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改观察|中国医改的深圳样本

2017-08-31 宋炳军 广东卫生在线

2016年5月19日,时任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前排左二),时任深圳市市长许勤(前排左一)调研罗湖医改。后排右二为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


1979年的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30多年后,深圳早已从小渔村一跃成长为全国一线中心城市。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医疗卫生事业却成为鹏城腾飞的一大牵绊——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群众医疗健康需求不匹配。


然而,新一轮医改以来,仅仅8年时间,深圳将深化医改与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等方面取得扎实的成效。今年6月,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35项深化医改重大典型经验,深圳独占4项。


原本的“医疗洼地”是如何实现逆袭的?让“广卫君”去深圳一探究竟。



走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浮躁的心和病魔似乎都安静下来。


8月底的深圳,台风刚刚过境,空气中弥漫着夏季暌违已久的清凉,猛吸一口气,你能闻到大海的味道。透过站在朝向东南的病房窗户,不远处就是平静的红树林和深圳湾,楼层高一些,不需极目远眺,你就能看到香港。


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都是深圳人羡慕的医疗高地。许多年前,香港就建立了一个高效高质的医疗系统,在促进市民健康方面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果。尽管繁荣程度已经齐头赶上,但深圳的医疗水平却远远落后。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医疗资源基础比较薄弱,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十分突出。”深圳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罗乐宣说,“不过,这种情况正在加速发生变化。现在,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慢慢向深圳集聚,市民不出深圳一样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关键词: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面旗帜


 

84岁的抗美援朝老兵顾伯就亲身体验到了这种改变。


去年8月,顾伯因为上腹疼痛难忍入住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被诊断为胆囊结石,在手术和随后的住院期间得到医护人员的细心照顾。他说:“在炮火连天的抗美援朝战场,我没有哭过,但面对港大深圳医院的医护人员,我多次流下激动的老泪。”


和顾伯一样,一位来自常州杨姓患者的家属也写来了感谢信。不过他把信寄给了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打印出来的文字中,可以很轻松地看出家属的感激之情。


“几位专家、教授及医护人员从早上8点多钟一直工作到下午4点钟,连续8小时没有吃饭,没有休息。手术的结果让患者本人和我们家属都非常满意。”感谢信里说,港大深圳医院医生的医德医风堪称医疗界楷模,“医护人员不但认真负责,且都拒收红包,连几只水果,医生都不肯接受,实在令人感动!”


从香港薄扶林到深圳湾红树林,车程只有一个小时左右,但是两地的医疗体制有很大的差异。深圳市入选国家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时,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与港大合作,在办医、管医、行医、就医方面进行全新的探索。


2017年6月30日,港大深圳医院开业5周年,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右四)、深圳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罗乐宣(右三)、香港大学校长马斐森(左五)和港大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左四)等参加植树活动。


港大深圳医院采用了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吴以环出任董事长,深圳市卫生计生、财政、发改、人力资源保障和机构编制等部门领导出任董事会成员。


不久后,还发生了另一件医改的标志性事件——深圳市成立公立医院管理中心,代表深圳市政府统一履行公立医院的管理职责,监管公立医院人、财、物的运营,探索管办分开、政事分开的模式,以解决传统体制下政府和公立医院权责不清的问题。与此同时,深圳市卫生行政部门从“办”公立医院的角色中脱离出来,专注于在规划、准入和标准制定等方面对医院进行全行业管理。


在接下来的5年里,港大深圳医院不负众望,取消编制后全员聘用并以岗定薪,推出全部预约挂号制,门诊取消打点滴、实行“先全科后专科”秩序等新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无不强烈冲击了深圳乃至全国的传统医疗服务体系。


医院推出打包收费服务,在港大医院看门诊只需要缴付200元,就可以享受挂号、诊金、常规检验和检查项目、7天内基本药物、非严重伤口的清理与包扎等;住院180元每天每人次,可以享受常规诊疗、护理等服务;同时还试点“甲状腺全切术”等10种手术病例住院打包收费。


3月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二排右八)一行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视察,并与医务人员合影。广东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段宇飞(二排左七)、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二排左八)、深圳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罗乐宣(二排右四)等领导陪同调研。二排右五为王绿化院长。


医院还为医生和患者定规则,2015年先后制定《港大深圳医院十大家规》和《病人约章》,让医生的医疗和服务、患者的就诊秩序都有章可循。


深圳人也已习惯身边有一家拥有香港血缘的医院。最初,许多深圳人挑剔该院的服务比如预约模式,“你不给我现场挂号看病我就走”,而如今几年,深圳卫生计生委开展的市民满意度调查中,港大医院总是高居市属综合性公立医院第一。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树立了深圳公立医院改革的样本。”吴以环说。尽管一路上有掌声也伴随着质疑,但港大深圳医院已初步建立起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体系。


