉粘土、和泥”。
老子认为,陶器之所以能成为“器”,不是因为它被“埏埴”了,而是因为在制作的过程之中,人们将这团泥塑造成了“中空”的状态。
一间屋室也是如此,如果只是把四面墙给砌了起来,那也没法住人,必须得把窗户给开凿出来。注意了,古人砌房子的方法与今天的建筑方式不太一样,从这里便可以看出,以前是先砌墙,砌好了,再开凿窗户。
3
有无相辅
很多书上关于这一篇的解读是:无用乃大用。意思是真正起作用的,是车上的“毂”,陶器的“中空”和房屋的“窗户”。
此时,杠精可能就要跳出来了:哼,没有其它东西的支撑,“毂”也是个没用的零件;没有粘土来造型,也不存在器皿;没有四面墙,看你去哪里凿“窗户”!
其实老子最后还有一句点睛之笔,被很多人忽略了。老子这一篇的总结并非“无用乃大用”,而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什么意思呢?即“有”与“无”是相辅相成的,有形的物体是可利用起来的资源,但资源本身起不到什么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将所有资源有机融合,使之产生作用的“无”。
说得通俗一点吧,我们今天都说什么“人脉等于钱脉”、“做生意要有本钱”等等。无论是“人脉”还是“本钱”,这些都是“有”,这些具体存在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它们利用起来,但它们集合在一起,并不能自动转化成“能源”。
需要找出一个“无”,去将这所有的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然后形成一个“资源池”,一边蓄水一边放水,形成循环,从而产生“能源”。
换而言之,你有一堆的资源,一堆的资本,一堆的人脉,但缺了“无”,你就不可能成事!
这个“无”,是一个虚空的状态!至于怎么找到它,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大家慢慢去悟就好了。
4
结语
总之,老子并没有否定有形物质的价值,他只是强调了成事的关键,那是两者相结合“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如此看来,“利用”是这一篇的关键词,别将它视为贬义词,甚至不要看成一个整体的意思,它代表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收集资源,一方面将资源之利转化成能源之用!
看懂了,就点个赞吧!
如果你也喜欢探索国学文化,欢迎加入燕晓文史交流群共同探讨。
福
龙行
龘龘
入群申请端口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
国学共读推荐书籍:
往期内容回顾
欢迎评论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视频号|燕晓文史
小红书|燕晓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