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和发展理念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推进建立在“干中学”、资本驱动和人口红利基础之上,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具有强烈的外生性、外向性和负外部性特征。随着基本物质品大众消费的普遍满足以及环境约束的增强,规模和数量型增长路径将会遭遇不可持续的困难。近年来,中国经济出现的持续减速是对经济发展内外部条件变化,尤其是国内经济结构和经济系统发生变化的反应,以结构性减速为主要标志的新常态的出现,是中国致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探索的根本动因。
根据权威人士的判断和论述,现阶段“四降一升”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而中长期经济问题的解决,属于增长方式的重大调整和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适应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型的客观规律和要求,通过投融资方式、激励方式、保障方式和协调方式的改革,把过去偏重于物质生产的增长模式,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增长模式上来。
2.迈向中高端的三原则和制度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通过经济制度的改革和经济组织弹性的塑造,增强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型时期的经济活力,培育未来增长潜力,推动经济迈向中高端。即,保持劳动生产率的稳步提高,保持全要素生产率的稳步提高,最终达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路径。
国际经验的比较表明,新兴工业化国家步入城市化阶段后,大多数国家之所以中断了迈向中高端的发展步伐,并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面受挫,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及时调整僵化的增长模式和经济制度。尤其是在涉及长期效率改进的收入分配、消费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本积累方面调整滞后,致使经济增长后劲缺乏。经济结构服务化的特殊性在于,服务业发展必须从更加全局的角度进行定位。就是说,服务业的发展要以自身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效率补偿,否则经济就会丧失比较优势。鉴于服务业中普遍存在的垄断性特征,进行制度、组织变革以激发经济活力,在城市化阶段尤其显得重要。
3.研究设计。我们的研究是基于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型和产业雁阵演替的三个重要命题顺次展开的,这些命题是我们业已系统探索的,或正在着力探索的。
第一,结构性减速命题,立足于国际增长经验的历史和传统增长逻辑分析。我们对发展中国家长期增长过程的经济减速,归结为生产要素结构变化的三重结构性冲击。(1)资本积累过程及其变化。为了实现贫困陷阱的突破,快速的资本积累成为共识。这种观念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工业规模化特征的认识。在低成本和产品市场得到有效保证的条件下,资本形成与工业化形成正反馈,并导致大规模工业化过程的结构性加速。但是,随着工业化推进而发生的城市化和经济结构服务化,将导致资本积累减速,此时物质品的大规模扩张基础消失,让位于城市化阶段生活标准提高和增长质量提高的趋势和要求。(2)储蓄发生过程及其变化。作为资本积累的主要源泉和一个重要侧面,剩余劳动力向储蓄转化,也会发生加速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人口红利窗口开启和关闭的期间有很大重叠。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经验看,大规模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对应着年轻化的人口结构,并成为国内储蓄和投资的来源。而结构性减速往往伴随着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显著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3)技术路径及其变化。创新机制的缺失,使得发展中国家一开始就存在技术的外部依赖,干中学成为普遍的技术进步机制。大规模工业化同时提供了快速增长的干中学效应,并成为结构性加速的基础。但是,随着大规模工业化过程结束,绝大部分经济追赶国家面临了干中学效应衰竭和创新动力缺失的矛盾,并导致城市化阶段效率改进的不可持续。上述结构性变化的冲击,可以在标准增长核算框架下给出增长路径模拟,把结构问题引入传统增长分析,比较适合于发展状态及其转型的分析。
第二,门槛效应和增长路径分化命题。这个命题提出的依据是: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阶段,很少达成类似于发达国家“高资本深化能力、高消费能力和高劳动生产率”的稳定效率三角。也就是说,经济追赶国家大多数没有跨过城市化时期效率持续改进这道门槛,经济增长从而由工业化时期的规模效率模式,退化为城市化时期的租金抽取模式,并迫使经济陷入长期调整和震荡。
理论方面强调的是:(1)门槛效应的存在,是因为发展状态转换过程中及其进入城市化阶段后,经济缺乏效率的可持续改进能力——即促进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提高的能力。这一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长期结构调整和短期宏观稳定的连接点。达到发达阶段或高收入水平这个论题的核心在于是否存在可持续的高生活标准的内生支持机制。(2)大规模工业化之后的城市化发展,问题不在于是否需要资本深化,关键在于——新阶段的经济,是否给进一步的资本深化准备了有效机制。这些机制包括人力资本积累、企业家精神的鼓励、竞争作用的有效发挥等。(3)正如拉美国家广泛存在的那样,由于国内利益集团的干预和效率促进机制的缺失,城市化过程逐渐被租金抽取机制锁定,产生对理想追赶路径和跨越模式的偏离。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具有理论分析价值。
第三,效率补偿命题。为了把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进行整合,我们发展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增长框架——产业雁阵理论的拓展。这个框架的核心是分析经济结构服务化阶段,消费结构升级对整体经济的效率补偿和促进效应。立足于这个框架,我们对更加现实的一些问题进行鉴照和分析:(1)以发达国家发展表现及其最新的理论认识,作为产业演进的另一个高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替代,应该是在更高效率和持续性保证上进行的。否则,就没有这种演替的经济意义了。(2)以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的效率持续改进,与“筱原基准”——即高收入和生产率变化率基准分别对应着,它是作为连接生产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反馈的关键机制发挥着作用,关于这一点我们已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作为门槛跨越的重要环节,消费结构中广义人力资本比重的提升,又直接与服务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的效率补偿密切联系。(3)至此,我们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套逻辑建立起来。也正是基于这个框架,更加现实的理论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得到进一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