2015年6月,《深圳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将港大深圳医院先行先试的很多做法纳入其中。随后陆续开业的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等都实行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去行政化、编制总量管理、全员聘用制等改革。

  


关键词:三名工程

不出深圳就能看名医



2015年12月28日,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投入运营。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左五)、时任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骆文智(右六)、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徐庆锋(右四)、深圳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罗乐宣(右三)等领导为医院开业揭幕。


冯阿姨是肺癌患者,两年前曾做过手术。去年她的骨盆右侧和右腿疼痛,怀疑肿瘤转移,去了几家医院都找不到原因。按深圳不少肿瘤患者的就医习惯,她需要再跑一趟北上广。而就在动身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团队专家燕太强到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坐诊,他是“三名工程”引进的名医。确定了专家出诊时间,冯阿姨带着20多张CT等影像片赶到了医院,找燕太强做了详细的诊断。不用出深圳也能看名医,冯阿姨可以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奔波。


半年后,深圳肿瘤医院开业。该院由深圳市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合作共建,目前已引进赫捷院士、孙燕院士等“三名工程”团队,以及20多名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医院还将建立肿瘤质子治疗中心。按照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深圳肿瘤医院将在10年内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化肿瘤专科医院和肿瘤防治基地。


除了同是深圳公立医院改革的践行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以及委托中山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名院名校运营管理的医院,都属于深圳市“三名工程”引进的名院项目。


从2014年9月启动的深圳医疗卫生“三名工程”计划用1000亿元从全球引进一批名医(名科)、名院和名诊所,以提高深圳的医疗水平。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累计引进173个“三名工程”团队,其中A类团队52个,B类团队117个,C类4个;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建立了7家名(中)医诊疗中心。


 “三名工程”对深圳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立竿见影,但这只是开始。“人才培养是深圳的短板,下一步‘三名工程‘的重点是放在人才培养上。”罗乐宣说,引进“三名工程”尤其是名医团队目的不仅是请专家来看病,而是通过学科共建模式,培养本土化的优秀医疗团队,为提高深圳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造血。


2017年6月2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司司长秦耕(左三)在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黄飞(右三)的陪同下到深圳工调研妇幼健康服务工作。左二为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姚吉龙。



关键词:基层医疗集团

做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一个多月前,在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家住罗湖区东门街道的陈伯回家了。


82岁的陈伯身患高血压、糖尿病、脑梗、主动脉夹层等多种基础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只能卧床休息,大小便也在床上解决。家里请了护工照顾老人,子女有空也会帮忙,但常常为更换导尿管等事情为难。家人想到了家庭医生的宣传,于是去东门社康中心询问。


社康中心干净整洁的大厅内,蓝绿色的大字“家庭医生是居民健康守门人”格外显眼。全科医生张潇潇正在坐诊,已有多年社康工作经验的她耐心问清楚情况,当即和陈老伯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每周,她都会安排两次上门服务,老人出现状况只要拨打一个电话,她也会在20分钟内赶到。


“作为一个有改革基因和有担当的城市,深圳应该打造中国最健康的城市,而不仅是具有高端医疗水平的城市。”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说,群众的健康不只靠医院、医疗,更多要靠保健,目前这项工作主要由社康中心和家庭医生承担。


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后排右一)、区长聂新平经常到罗湖医院集团及社康中心调研指导,对医院有求必应,无求也应,让他们找不到改革不成功的理由。


在罗湖区,你只要拿着身份证与社保卡到最近的社康中心,就可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享受第一站医疗保健、协助预约和转诊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罗湖医院集团提供的13项个性化服务。“为防止老人跌倒骨折,医院甚至主动帮助我们在家里安装防跌倒扶手。”在东门社康看病的陈女士竖起了大拇指。


现在,和陈伯一样,接受张潇潇家庭医生服务的已经有近2000人,而罗湖区享受家庭医生服务的居民更是高达58万人。


港大深圳医院全科医生蔡飞跃这样定义家庭医生:2016年4月,魏则西事件爆发,他写了一篇文章《生病了别百度,去找自己的家庭医生》,表示“合格的家庭医生、全科医生就像是一个健康经纪人”。


