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专栏】《资本论》出版150周年笔谈—— 王立胜:《资本论》的社会有机体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017-04-11 王立胜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主持人语  

一百五十年来的追问与回响


周绍东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出版,这是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150年来的历史发展已经证明:《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规律,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革命,业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席卷全球,不仅在多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也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瞬间将社会主义制度置于“历史的终结”,马克思主义也被视为“过时的学说”。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来看,正是通过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这一伟大实践在理论上的提炼与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构建,离不开以《资本论》为代表的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引领和指导。一方面,社会主义脱胎于资本主义制度,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形态中还存在有大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素,此外,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客观上使得剩余价值规律仍然在很多领域发挥着作用,因此,《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对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另一方面,《资本论》的叙述结构,展现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其逻辑起点、分析主线、研究方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大的方法论价值。

为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南京财经大学学报》组织了本次笔谈,我们邀请了五位政治经济学研究专家,就《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若干问题展开探讨。他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邱海平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周文教授,武汉大学简新华教授以及南开大学刘凤义教授。


作者简介

王立胜,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坛理事长、主席,兼任中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主要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疆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等领域的研究。出版《现代性与中国社会主义精神》《农村研究的中度视野》《中国农村现代化:思路与出路》《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等著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学动态》《科学社会主义》《现代哲学》等报刊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人民网、光明网等全文转载,获得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多次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多次做出重要论述,强调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开拓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指导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重要指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资本论》的研究和应用,特别是多次强调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没有过时。《资本论》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深刻的运用,特别是当中蕴涵的社会有机体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并以此统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

一、《资本论》中的社会有机体思想

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态,马克思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提出了三个概念: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有机体。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前提就是厘清这三者之间区别和联系。

1.社会形态。马克思最先提出的概念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形态”。他强调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时,突出的是以所有制关系,即以“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和“现代私有制”来划分社会形态。

2.经济的社会形态。在之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又制定了“经济的社会形态”这一概念,并以此为标准划分不同时代。马克思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1]。他认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因而,经济的社会形态是作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是社会形态中生产方式的具体体现。

3.社会有机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重新进行了探索。他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1]。“有机体”一词本是生物学术语,马克思借此指出:社会是由人和全部社会生活条件要素构成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发展着的有机整体,这个社会有机体具有整体性、开放性、自组织性和再生性的特点。

二、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理论价值

《资本论》中的社会有机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结构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有机体”这一范畴的深刻内涵和方法论价值。

社会有机体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渗透到现实社会中的中介和桥梁角色。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伟大创造之一,揭示了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规律。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只是对宏观规律的把握,具体到微观的现实领域,这些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还有待于深入认识和理解。而在“社会有机体”这一概念的统摄下,抽象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譬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等,就获得一个从原理到现实的理论中介[2]。这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方法在宏观和微观上的统一,是一个基于“实践”的有机唯物主义。因此,“社会有机体”蕴涵了以往一切研究成果,充分展现这些成果的总体性,是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性、系统性、辩证性的思想基石。

三、以“社会有机体”为统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创新和发展政治经济学,应当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不是单一的学科体系,而是适应当代学科精细化要求的“中心基础理论+应用分支学科”多学科体系。因而,以“社会有机体”为统摄,可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要义,将中华传统文化、西方社会科学的科学成分整合到政治经济学框架中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和考察范围。

一方面,应当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社会有机体”理论并不是经典作家的独创,而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是对西方社会思想中的科学成分进一步探索得到的。以“社会有机体”作为理论硬核,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应当有更广阔的视野,最大限度地充实文献资源。至少包括这样五个方面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3]。还应当将经济史、经济伦理和经济哲学的研究文献纳入考察范围,全面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过程中的视野。

另一方面,应当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框架。以“社会有机体”为统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叙述起点和分析主线,勾勒出这个体系的大体轮廓,拓展其学科框架。可以从科技研发、管理应用及人类行为决策的相关学科中探寻生产力发展与人类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的理论视角审视学科框架。探索体系构建的哲学、历史、文明和实践基础,细化体系构建需要克服的方法论难题,为后续的具体问题研究探明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陈志良,杨耕.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J].哲学研究,1990(1):35-43.

[3]王立胜,郭冠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来源[J].经济学动态,2016(5):21-30.


推荐阅读

【理论探索】 李伯重:经济学与经济史——当代中国经济学的困境、挑战与机遇

【理论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低估了李斯特吗?

【理论探索】闫坤:迈向制造强国,财税政策如何发力

【理论探索】 王立胜: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逻辑

【理论探索】 周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理论探索】 高尚全: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编稿:林盼  董丽霞  审校:郭冠清)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 长按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感觉不错,请点赞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