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戏的诗意与情怀——苏剧《国鼎魂》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会议现场
2018年8月14至15日,苏剧《国鼎魂》作为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收官之作在中国评剧大剧院隆重上演。16日,由江苏省苏州市文广新局、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现代戏的诗意与情怀——苏剧《国鼎魂》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五会议室召开。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研究员主持,出席会议的有苏州市文广新局局长徐春宏,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国鼎魂》主演王芳,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副主任陈祺皞,苏州锡剧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沈亿民、副总经理张唐兵及《国鼎魂》主创团队的李莉、张裕、周友良、朱文元等,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剧协、中国戏曲学会、中国戏曲学院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的戏曲专家学者二十余人参加了研讨。苏剧《国鼎魂》聚焦深具历史感的题材,从中凸显出现代意识,通过透视历史,放大情感和情怀,体现了现代戏的诗意和韵律,是2016年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成立后打造的首部大戏。专家们围绕苏剧如何保持传统、又如何创作新戏进行了细致探讨,一方面对苏剧的创作经验进行理论总结,一方面也为苏剧的未来发展提供学术支持。会议分上下午两场举行,以下为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安 葵
安葵(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苏剧是苏州文化的“三朵花”之一,用这样一个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创作演出苏州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这是苏州文化人的新贡献。作品的内容很厚重,戏曲舞台上曾经演出过很多以生命保护民族文化瑰宝的壮烈故事,如曲剧《烟壶》、湘剧《古画雄魂》等,《国鼎魂》中所保护的是国之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意义更不一般。一般来说,人的生命最宝贵,但在具有文化责任感的人看来,国宝比自己和亲人的生命更贵重。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文物具有永恒的价值,剧中潘祖念对儿媳讲的一段话让人感受到潘家人在保护国宝时体现出的文化责任感和不惜牺牲的崇高品质。王芳扮演的潘达于很有典型性,可以说是新旧道德集于一身。她有中国妇女的传统道德观念,但她的坚守又完全不同于旧式妇女的“守节”,而是继承了文化守护人的担当精神。这一形象并未特意塑造得十分高大,但却真实感人。
安志强
安志强(《中国戏剧》杂志原副主编):苏剧《国鼎魂》的叙述,我称之为“平行叙述”,基本是由四个板块组成。其中三处“护宝”,一是在军阀面前护宝,一是在日寇面前护宝,一是在国民党逃离大陆时护宝;一处“献宝”,献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为了避免叙述平淡,演出用潘达于与年轻时丁素珍的时空对话把这四个板块连接起来,使“平行叙述”中有了立体感,为潘达于的内心情感及思想发展提供了表述的空间。饰演潘达于的王芳首次塑造了一个从18岁出嫁到白发丛生、有着坎坷经历的中国女性形象,实现了艺术创造的成功跨越。或许是由于“平行叙述”的缘故,三处“护宝”的情节都很激烈,尽管时空对话增强了叙述的立体感,但依然难以克服“高大上”的平淡。原因可能在于没能对潘达于这个人物进行更深入的开掘,因而缺少感人的力量。《国鼎魂》是命题之作,对于剧作家来说,是“要我写”,这是当前剧本创作的一个普遍现象。如何把“要我写”转化成“我要写”,是完成好命题之作的关键问题。这就需要剧作家在生活中更多地寻找写作素材,从中产生“我要写”的创作冲动。从这个角度来看,《国鼎魂》一剧的创作尚有进一步开掘的空间。
马 也
