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道德经》第12篇: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点击蓝字关注 · 共读历史文化
原文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大家好,我是燕晓,今天我们继续共读《道德经》,学习其中的智慧。
在解读之前,我们需要清晰一个概念:阴阳五行是不是“不科学”的文化糟粕?
现在,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说不是,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学说理论,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
但是,国门刚刚打开时,许多中华文化因为拿不出合格的“科学证明”而被嫌弃,甚至有学者欲将之除之而后快,其中较为典型的便是中医文化、道家文化以及风水玄学等等。
这会有一个什么问题呢?我手中《道德经》的解读版本有好几个,你会发现,十几年前出版的书籍在这样一些问题上总是含糊其词,甚至要强调一下古人的“愚昧”。
比如其中一个版本解读这一篇时就说道:“中国古人崇拜九和五两个数字,正因为崇拜五,就归类出了五行、五方、五谷、五帝等等。”
因为崇拜,所以如此归类?!如此可笑的解读,我当时居然信了!
1
色声香味触法
类似的书籍有很多很多,比如将释道文化统统归结于古人因愚昧无知,迷信神灵,所以如何如何。
如果我们被这样的认知占领了心智,那么很难真正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说这些的目的,是为了纠一纠“五”的概念,很多人都知道“五行”,也知道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的关系,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先民为何要用“五”来表示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
这个原因比较复杂,在此不详细展开解说。我们只需要知道,“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并不是谁一拍脑筋定下来的,而是通过历史的推进、文化的发展、生活的总结演变而来。
远古先民有着自己一套严格的逻辑体系,只是这套体系与今天的西方科学逻辑体系完全不同而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三个“五”并不是代表具体的五种颜色、五个音符和五种味道,而是代表着你能感知到的这个世界的所有颜色、声音和味道,“五”代表的就是你的整个世界。
有些书是这么解读的:君王将颜色分成了五等,所以他就享受自己高高在上的权利,看不到百姓的苦;周朝制定了礼乐制度,天天沉迷于音乐,就听不到百姓的声音;天天海吃海喝,哪还能体会到百姓还在饿肚子?
我个人不太认同这样的解释,首先是五色、五音、五味并不是因为君王分了等级才有,而是本就存在于这个世界里。分类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交流,我相信,五色、五音、五味的分类一定早于等级制度的建立。
2
眼耳鼻舌身意
在西班牙的坎塔布里亚,发现了距今14000年的洞穴岩画——阿尔塔米拉野牛。
这头栩栩如生的野牛使用的是赭石颜料绘制而成,至今依然色彩鲜艳。中国出土的古老陶器上,也有鲜艳的色彩,多为红、黑、赭石等。
可见,老子的意思并不是说因为分了五色、五音、五味才如何如何,他的思想应该更接近于《心经》中所表达的“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们所感知到的外在一切,都有可能扰乱我们的心智。
越是美好的颜色,越有可能令我们眼花缭乱;越是好听的音乐,越容易使人沉迷;越是好吃的食物,越容易使人上瘾。因此,这些美好的东西很容易令人产生占有之欲,从而意乱神迷。
于是乎,便想要去追逐这些美好,希望能够永远拥有它:“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驰骋畋猎”是古代贵族的一种围猎活动,表面上看,说的是打猎,但结合上一句可知,上面三句表达的是外在的诱惑,而这两句表达的是内心的欲望。
“驰骋畋猎”的目的是什么?获取猎物!如果什么都没打到,内心一定很失落,所以内心渴望“收获”!
3
不贵难得之货
这很像今天活跃于商业时代的各路精英们,大家虽然都身处不同的行业,但行为都一样——去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客户。
各种营销大师也会教你如何“搞定客户”的三十六计,然后我们便设定好每月每年的KPI指标,如同“驰骋畋猎”一般,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对应第三篇中所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可知,老子一再强调“难得之货”的危害。
什么叫“难得之货”?即稀有之物,或独一无二的东西。
如果说“驰骋畋猎”只是激发人的斗志,希望能够有所“收获”的话,“难得之货”则令人欲望加倍,他要的不仅仅是“收获”,而是“独占”!
当一个人内心升起“独占”的私心时,内心的良知便会被完全蒙蔽,他会为此不择手段,做出一些“害人”(行妨)的事情来,也在意料之中。
老子这一篇讲的依然是圣人之道,他所说的圣人更接近于王阳明所说的“人人皆可为圣贤”,并不是单单让统治者学习,而是每一个想要改变命运的人。
常有人批判老子是让人“无为”,其实老子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去为”才是符合天道的,不要“随性而为”。
外在花花世界中的“色声香”不仅会对我们的“眼耳鼻舌”都产生影响,还会影响我们的“身和意”,使我们想去拥有更多的美好,甚至想独占美好。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故而,圣人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即可,不被外在的一切“诱惑”,才能去除心中的杂念,守住“本心”。
4
结语
但是,如果我们因此而将“花花世界”视为洪水猛兽就错了,无论是美色还是美酒美食,或是动听的音乐,我们正常去享受它即可,把握好自己的“度”,不要让这些美好的东西使自己产生“收获”它甚至“独占”它的念头即可。
“为腹”代表着一个人正常的生活需求,人有欲望如一日三餐一样正常,但是,我们不能让欲望控制了我们的心智,这一点,才是这一篇的重中之重!
好,第十二篇《道德经》的解读就先讲到这里,我会坚持把进行过深度思考的内容分享给你,关注我,共读经典,一起成长!
福
龙行
龘龘
入群申请端口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
国学书籍推荐阅读:
往期内容回顾
欢迎评论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视频号|燕晓文史
小红书|燕晓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