为了满足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2015年底罗湖医院集团在全国遍撒英雄帖,以30万元的年薪公开招聘全科医生,也因此吸引了尹朝霞等一批全国有名的全科医生,甚至是国外一些先进发达国家的全科医生。


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构成了罗湖区分级诊疗的基础。或许并不明白什么是分级诊疗制度,但深圳市居民正在养成新的就医习惯:“小病在社区首诊、大病进医院治疗、康复回社区解决”——这是当前最为合理的就医模式,其诞生源自罗湖区曾经的“落后”。


“罗湖是老城区,五家区属医院同质化现象严重,整体实力薄弱。”深圳市罗湖区区长聂新平回忆说,罗湖医改是被逼出来的。在重重压力之下,罗湖创造性地把区属5家公立医院和23家社康中心整合成唯一法人的罗湖医院集团,建立了紧密型医联体,通过做强社康中心,实现有限医疗资源效用最大化。


“罗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路子是对的,以罗湖试点为基础的深圳公立医院改革,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深圳医改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另一方面搭建了医联体,理念上从保治疗转向保健康,患者、医生、医院、医保都从中受益。”


去年11月14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座谈会上,时任北京医院院长、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的曾益新院士向李克强总理介绍罗湖医改,“打破分层管理,办出‘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总理对此高度评价:“大家现在越来越关心生活水平,其中更关心健康水平,你们提出的医联体建议很有价值。”


2017年2月23日下午,国家卫生计生委王国强副主任(左三)在广东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段宇飞(左二)的陪同下,调研罗湖医改。左四为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刘佳晨,左一为罗湖区区长聂新平。


今年1月中旬,广东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在全省城市主要推广以罗湖医院集团为代表的紧密型医联体。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已经由深圳市委书记升任广东省省长的马兴瑞到省卫生计生委拜年时特别指出:“推动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三医联动是医改的发展方向,罗湖的模式完全可以推广。”


在担任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卫生强省)领导小组组长之前,马兴瑞在医改中的角色是深圳市医改领导小组组长,他对深圳医改有充分的了解和信任。


与此同时,深圳也在紧锣密鼓地继续推进罗湖模式。全市已组建11家基层医疗集团,基本实现行政区(功能区)的全覆盖。截至目前,深圳已有588家社康中心、2651名家庭医生为近300万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而根据医改时间表,2018年全市70%以上的普通门诊将在基层解决。

  


关键词:医保支付

越缺钱的地方越该学习深圳经验



截至2017年5月18日,深圳已有588家社康中心、2651名家庭医生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图为罗湖区东门社康中心全科医生张潇潇在接诊患者。


采访中了解到,深圳正在构建完善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两级架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区域医疗中心发展的方向是医疗、教学和科研,专注疑难重症;而在基层,区级医院和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整合成为一个整体,为老百姓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等“保基本”的任务。


“建立财政、医保、价格等正向激励引导机制是基层医疗集团‘强基层、促健康’的关键,其中医保基金管理方式是‘动力引擎’。”罗乐宣揭开了罗湖医改模式的核心。


这也是所有参与或深度调研过深圳医改模式者的共识。广东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段宇飞说:“医改的瓶颈就是医保、医疗、医药三者之间联而不动或动而不联。罗湖医改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聚焦三医联动,探索出了一条解决医改核心问题的路子。”


这条医保基金管理方式改革名称是“总额管理、结余留用”。


其具体表现为:以辖区内的签约居民为对象,深圳市人社局将上一年度基本医保大病统筹基金和地方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总额,加上本年度全市医保支出平均增长比率值,打包支付给罗湖医院集团,年终一起清算,到时若有结余,就全部奖励给医院。简单来说,比如罗湖医院集团今年的签约对象已经达到58万人,如果他们去年的医保支付总额是1亿元,而今年只支出了9000万元,那么多出来的1000万元将奖励给罗湖医院集团。


医保基金管理方式的改革直接实现了办医导向的突破性转变。对于医院来说,只有主动将医疗卫生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以前,医院希望病人越多越好,因为这意味着医院的收入会增多。实行“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后,医院就得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最终实现医院和居民的目标和利益趋同。


这种医保基金管理方式改革也有利于分级诊疗的进一步推进。


据深圳市人社局医保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市已经实现全民医保,并且根据特殊的人口结构设置了三档,对不同的参保人实行医保差别支付制度,“二、三档医保参保人必须到社康中心首诊并按规定转诊;一档参保人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取药的,医保报销30%,如果直接到大医院就诊,则全部从个人账户支付。通过这些措施,鼓励老百姓优先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家庭医生签约对象也是获益者,以前文提到的陈老伯为例,每次家庭医生到他的家中出诊,陈老伯要支付上门诊费77元,但是新的制度规定社保报销90%,也就是说老人只需要自付7.7元——这甚至比不上他去医院检查的路费。