马也(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苏剧作为剧种,在滩簧系列里历史长,根基深,影响大,昆曲、评弹的艺术韵味和艺术风采在苏剧里都被吸收兼容。整个演出中王芳的演唱真是好,“苏昆兼演”的味道很迷人,特别喜欢第六场王芳的两段唱腔。全剧第四场很独特,有大约三十分钟是潘达于一个人的戏,回忆与抒情中跨过12年,直到1949年,舞台处理得也很好。这场戏如果能够进入人物内心,会更精彩。杨小青导演非常有想法,舞台的处理,舞美布景灵活的转动,以及潘达于同丁素珍对话的时空处理等处,整体感觉非常有层次,手法不复杂,台上很安静也很干净。我查了苏州“贵潘”一家几代守护保护国宝的史实,跟真实相比,这个戏没有故事原型感人,感觉观念上有意拔高,过于强调文物与文脉文运和国运的关系,直奔主题和人物的“高大上”。文物是有序流转的,有时也会被毁,但文物和“文运”或“国运”的兴衰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它不是原子弹的秘密图纸,也不是现代的“芯片”。“文革”破四旧,我们打砸毁坏了那么多国宝,国运照样昌盛。这部戏的重点还是应该表现士子、文人的情怀,还有潘达于对公公所托(也是对人性)的承诺和坚守。戏演到第五场,共产党来了,国宝可以捐献了,似乎就天下大同、国运昌盛了,强烈的国歌一渲染,戏该落幕了,有的观众已经起身,但是还出来个第六场。第六场戏,有必要,但是有些令人感觉做得不是太舒服。
谢柏梁
谢柏梁(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乱世护国宝,盛世露真容。苏剧《国鼎魂》是创新剧目当中的上乘之作,它在反腐、扶贫题材之外另辟蹊径,在属于苏州的特色题材上有所开拓,在坚守文化责任、看护民族瑰宝的人物形象塑造上有发展。它把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把中华文化的涵养充分地体现出来,非常感人。苏剧传习保护中心确是找到了对苏州、江南的文化传承有价值有意义的题材,所以看到这个戏之后,又增添了我们对于苏州文化、苏州文脉、江南文化的敬畏之感。这部戏通过对潘达于寂寞护国宝的生命形态与人格建树的生动塑造,把人物的情感命运和国运结合起来,和中国有铭文记录的大盂鼎三千年的历史结合起来,实属不易。
谢振强
谢振强(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苏剧《国鼎魂》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题材厚重,富于文化内涵,体现了文化责任,艺术表达也具有很好的品质。就音乐方面来看,唱腔非常美,有个性,音乐处理细腻,具有深刻的戏剧性。音乐语言与地方语言、音乐语言与唱腔语言结合得非常好,这是作曲家独立创作的结果,避免了当下新编剧目中唱腔与音乐普遍存在的“两张皮”现象。这是我看过的这么多戏中表现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充分体现了音乐的古风、民风、苏风、戏曲风高品质的凝聚与提炼。全剧演员阵容比较整齐,演唱实力、驾驭音乐和唱腔的能力非常强,非常扎实。我们听苏州评弹,听苏州人讲话,感觉比较柔软、细腻,缺少张力,而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听到了比较丰富饱满、富于张力的戏剧演唱。配器效果也非常好,听不出哪一件乐器是多余的,薄厚、浓淡等对比手段都运用得相当到位、准确,各声部运行也非常合理,可见作曲家具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我非常钦佩。关于现场乐队伴奏,我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25人的乐队,专业水准很高,现场伴奏能有这样的表现,是不多见的。音响调得比较准确,演员和乐队的比例、乐队主奏与辅奏乐器的比例安排也都恰到好处。
赓续华
赓续华(《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苏剧《国鼎魂》追求诗意和情怀,全剧题材源于苏州“贵潘”家族一段真实的往事,讲述了潘家媳妇潘达于历尽千辛万苦守护国之重器大盂鼎、大克鼎六十载,最终将宝物捐献给国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外表斯文柔弱、内心强健有力的南国女杰的艺术形象,有故事,有人物,有性格,有看点。苏剧作为昆曲的白话版,愈发通俗易懂,好听好看。一肩担负两个剧种的王芳,演昆曲,雅韵迷人,演苏剧,酣畅淋漓。一向内敛含蓄的王芳在《国鼎魂》中的表演恣肆畅意,为该剧添色加分。我以为,剧中二鼎具有象征意义,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二鼎既是国之重器,就必须回到它应该在的地方。这样的国宝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受到各方势力的觊觎,在于它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二鼎归位后,护鼎人应当会发出一声叹息,感受到卸下重担的轻松。现在整出戏太沉重,一如那两尊三千岁的大鼎,人命、人生、人情在它的威严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剧情绕过了许多历史阶段,直接呼应当下。但人物形象有点直奔主题,文脉与国运的勾连也有点牵强。价值取向还须由情节中流露出来,要在人物性格发展中传递出主题意蕴。好戏是演岀来的,好戏是改出来的,《国鼎魂》前景可期!
