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学共读《道德经》第八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燕晓 燕晓文史
2024-11-26


点击蓝字关注 · 共读历史文化


原文八 //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前几天和书友米小微探讨《礼记·大学》里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一些书上的译注为,“大学”就是博学,“明明德”就是光明正大的德行,认为“亲民”的亲是新,革新的意思,至善就是获得至高无上的智慧。


我个人不是太认同这样的解读。我认为《礼记·大学》里的“至善”和《道德经》这一篇中的“上善”一致,都是古人对人生至高境界的追求,他们追求的不是个人拥有什么至高无上的智慧,而是德行。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虽然不同,但目的都是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里,帮助天下恢复太平盛世,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儒家认为“乱”是因为没了“规矩”,所以需要制定“礼”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规范“乐”来“移风俗,荡人之邪,存人之正性。”(《吕氏春秋》高诱注)


道家则认为,正是人为“管”得太多,扰乱了上天本已安排好的“秩序”,所以请别再“瞎BB”!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段话简单理解一下,儒家人将治学的境界分为大小等级,认为最高等级的治学(修为)是内外兼修的,对内要求自己“明明德”,对外要求自己“亲民”,这样便能成为一个“拥有至高德行的圣贤之人”。


“亲民”就是“体贴人民的能力”,而不是什么“革新、创新”。一个圣贤之人不仅要有极高的个人修为,还要有理解同情底层百姓的能力,这样的善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表演给大家看的。


《道德经》这篇中的“上善”与“至善”是相通的,但老子不同意人为去给“善”加标签,人为定义“至善”的标准。他认为,大自然已经有“上善”的标准了,我们去学习它就好了!


1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想要变成“上善”的圣人吗?那就向水学习吧!你看那水,滋养着万物从来不居功,它身处人类最不喜欢的低洼之地,却从不抱怨。这样的行为,就接近于道了呀!


如果说,《道德经》中的主角是“道”,它虚无又玄妙,存在于宇宙中,看不见摸不着只是似乎感觉得到它的存在。那么,“水”就是老子为“道”在人世间找的一个大家能看得到摸得着的“替身”。



现代人对“水”的认识与古人的认知有些不同,今天的孩子会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认识水有几种状态,也会从化学分子式的角度认识水的构成为H2O。


在老子那个时代,“水”不仅仅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物质,它亦被视为生命之源,五行之首。《管子》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很神奇,这与现代科学家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2022年9月29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的四篇重要学术论文,重建了有颌脊椎动物的早期演化史,揭示了生命“从鱼到人”的演变过程。


2

七种善行


要像成为圣贤之人,行为上就要“像水一样”。

你看它“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里,出现了七个“善”。“善”在国学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放在不同的地方,代表的是不同的内涵。


这里所表达的是那些拥有像水一样品性的圣贤之人的七种善行:他们身居任何环境都会怡然自得;他们的内心如深渊般平静而深邃;他们对人友善无私地给予;他们言而有信;他们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却又能脚踏实地将点滴小事做好;他们善于把握时机不会轻举妄动。这些圣贤之人从不争,所以不会招人怨恨和责难。



大才子苏东坡经历了一系列的职场挫折之后,终于悟透了这个道理。他将余生活成了“水”,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无论被贬谪的地方多么的“穷山恶水”,他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倍万自爱!


3

倍万自爱


东坡先生很喜欢将“倍万自爱”这个词送给友人。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渡海帖》是苏东坡写给好朋友赵梦得的告别信,上云:“轼将渡海,宿澄迈......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


这是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奉诏从海南儋州迁徙至廉州(广西合浦)时,去向赵梦得辞行,却发现他不在家,于是留下了一封告别信,他告诉友人,我昨晚住宿在澄迈,现在将要离开了,只希望你晚年能够好好保重自己(倍万自爱)!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优秀如苏东坡都不能顺利实现他的理想,何况普通如你我?如何不被世俗的标准所绑架?如何安住于当下?如何既奋斗又坦然面对结果?这些人生问题的根源无非在一个“争”字上。


我曾经在生活的泥沼中挣扎,曾经在事业的低谷中彷徨。一边仰望星空,一边在夹缝中求生存,当越努力越焦虑时,我便停下来静静地思考。


原来,“上善若水”并不是挂在客厅的条幅,也不是停留在嘴上的“至理名言”,而是一种行为方式。需要我们做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做到了之后,能够“功成而弗居”。“不争”方能摆脱当下的种种困惑和烦恼!


4

结语


《道德经》不是什么大道理哲学名著,而是实实在在的通往人生幸福之路的行动指南!


好,第八篇《道德经》的解读就先讲到这里,我会坚持把进行过深度思考的内容分享给你,关注我,共读经典,一起成长!


如果你也喜欢探究国学文化,欢迎加入燕晓文史交流群共同探讨。


龙行

龘龘

入群申请端口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


国学共读推荐书籍:



往期内容回顾

欢迎评论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视频号|燕晓文史

  小红书|燕晓文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燕晓文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