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大家分析的文献仍然是与孤儿院孩子有关。我们都知道在孤儿院成长的孩子没有一个稳定的照料者,并且他们与照料者的互动也非常少,导致他们接受到的社会、认知刺激也很少。那么如果对这些孩子进行干预,将他们随机分配到正常家庭中成长,他们的认知等能力会改善吗?这种干预是有效的吗?首先这里要介绍一个著名的干预计划——布加勒斯早期干预计划(Bucharest Early Intervention Project, BEIP)。这个计划主要是从当地几所孤儿院中抽取一部分儿童,将他们放入一些收养家庭中由新父母抚养,在这期间社会工作者会介入其中为这些“新父母”和“新儿童”提供帮助,使他们更好地融入这个家庭。这种干预方式一定程度上为儿童提供了稳定的照料者,儿童接受到的刺激也会增加。作者为了了解这个问题,对这些干预计划中的儿童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追踪研究,并将最后的对比结果2019年发表在《PNAS》上,该文也为后续的一些干预策略提供启示。
布加勒斯干预计划官网
本文中作者探讨的认知方面为执行功能与记忆。执行功能是个体有意识地控制思想、情感和行为,它包括工作记忆、认知抑制、认知灵活性、注意控制等,它与个体的学业成就、身心健康都有紧密联系。以往的研究发现早期被忽视会损害儿童的执行功能,但很少有研究关注早期忽视对青少年执行功能的影响,因此作者开展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探讨早期忽视对青少年执行功能的影响,并且关注这种影响的发展轨迹。其次,由于以往有研究发现早期被忽视的个体在静息状态下α波活跃度更低。α波是一种较高频率的脑电波,在个体放松、闭眼时更活跃,而在个体完成认知任务时其活跃度会下降。研究者认为,在静息状态下α波的活跃度降低与多动症、学习障碍相关。并且α波的活动反映的是个体的皮质成熟情况,皮质成熟与个体的认知控制息息相关,因此作者猜测α波的活动与个体的执行功能相关,并且α波可能是早期忽视对个体执行功能影响的机制。从当地的孤儿院中随机选取187名6-31个月的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参与实验的儿童为136名。将其中一半的儿童随机分配到正常家庭中抚养,即干预组(Foster Care Group, FCG);另一半依旧放置在孤儿院中抚养,即孤儿院组(Care As Usual Group, CAUG)。并且作者从当地选取了72名在原生家庭中成长的儿童与之对比,即正常组(Never Institutionalized Group, NIG)。在进行干预后,该计划会对其养育情况进行三次来访,确保儿童得到较高质量的养育。三次来访结束后该计划将不再对这些儿童的去向进行干预,即这些儿童之后可能继续在该家庭中成长,也有可能被该家庭转交给另一个家庭。随后在8岁时,研究者会对这批儿童进行脑电记录,儿童只需静坐在椅子上佩戴脑电帽扫描,每次持续一分钟,一共记录6次,即共记录六分钟。然后在8,12,16岁时,研究者会要求儿童完成一同测试——剑桥自动化成套神经心理测试(Cambridge Neuropsychological Test Automated Battery, CANTAB)。研究者从中选取了四个与执行功能和记忆相关的任务,分别是剑桥袜任务、延迟匹配任务、空间工作记忆任务和配对学习任务:
实验结果:
★剑桥袜任务:
1、移动步数:
8岁、梯度变化:组间无显著差异;
16岁: 正常组解决的问题比孤儿院组更多;
2、任务与α波的关系:
移动步数在8、12、16岁及梯度变化与α波无显著相关;
3、说明问题:正常组在16岁比孤儿院组、干预组任务表现更好,说明早期孤儿院成长经历的影响可持续至青少年,并且该计划的干预效果并无体现(干预组表现差于正常组)。
★延迟匹配任务:
1、正确率、错误率、反应时:
8岁: 正常组的正确率比孤儿院组和干预组高,错误率比孤儿院组和干预组低;
梯度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所有组的能力都提高,组间差异较小;
16岁: 正常组的正确率比孤儿院组和干预组高,反应时比孤儿院组和干预组短;
2、任务与α波的关系:
α波活跃度越高,8,12,16岁的任务正确率越高,8-16岁的增长越大;
α波活跃度越高,8,12岁的任务错误率越低(12岁边缘显著);
3、说明问题:早期孤儿院成长经历的影响可持续至儿童中期甚至青少年,并且该计划的干预效果也不明显。
8岁: 正常组的错误率、策略分比孤儿院组和干预组低;
梯度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错误率、策略分更低,且正常组的变化幅度更大;
16岁: 正常组的错误率、策略分比孤儿院组和干预组低;正常组和孤儿院组、干预组的差异比8岁更大;
2、任务与α波的关系:
α波活跃度越高,8,12,16岁的错误率、策略分越低;
3、说明问题:同样说明早期孤儿院成长经历会阻碍个体的认知发展,并且该计划的干预效果也不明显。
★配对学习任务:
1、错误次数、成功所需次数
8岁: 干预组比正常组犯更多错误,达到成功需要次数更多,与孤儿院组无显著差异;
梯度变化:随着年龄增长犯错误次数和达到成功所需次数更少;并且干预组变化幅度比正常组和孤儿院组更大;
16岁: 各组无显著差异
2、任务与α波的关系:
α波活跃度越高,8,12,16岁时任务成功所需试次更少,8-16岁的增长越大;
3、说明问题:虽然干预组在开始时(8岁)表现较差,但随着年龄增长其表现增长越快,最后与正常组无差异,有“追赶效应”存在,干预效果明显。
总结:
早期在孤儿院中成长会损害个体的执行功能和记忆,这种不良影响可持续至成年中期甚至青少年,即使进行干预也无效果。唯一有效果的配对学习能力说明在干预的情况下个体会产生“追赶效应”。
同时,由于α波与执行功能与记忆都有关系,因此作者推测早期分离对个体执行功能和记忆的影响的机制可能是α波。
未来需要关注干预对何种认知能力会有效应,以达到更好的干预效果。
后台回复关键词“孤儿院”,即可获得相关文献的英文原文和中文解读哟~
Wade, M., Fox, N. A., Zeanah, C. H., & Nelson, C. A. (2019). Long-term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rearing, foster care, and brain activity on memory and executive function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5), 1808-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