刘玉琴
刘玉琴(《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文艺部原主任):苏剧《国鼎魂》以艺术的方式、别致的故事再现了中国人对文化的尊重与崇敬,对文明文脉的认知与守望,以及骨子里的坚定与刚强。它让我们回望历史时由衷慨叹,几千年岁月烟尘中,中华民族有无数为民族解放不惜九死一生的仁人志士,无数不惧抛头颅洒热血换取新中国黎明的前辈先烈,同样也有无数优秀儿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不息、为人类文明的鲜活有序,殚精竭虑,信念坚定,前赴后继,百折不挠。他们都是英雄,值得我们永久仰望。《国鼎魂》集中笔墨塑造了女主人公潘达于生动感人的形象,在动荡时势中,她从一位医家闺秀、懵懂少妇逐渐成长为一名自觉守卫宝鼎并最终将之捐献给国家的不平凡女性。苏剧表演艺术家王芳饰演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的潘达于,以精湛的技艺、清丽婉转的唱腔和沉静、典雅、隐忍、坚强的性格呈现演出了人物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充分展现了潘达于护鼎一生的心路历程和个性风采。从王芳的表演中,我们见证了一个女人寂寞坚守、不同凡俗的一生,感受到作品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传承延续的独到思考,以及主创者对民族精神内涵的有力剖析和深情回望。全剧讲述了一个传奇的不乏厚重之感的故事,但在情节的起伏、紧张悬念感的设计等方面尚可进一步强化。另外主要人物的起点也有点高,还有的人物带有明显的脸谱化、概念化痕迹。
苏丽萍
苏丽萍(《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文艺评论”版主编):这几年地方戏曲演地方名人的很多,观众看惯了好人好事,难免有些审美疲劳。与同类戏相比,《国鼎魂》更具传奇色彩和文化含量。一是传奇色彩。一个女人一生守护一双鼎,经历乱世。剧中选的三个阶段很有代表性,戏也很好看,讲述了人物历经磨难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令人信服。二是家国情怀。文脉跟国运,就像剧中“国要像个国”的一段话那样很点睛,提升了戏的文化品位,也彰显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三是文化含量。护鼎上升到延续千年文脉的高度,强调了文脉的价值和文明的传承。联系到现在大家对于海外流失文物的强烈反响,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在表现形式上,用年轻的丁素珍和老年的潘达于对话,虽然并不鲜见,但因为这个戏是真人真事,不能虚构太多,所以如此表现有利于揭示人物内心。全剧时空转换灵活,尤其是第四场,一段唱就过了12年。王芳老师表演出色,驾驭角色很有层次感,体现出二度梅花奖得主的功力。戏也有令人不太满足的地方,第一,戏曲味不是很浓,有些沉重,感觉像话剧加唱,做的成分少一些;第二,剧情有时候比较直白,反面人物有点脸谱化。
徐 涟
徐涟(《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国鼎魂》是一部情节生动、主题鲜明、阵容强大、表现完整的大戏,从现场观众的反响来看,演出可以说非常成功。观众被故事情节打动,从头到尾掌声不断,完全认同剧中人物的爱国情怀。剧中潘达于痛失爱子后在花园游荡的一场戏非常成功,是全剧的点睛之笔。之前几场戏,潘达于护鼎是出于个人情感,主要是她对丈夫的爱和对公公的承诺,而花园这场戏点出她在十几年保鼎护鼎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亲人护鼎背后的精神内涵,由此,她之后半个世纪的护鼎行为上升到文化自觉的层面,转化为以鼎为代表的文化传承。这既是一种痛彻的领悟,又是一种精神的升华。王芳的表演可圈可点,她对声音的控制把握、对表演的分寸拿捏和对技巧的娴熟运用,将人物内心外化为可视可感的舞台形象,真切感人。
李小青
