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专栏】 《资本论》出版150周年笔谈——《资本论》的生命之树长青

2017-04-12 刘凤义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刘凤义(1970-),男,河北围场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一部伟大的巨著

今年,《资本论》第一卷已经走过了150年的历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150年是短暂的,甚至是弹指一挥间;但在人类思想史的海洋里,150年可能会产生出影响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伟大思想。《资本论》无疑就是这样一部宏伟的巨著,它像人类思想史中的一盏明灯,指明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从此人类自身的解放运动无需在黑暗中摸索;它是经济学殿堂中的一颗明珠,为人类认识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150年的历程中,《资本论》经历了风风雨雨,也掀起过惊涛骇浪。《资本论》的诞生犹如正午的阳光,无情地穿透了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精心构筑的理论大厦,其中的虚伪、辩护都昭然天下。在《资本论》诞生之初,资产阶级代言人也曾试图用沉默将其伟大的思想扼杀在摇篮中,但结果他们却发现《资本论》的思想不仅没有被扼杀,反而更加熠熠生辉。于是资产阶级代言人又不得不使用批判、诋毁甚至是谩骂的方式,企图阻止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扩散。然而真理的利箭是挡不住的,它必然会穿透任何用保守铸造的盾牌。而真理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于是1871年发生了巴黎公社革命,1917年爆发了十月革命,1945年以后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迅速形成,《资本论》的思想成为燎原之势。从此社会主义不再是一种空想,也不再仅仅是一种实验,而是变成一种伟大的实践。《资本论》诞生以后,对发达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各种政策,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一方面抵制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制度,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渗透社会主义因素,因为这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任何政治家、理论家和保守阶级都无法阻挡。

二、《资本论》不会过时

有人说《资本论》老了、过时了。他们尤其喜欢用上个世纪晚期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事。苏东发生的悲剧,不是因为这些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恰恰相反是它们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酿下的苦果。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一度甚嚣尘上,邓小平同志曾高瞻远瞩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我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巨大成就,都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中国已经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正按照“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和“五位一体”整体布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进。何谈《资本论》过时了呢?

反观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自从2008年的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之后,迄今仍然增长乏力,政治、社会乱象丛生。一时间西方世界掀起了读《资本论》热潮,由此可见《资本论》可以受到功利者的冷遇,但它的思想活力从来没有干枯过。金融危机不仅让世界经济发生了地震,也令西方经济学恐慌,它们从来没感受过如此严重的理论危机。而恰逢此时,一部挑战西方经济学教条、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震动的著作,也希望带上《资本论》的桂冠,这就是《21世纪资本论》。虽然作者否认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论著对马克思《资本论》有关内容的认识也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作者要借《资本论》之名推销自己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习近平同志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看,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

轻言《资本论》过时者本身就是思想上的懒惰者,或者没有读过《资本论》,或者没有读懂《资本论》,或者试图在《资本论》中寻找现成答案而没有找到……

三、《资本论》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思想方法的基础

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今天,《资本论》的理论、方法依然是我们的思想宝库。有人说《资本论》是讲剥削的、讲革命的,怎么能用来指导我们的建设呢?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这里限于篇幅我仅谈以下两点体会。

首先,《资本论》是阶级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资本论》研究的主题是资本如何通过雇佣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如何通过流通实现剩余价值、如何通过资本之间的竞争分配剩余价值。表面上看,这一研究是以“资本”为核心展开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在这一社会生产关系居于主导地位,因此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必须从解剖资本入手。然而解剖资本的立场不同,形成理论体系也必然不同。显然马克思是站在“劳动”的立场上来研究资本的,所以他才会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形成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研究立场决定了这一理论本身具有革命性。今天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阶级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本质上就是以劳动者为中心,以此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我们要揭示的生产关系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因此具有强烈的革命性。

其次,《资本论》是批判性和建设性的统一。《资本论》是不是揭示资产阶级剥削的呢?当然是。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并不能简单用“揭示剥削”来概括,这是因为《资本论》是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统一。众所周知《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其实质就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研究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以往人们在分析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时,通常将二者分开对待,这很容易造成在理解上的片面性。事实上,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紧密结合的,在《资本论》中这种结合体现在:一方面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何利用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又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又是如何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最终被新的生产关系所替代的。如果我们这样认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就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是如何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动的。这样我们在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时,既要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资对立的一面,也要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一面。事实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同时,也会很客观地指出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比如《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非常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关系。再比如在《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揭示资本循环时,明确指出:“任何商品生产的经营都同时成为剥削劳动力的经营;但是,只有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才成为一个划时代的剥削方式,这种剥削方式在它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劳动过程的组织和技术的巨大成就,使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发生变革,并且不可比拟地超越了以前的一切时期。”(《资本论》第二卷第44页,人民出版社2004版)再比如《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分析利润率下降规律带来的矛盾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是无所顾忌地按照几何级数推动人类劳动的生产率的发展。如果它像这里所说的那样,阻碍生产率的发展,它就背叛了这个使命。”(《资本论》第三卷第292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只要我们仔细体会,马克思这样的分析很普遍。当然,马克思的结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无法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最终“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资本论》第一卷第874页,人民出版社2004版)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样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如何利用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问题,《资本论》的思想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然,关于《资本论》中具体原理和方法,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运用还可以列举出很多,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总之,我认为《资本论》作为人类思想划时代的巨著,蕴含着无穷的宝贵思想,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是我们要去读、去悟、去发掘、去拓展、去应用。《资本论》的生命之树长青。


推荐阅读

【纪念专栏】《资本论》出版150周年笔谈—— 王立胜:《资本论》的社会有机体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纪念专栏】《资本论》出版150周年笔谈—— 简新华:《通论》能取代《资本论》吗?

【纪念专栏】 套利定价理论创始人罗斯的学术贡献

【纪念专栏】 肯尼斯·阿罗——当代经济理论的开创者


  (编稿:林盼  董丽霞  审校:郭冠清)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 长按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感觉不错,请点赞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