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古文观止》:何为古文运动?今天的我们为何仍需学习古文?
点击蓝字关注 · 共读历史文化
导读 //
一则情深而不诡
二则风清而不杂
三则事信而不诞
四则义贞而不回
五则体约而不芜
六则文丽而不淫
近期不少写作者交流时,不约而同对目前的网络文风过于“白”而感忧心忡忡。文字一旦失去了隐喻,失去了修辞,失去了与普通口语之间的界限,文学还能称之为文学吗?
何为文学?
宋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一书中有云:“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以载道”一词便出自于此,意思是说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具有一定深度的思想内涵,能够结合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给人带来启示和思考。
刘勰更是在《文心雕龙》中总结了“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好文章必须具备这六种优点:一是情感深挚不虚;二是文风清丽不乱;三是有据可依不荒诞;四是思想正直不歪邪;五是理论不要干巴巴;六是辞藻华丽不浮靡。
总之,一篇内容深刻、情感真挚、言辞优美且结构严谨的文章,在刘勰眼里,才算合格。
01
儒学信仰崩塌
许多人认为,中国的文人一直是崇儒的,特别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术便将其他文化打压下去,成为至尊老大。
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真是这样,刘勰就不会提出“体有六义”,唐代时也不会发生古文运动了!
东汉末年,四百年的刘汉王朝摇摇欲坠,先是曹篡了汉,接着魏又篡了曹。文士们内心的精神支柱不断倒塌,他们纷纷遁入玄学,每天沉浸于喝酒清谈之中,儒学渐渐衰落。
乱世之中的百姓也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佛教给他们提供了精神乐土。佛教进一步发展,许多贵族也沉迷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梁武帝,他潜心向佛,好几次想舍身出家。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和佛教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儒学信仰崩塌,社会充斥着一种及时行乐,放飞自我的思想。
悄悄嘀咕一句,貌似和今天有点像呢?
02
唐宋古文运动
到了唐代,皇帝们开始意识到,治国理世还是需要儒学中务实的思想,但这种风气一时半会儿也扭不过来,很多举措也只是装装样子,利用儒学把自己装扮成古代圣君而已,行为上对自己的要求却一点不“儒”(严谨),反而十分的“道”(逍遥)。
从初唐时期盛行的“上官体”中可看出,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内容空泛,虽然也讲究诗的形式技巧和用词优美,但空洞无物。这种符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审美趣味和政治需要的诗风,在贵族中颇为流行。
直到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依附于玄宗的文儒阶层只知道歌功颂德、溜须拍马,面对社会动荡,根本拿不出任何有用的建议,此时,诞生了一批新生力量!
有志之士开始倡导古文运动,其中唐代最为闪亮的明星是韩愈、柳宗元等,宋代是欧阳修、苏氏父子等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唐宋八大家”。这些人的文章各有特色,但均遵循好文章的几大标准:内容深刻、情感真挚、言辞优美且结构严谨。
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对上起东周下至明末的文章进行了一次精选,他们从上万卷书籍中挑选出222篇精彩的古文佳作,每一篇都文辞优美,有理有据,成为近三百年来一部经典的古文入门级教科书。
03
浅说《古文观止》
今天这个时代,中国已经与国际接轨,是否还需要学习古文,成了争议比较大的一个话题。正如开篇时所提到的问题,如果只是与人交流,说话“白”一些自然无所谓。但如果想创作出优质的文章,写出更有深度的作品,便必须回到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系之中,用心去品味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背后的韵味和含义。
《古文观止》挑选文章时非常严谨,对一部作品或同一作家,所收纳的皆为能够代表其思想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而对于同一体裁的作品,两位选家会从不同的角度着眼,因而基本上没有雷同单调之感。
比如,韩愈的文章就比较气势滂沱,曲折自如,善于在论说当中插入对人情世态的细致刻画;而柳宗元的文章则能突破了儒家的思想禁区,揭露了一些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再比如,苏东坡的散文思想活跃,立论新奇,境界开阔,他的语言也很清丽,像行云流水,流转自如,在苏东坡的散文当中,呈现出一种诗意盎然的境界。而王安石的散文则是以见解深刻著称,表现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锐利眼光,语言精炼,风格挺拔。
04
结语
这套精装珍藏版《古文观止》比较适合孩子自主阅读,它一套三本,采用的是全本全注全译全彩图本,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感受语言的风貌,同时还能通过与之匹配的古代名画,去领略文章的意境之美。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也不妨说:“熟读古文两百篇,等闲可过文言关。”
福
龙行
龘龘
申请文史交流群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
同类书籍推荐阅读:
往期内容回顾
欢迎评论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视频号|燕晓文史
小红书|燕晓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