李小青(《中国戏剧年鉴》主编):苏剧《国鼎魂》从题材到戏剧性的开拓都是沉甸甸的,很有分量。纵观女主角潘达于一生的经历,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确实值得大书特书。在那样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一个在“贵潘”这样的大户人家当家的弱女子会承受多少压力,内心有多少挣扎,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有多少暗流涌动,是不难想象的。风雨飘摇之中,主人公作出了一般人很难作出的选择。这是把家族的兴盛衰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的一部戏,有着很高的起点和境界。第四场可说是这部戏的华彩段落,将主人公潘达此情此境下的心绪、为人的心性加以了充分的揭示,同时也体现出艺术家王芳塑造人物过程中艺术上的爆发力和演唱的功力。历史剧创作中,小事不拘、大事不虚是一个原则。同理,真人真事题材的创作当中,进行艺术加工也是必要的,但是加工中存在一个合理性的问题。比如戏里家裕自杀是在婚礼当天,按照史实他是新婚之后三个月病逝的。三个月还是当天都没关系,从戏剧结构的角度考虑,剧作家这样设置是为了使全剧更加紧凑。值得商榷的是家裕自杀的必要性和在情节上的关联:如果他不自杀,贾大帅是否就不肯罢休?自杀之后,贾大帅是否就此离开而保住了国鼎?显然不是,家裕即便不当场自杀,台词交代贾大帅也是马上就要开拔的。家裕自杀有一定的戏剧性和情感冲击力,但是在情节推进上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必要性在哪里?或许需要我们再加斟酌。
万 素
万素(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苏剧《国鼎魂》是一部有品相、有气度、有温度的艺术品,它讴歌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爱国主义精神,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全剧驰骋艺术想象,以国家级非遗代表作苏剧演绎潘达于守护大孟鼎、大克鼎的动人故事,融入苏州历史人物、风土人情和人文精神,给观众带来别样的审美感受。剧作着眼普通女性的成长史,渲染女主人公择善固执、历经磨难终不悔的高尚品质,揭示她从青涩萌动到自觉守护国宝的心路历程,高扬了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气魄,唱响一曲正气歌。整个舞台呈现充溢着中华民族美学精神,在大写意的自由时空中巧妙开掘人物心理,工笔写实与泼墨写意融为一体。王芳的表演淋漓尽致,细腻描摹了人物情感的大起大落,孤独中坚守的女子形象因此而显得血肉丰满,使观众可以触摸到她的情感,聆听到她的心声。
樊国宾
樊国宾(中国戏剧出版社社长,中国唱片集团总经理):这个戏的成熟度不错,原因在于问题意识比较突出,对近年来部分舞台作品中出现的六七十年代叙事套路返潮回归的趋势构成了有力的反拨。核心问题意识即在于新政权合法性叙事与文明价值合法性叙事(即“主题的正确度/主题的深刻度”)冲突逻辑的提出与解决,作品要诠释政权及其主导的意识形态不是僭主,而是值得拥有大鼎的有德性的执政者。代表人民的潘家把政权在人心秩序层面的合法性授予(捐献)值得者,这种授予的理由需要真诚,真诚的根据又在于文明价值的合法性。需要有较高的历史修养、哲学视野、理想主义情怀和美学手段,才能较好地解决主旋律舞台作品的“假”/“肤浅”两个要害,完成新政权合法性叙事与文明价值合法性叙事两者的统合。在这个戏中我们看到,共同体是政治德性缔造的,潘家隐喻着苏州地域共同体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凝结核。同时本剧对以“鼎”为中心象征物而展开的“魂”的内涵开发得比较成功,“鼎”所象征的“魂”一定是正典意义上的中国文明。守护鼎,守护的乃是中国文明价值观中曾经有过的优雅、道义、信誉、担当和牺牲,这就能让观众重新思考和定义文明与财富的关系。因此这个戏对我国“共同的底线”的形成,对中国人价值观和精神生活的重建都有启迪意义。《国鼎魂》还继承了后滩历史上林步青通俗灵活、即兴发挥的好传统,关心时事现实,同时敢于驾驭大题材,给苏剧现代戏的传统优势树立了一个新高度。苏剧所谓的“三美”——昆曲的表演美、评弹的语言美、吴歌的曲调美,在《国鼎魂》中实现了生动自然的融汇。
郑 雷
