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大】我们为什么写作
第146期
作者简介:白大伟,于1981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86年毕业获系统科学学士学位;199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运筹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纽约,伦敦和香港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工作。2005年左右开始写作散文、杂文,至今不倦。文章多收录在个人公众号“思想的远行”。
对一些人来说,写作只是为了糊口。或者,对于很多作家来说,写作确实是糊口的一个工具。
不过总的来说,写作是欲望驱使,和呼吸,吃喝拉撒睡一样,是不可不做的。人们写作的动机,很多人谈过,我觉得最有归纳性的是乔治·奥威尔的文章《我为什么写作》。他说写作首先是“sheer egotism”, 我夸张地翻译成是赤裸裸的自我表现欲。第二是对美的赏识,既是对外部世界美的赏识也是对自己文字美的赏识。第三是“historical impulse”, 我翻译成“历史冲动”,意思是希望纪录下生活的瞬间,及那瞬间显露出来的事物的真相,从而可以让自己,他人或者后人享用,回味或引以为戒。第四是要达到一种政治目的,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
其实,后三条动机都是第一条的推论。没有赤裸裸的自我,谁去对自己的文字沾沾自喜,谁在意他人和子孙万代的意见,谁要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所以说所有的写作人,都有些自恋或自负。然而,自我自恋自负与责任感使命感又怎么能分清呢?而且,正如在经济领域里亚当·斯密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私自利,推动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从而让大家都受惠于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作家们的自我自恋自负以及责任感使命感推动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再来看一下他说的后三条动机。它们的顺序很难决定,因人而异。我觉得对大部分人来说,写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也就是奥威尔文章的第四点,包括我现在所写的这篇文章。然而就我的经验来说,这世界能够以对错分清的观点实在不多。美国总统大选,两党候选人观点迥异,双方都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的。到底谁对谁错,怎么辨别?从逻辑上讲,经过上亿人的样本调查,还是基本上一半对一半,本身就说明答案的不确定性。也许双方都有些道理。有些文章,起到的不过就是恐吓欺骗的作用。好的文章,能让人们看到事情真相的复杂性。
关于他说的第二个写作动机,即对美的赏识,我是同意的。不论是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还是对自己文字的满足感,每个人多少都认同一些。美丽壮观细腻的大自然,永远会给作家灵感来感叹,唤起读者的共鸣。而文字的美,风格的不同,对读者来说如同飨宴,对作者来说如同厨艺,自己那一行行的文字看起来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想起来趣味无穷,满足感就更为强烈。
我的写作动机,基本符合他的第三点,即纪录生命的瞬间,探究事情的真相,及写下自己当下的感情。想到什么,就想把它记下来,否则会忘掉。而记录的目的,大概是生存力使然。不记录,感觉生命就流逝了,好像不存在似的。从前写过的文章,和照片一样,让我想起自己在某时某地的存在,从而肯定了自己的存在。
除了乔治·奥威尔说的这些,还有其它一些写作的动机。
比如写作是创造生活。以前读村上春树的《1Q84》,其中有段话,说的就是这种感觉。在那本小说中,男主人公被问到:为什么你喜欢数学?他说:数学虽然有很多复杂的理论,但基本逻辑是简单的。它如流水,不论道路多崎岖,基本逻辑就是往低处流,寻找可能的最短路径,没别的东西。你只要把眼睛睁大了,心智打开了,那条路径就会自动出现。整个世界,没什么比数学待我更好的了。
那么,为什么你要写作呢? 为什么不只做数学呢?别人继续问。
男主人公说,生活和数学不同。数学是简单美丽的风景。只做数学,人会变的太简单,太透明。(这样说数学家不必生气,因为他们很万幸能有个简单美丽的风景来面对,大多数人面对的是复杂的生活。)生活如此复杂,当然也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使得写作成为可能,就是让我把生活在笔下重组。有种"造物主"的感觉,看到自己写出的东西,看到一个创造出来的生活。
最近,我读一篇文章,知道写作还有另一个动机,是学习。这篇文章是“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经典文章《管理自己》。文章说每个人都应当知道自己的做事方式,尤其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比如美国总统罗斯福和杜鲁门是倾听型,艾森豪威尔却是阅读型。但是更为有意思的是:
有的人,如丘吉尔,通过写作来学习。有些人则通过做大量的笔记来学习,比如贝多芬。他留下了大量手稿,但他说自己作曲时其实从不翻看那些手稿记录。有人问他为何要保留手稿,据说他的回答是:“如果我不马上把灵感记下来,我很快就会忘掉。一旦我把灵感记下来了,我就永远不会忘记,但也永远不需要再翻看那些记录。”
可以说,这与我上面讲的:“不记录,感觉生命就流逝了,好像不存在似的。”是异曲同工!
最后再谈谈写作的群体作用。我觉得作家其实是社会的胃。每个人如同胃的一部分,或者细胞,不自觉的互相协助完成社会对思想的消化的功能。从前写作发表文章的渠道很少,现在博客和微博如此方便,社会的胃变大更有效了,于是社会消化新思想的速度加快,世界动作的频率加快。全球化一般指的是物资的生产和流动,其实说思想的产生和流动更合适。
参考资料:
乔治·奥威尔《我为什么写作》
Peter Ferdinand Drucker: “Managing Onself”
村上春树:《1Q84》
编辑:张红818 杨润东MBA1310
【人文科大】逆向设计你的生活 Living a Life of Backward Design
欢迎点赞、留言、打赏、投稿、和分享转发!如需转载请留言。投稿请电邮 hzhang9@at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