郑雷(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国鼎魂》的打造同时也具有重新塑造苏剧这个剧种的意义,这个戏帮助苏剧从小戏成功地向大戏转型。除了贴合苏剧的特点外,这个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苏州文化的特点。传统苏州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精英文化,是一种文人文化或曰士文化。《国鼎魂》所讲的故事实际上关涉到了苏州文化的核心部分,关涉到传统苏州文化的现代转化。剧中的潘家裕是苏州世家大族走出的现代知识分子,他在剧中的台词“国要像个国,方能配得鸿宝重器;家需是个家,才能守护无价珍宝”反映了一种超越旧式忠君爱国孝亲模式的新型家国情怀,成为追求独立、自由、平等、正义的现代思想鲜明的表征。全剧以这种情怀奠定全剧的情感基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挖掘人物内心来营造诗意。也正因此,剧作对于一些外在的戏剧冲突,或者不敢过多进行虚构,或者虽虚构而表现偏于简单,这是可以适度改进的。
武丹丹
武丹丹(《剧本》杂志副主编):《国鼎魂》剧本流畅干净优美,特别是唱词,很见作者的功力,李莉老师肯定对这个作品也颇费心血。剧作有一个特点,写了潘达于一生守鼎护鼎之后,最后到献鼎这个环节时,没有一味地说到了新时代新社会,主人公马上捐鼎。剧作首先强调了潘氏家族凋零、无力守鼎的实际情况,展示了困境当中的无可奈何与不舍,这样的处理比让主人公立刻捐鼎、立刻表现自己革命来得更真实也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也是一个剧作家的智慧所在。舞台呈现中王芳老师个人能力和个人技艺的展现至关重要,当然剧本给她提供了非常大的表演空间。她在舞台上的演唱和表演让我们觉得潘达于就是她,她就是潘达于,她的气质和角色高度融合,同时她的表演也让我们对苏剧的特点一览无余,这充分彰显了一个表演艺术家对于剧目乃至剧种的积极意义和独特贡献。剧本为演出提供了独特的场面,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天的舞台创作中尤显珍贵。第五场的前半段,潘达于一个人在舞台上寻觅,奔走,呼号,宣泄自己内心的委屈,挣扎,埋怨,如果这一场独角戏再作调整加工,可以成为一折非常好看的折子戏,类似于淮剧《祥林嫂》中的“天问”一折,可以充分体现出表演者的功力。
吴新苗
吴新苗(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这是一个有“气象”,或者说是要追求“气象”的作品。苏州是明清以来中国文化的渊薮,不仅出才子、状元,也出收藏家。藏家们为了把藏品传之后世,付出了大量心血。藏品不仅仅是私人的财富,更是文明发展的见证和载体,所以藏家的家族责任当中就有了文化传承的意义。剧中写到潘达于对自己一生的回望,这不仅仅是在回顾个人的生平经历,其中也附丽了家族的精神和文化的责任,全剧因此而呈现出文化意义上的“气象”。女主人公传承的藏品是两尊大鼎,鼎是国之重器,政权的象征,这就让一个家族的文化传承更多了一些厚重和庄严感。因此该剧的“气象”除了文化意蕴,还体现在政治上的隐喻。鼎不能给军阀,也不能让日本人夺走,同样也不能给国民党,最后献给了新中国。鼎的归宿最早在潘家裕的遗嘱中暗示出来:“国要像个国,才配得上鸿宝重器。”女主人公最后献鼎,实现了丈夫的遗愿,践行了对家族长者的诺言,也让政治隐喻变成了明喻。文化上的厚重感,政治上的庄严感,与王芳大气、端庄的表演,以及从滩簧小调升华出的宏大音乐彼此结合,相得益彰,完美表达了全剧的主题,也完成了对“气象”的追求。苏剧是一个主要演出传统折子戏和小戏的剧种,《国鼎魂》的气象和大戏规模为这个剧种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谢雍君
谢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苏剧《国鼎魂》突破前滩善于移植昆曲才子佳人戏的成规,将笔触探入对地域文化、国家命运的思考,在动荡不安的历史境遇中,演绎潘达于保护双鼎、历尽劫波的非凡一生,谱写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共振的命运交响曲,有效地扩大了苏剧题材的表现范畴,激发了苏剧内在的生命力,展现出苏剧进行宏大叙事的潜力,为典雅细腻的苏剧增添了恢弘的气势,也为苏剧探寻和重建剧种发展新空间提供了可能性。第四场“思子半疯”,七字句唱词诗意盎然,充满古典意蕴,与此相映衬的是唱腔设计,为了表现潘氏思子未得、将疯未疯的心境,唱腔音乐没有套用苏剧的老曲调,而是从滩簧音乐库中汲取素材,运用“太平调”清板及“南方调”等小腔小调,细腻刻画出潘达于的悲痛之情,这段唱腔大开大阖,富于张力,彰显出潘氏坚韧不屈的精神境界,也为苏剧剧种音乐个性的重塑和定位提供了新的样本。
李小菊
李小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国鼎魂》在半个多世纪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背景下,成功塑造了一个为护宝鼎、传文脉而忍辱负重,由懵懂少女成长起来的隐忍坚强的大女人形象,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必然会在现代戏创作中留下独特的印迹。剧作从年迈的潘达于回忆新婚之夜开端,借助一身喜服的新娘丁素珍形象,以回溯的方式展开潘达于一生的叙述,构思十分巧妙。前三场戏层层递进,展现了年轻的潘达于从不识鼎到初步认识宝鼎价值,愿意去承担护鼎重责的心理成长历程。后几场在激烈的冲突中表现潘达予护鼎的艰难处境,若能进一步深挖她的心理动机,作品会显得更加厚重。全剧舞美制作精良,操作流畅,时空转换自由灵动,唱腔音乐充分挖掘苏剧音乐传统并加以创造性发挥,苏剧表演艺术家王芳精彩的唱腔和身段表演令人赞叹,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张 静
张静(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国鼎魂》是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成立后着力打造的立身大戏,创作者充分展示苏剧的魅力和特色,呈现苏剧的独立品格,让我们通过这个戏重新认识和走近了苏剧。将守鼎这一家国重任与潘达于这个寂寞一生的世家媳妇联系起来,是由题材出发进行的巧妙设计,先行为剧作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的展现打下了基础。编剧揭示了潘达于守鼎从为情向为义转变的心路历程,也展现了她对宝鼎从“守”到“献”的行动变化。在此过程中,剧作利用戏曲在艺术表达上的优势,设计了丧夫与丧子这两个史料记述不足但能够合理渲染人物情感的典型场景,为演员淋漓尽致地表现夫妻之情、母子之情提供了充分的表演空间。在将潘达于的故事戏曲化、艺术化之外,如能以“情”相扭结,进一步理清鼎与人之间存在的时代、文化、家国与个体之间的合理关系,可能会使全剧的格局更上一层楼。
王学锋
王学锋(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国鼎魂》一方面以军阀、日寇、国军三种政治力量及其代表的政治事件横切生命进程的言说,另一方面以文脉传承、家国情怀象征的男性知识分子话语纵贯人生价值的取向,剧中虽有新意地设计了代表过去和自我的新娘丁素珍意象,不断诉说女性生命的哀婉、孤寂和创伤,但这个贯穿女主人公一生的体贴同情的表达却在政治和男性话语的双重挤压下不断遭到改写。如何写出过往历史中一个女人的独特生命经验,更真实地连接时代与个人、时代与每个人,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柯 凡
柯凡(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戏曲学会秘书长):《国鼎魂》讲述了一个女人孤独而坚定地守护国宝的故事,彰显了苏州这方水土的地域气质和新旧时代交替之间人的家国情怀。在剧中,主人公守护国宝实则是在守护心中的情与义、守护诗礼之家的士气和骨气、守护文脉国脉。主创者对人物心理的挖掘和表演的处理都很真实,表现出了人物性格变化、成长的过程。全剧将代言体和叙事体相结合,用插叙、倒叙等方式营造时空上的交织纵横,虚实相生,对比鲜明,不仅在文学上体现出“剧诗”的意蕴,而且在听觉、视觉上给观众以诗意化的直观感受。听觉上,曲调、唱腔宛转悠扬,形式丰富,新创作的曲调和苏剧原有的曲调高度融合,既典雅庄重,与题材的厚重感相适应,又不失苏剧清新雅致的基调。视觉上,舞美比较“实”,深宅大院,机关重重,大气恢弘,凸显了潘家的名门大府气象。在灯光语言的辅助下,人的孤独、寂寥和空间环境的空、重,老年潘达予的迟暮蹒跚与青年丁素珍的青春娇美,形成了震撼人心的对比。
王瑜瑜
王瑜瑜(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苏剧《国鼎魂》成功驾驭了带有厚重历史感的现代题材,在剧种复兴的道路上对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激发和检阅。作品拥有宏大的叙事视野,展示了创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潘达于守护双鼎,不仅是在守护家族的财产和尊严,守护一份承诺,更是在守护道义,守护民族气节,守护中华文明。粉墙黛瓦、假山长廊、雕花门窗等苏州建筑元素的使用建构起宁静雅致、充满诗意的舞台氛围,随着强暴侵入,悲剧气氛逐渐加深,与苏州园林的诗意氛围形成巨大反差,带给观众极大的震撼。昆曲、苏剧表演艺术家王芳老师细腻传神的表演展示了潘达于护鼎历程中复杂的人生体验、丰富的心理活动、幽微的情感变化,为作品诗意风格、戏曲美感的呈现发挥了重要作用。潘达于艰难、长久、孤独、坚定的守护蕴含着深沉的个人牺牲精神和巨大的人文价值,她彷徨后的主动选择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刘 茜
刘茜(《中国文化报》主任编辑):我用一句话概括《国鼎魂》,就是“值得再看一遍”的好戏。有多少戏让人愿意反复看?值得再看就是成功的。先要说的是人物可爱可敬。潘达于是带有士大夫之风的奇女子,不同于普通妇女沉浸于小情小爱,她能正道直行,言必信,行必果,全心全意守护国宝。由于王芳老师高超的演绎,演唱声情并茂,台风大气沉稳,在现代戏画廊中增添了“这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再进一步思考,此戏为什么激励人心?因其取材巧妙,且蕴含深刻的寓意。“捐鼎”的内在寓意就是对于国家兴盛、文运昌盛的信心和乐观,这就达到了教育、激励人民的目的。总起来看,编、导、音、舞美的合力,成就了戏曲之美、苏剧之美,也让观众充分领略了潘达于的内心之美。
王 馗
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苏剧《国鼎魂》使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得以完美收官。苏剧与昆曲艺术渊源深厚,是中国戏曲版图中独特的一个剧种。新世纪以来苏剧在苏南锡剧的支撑下,以锡养苏,连续推出《柳如是》《满庭芳》等作品,让苏剧的传承发展成为苏州的重要文化课题。2016年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正式成立,《国鼎魂》正是建团首部大戏。苏剧的发展需要戏曲理论界长期关注,这种发展不仅仅来自于艺术家王芳女士为代表的苏剧传承人、徐春宏先生为代表的戏曲保驾护航人的共同推进,还来自于戏曲传承发展机制对苏剧现代发展路径的清晰规划,以及苏剧在传统遗存基础上进行的艺术本体创造。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戏曲人对于曾经护持过昆曲的苏剧有格外的一种情感,就是希望它能够在古典的经典艺术基础上,进入到现代审美层面。王芳老师为代表的苏剧人和苏州文化主管部门为苏剧的复苏与传承付出的巨大努力,不啻于潘达于对于国鼎的传续,这种坚守令人赞叹。《国鼎魂》一剧在创作中体现出的诗情画意和艺术创作者对于苏剧的责任与情怀,正是苏剧以更自信更成熟的艺术姿态从苏州走向中国戏曲舞台的具体显现。苏剧的所有传承者、保护者和关爱者,用这部让苏剧复苏的作品,将苏州的声音、苏州的形象以及苏剧人的情怀酣畅地挥洒出来。《国鼎魂》聚焦于一个柔弱女子潘达于在一生孤独的坚守中护持宝鼎的壮举,展现的是生命个体在家国流转中的信念情怀。由于面对的是三千年前的国之礼器,潘达于生存的生活环境又是诗礼名门,因此这一人物形象所包含的意蕴既不同于普通大众的世俗情感,也不同于高门贵胄的纲常伦理,而是体现着人物在小、大(即家之小与国之大、人之小与民之大、事之小与境之大)之间的辩证成长。剧作用潘达于与丁素珍两个人物意象推进现实发展与内心观照的相互彰显,让一个静守的漫长人生拓展成为彼我与此我交流对话的意象空间,这就较好地在现实题材中凸显了注重情感的张扬、注重心理的纠结、注重生命的流连,由此将小我与大我的变化提升在事件发展中一点点地呈现出来。剧中设定的军阀混战、日寇侵略、国共内战三个情节单元勾连起人物近半个世纪的人生变化,人物也从对国鼎的蒙昧无知发展到情感投注、信念厮守,逐渐地完成了一个普通士族女性个人英雄气质塑造成形的过程。
摄影:刘晓辉
编校:张静
排版:王志勇
审稿:郑雷、谢雍君
➠“中国目连戏展演”暨“中国目连戏的保护与传承”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革命文化题材如何成为艺术经典 ——上党梆子《太行娘亲》晋京演出学术研讨会纪要(上)
➠革命文化题材如何成为艺术经典——上党梆子《太行娘亲》晋京演出学术研讨会纪要(下)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xiquyanjiu@sina.com
戏曲研究丨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Research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