对分级诊疗的激励措施,不仅仅是在医保的层面。深圳市还通过顶层设计,打破了以往以编定补的方式,按照“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的原则,建立了以服务绩效为导向的补偿机制。深圳市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从2009年的17.2%已经提高到目前的30%。同时,财政对社康中心基本医疗服务的补助标准要比对三级医院的补助标准高,社康中心收费标准在三级医院的基础上下调20%,引导向基层分流门诊服务。


“有钱很重要,但医改绝不只是钱的问题。”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黄飞说,有人曾以财政投入大质疑深圳医改,这是一种片面观点。深圳市的财政投入并不是撒胡椒面,而是有目的的投入,引导资源下沉到基层;更重要的是深圳建立了一系列科学补偿机制,通过医保、财政投入来撬动其他资源,进而推动深圳医改的全面实施,


“越是缺钱的地方,更应该学习深圳经验。”黄飞强调。

  


关键词:GPO

药品采购总费用下降30%



    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是医改的另一重头戏。


2016年7月以来,深圳启动药品集团采购改革试点,即委托第三方机构(GPO)为25家试点医院的临床常用药品提供团购服务。根据当初遴选GPO的条件,采取“政府定规则、医院提需求、专家评质量、谈判降价格”的模式,入选GPO要承诺药品总费用比2015年在广东省平台上采购同等数量品规的药品总费用下降30%以上。


2017年3月30日,深圳市举办2017年全市医改政策培训班。


“竞争性品种降幅达47.45%,抗感染类降幅达36.4%,在采和用相结合的情况下,基本可以实现预期设定的30%降幅的目标。”深圳市全药网负责人介绍。


药价降低为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腾出了空间。据统计,某抗感染药工艺创新品种是常规品种价格的30倍,药价虚高,通过“集团采购”仅该品种的药就有希望为深圳节省2832万元的支出。据了解,目前,深圳市药品集团采购改革试点工作已基本完成了1046种药品的谈判议价工作,并开始陆续供应。初步测算,药品综合降幅超过22.57%,可降低药品采购费用15.37亿元。这些降低的药品采购费用,主要为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腾出空间,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随着改革推进,越来越多的深圳公立医院加入试点行列,已从最初的25家增加至近50家。采购量的增加,也将会进一步压缩药品的价格空间,让药价回归合理水平。


深圳GPO“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实验得到了一致的认可。3月,《广东省深化医改“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市开展以市为单位的集团化采购或跨区域联合采购;4月,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宣布,允许广州市建立GPO平台,成为第三个入局者。


除了降低药品采购费用,集团化采购也保障了价格低、临床短缺药品的供应。


今年4月份,深圳南山医院收治了几名误服农药中毒的患者,抢救急需硫酸阿托品(5mg)。作为一个现代化都市,深圳已多年闻不到农药的味道,各大医院均没有相应的解药。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同样没有库存——公示文件显示,根据医疗机构的投诉,广东1004个品规的药品不供货或者供货不及时,其中就包括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无奈之下,南山医院通过深圳GPO集团采购平台获悉,硫酸阿托品有储备,这几名患者得救了。


保障市场短缺药品的供应,也是深圳GPO的遴选条件之一。比如鱼精蛋白注射液等全国普遍缺货的药品,全药网根据深圳月均使用量,用预付款或现款的方式提前从厂家备货,有的甚至是储备了半年以上的量,以保障充分供应。

 


关键词:综合监管

为国家研究执法标准



   深圳改革之所以能取得阶段性的成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顺应了国家的政策发展方向和要求。


“深圳最大的一个特点是80年代才开始发展。城市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从诞生之日起就必须要创新,创新一些模式,然后还要改革,打破原有体制下不合理的地方。”吴以环介绍,深圳医疗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体现了深圳的城市灵魂——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这是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之一。


深圳市在深化医改中不断完备多元化监管体系,加快构建医疗卫生全行业综合监管新格局。图为佩戴执法记录仪的深圳市卫生监督局执法人员现场执法。

的确,从被选为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第一批试点城市开始,深圳就无时无刻不在创新。取消公立医院编制、改革财政补助方式、组建基层医疗集团、创新医保基金管理方式,无不如此。更重要的是,深圳更注重利用特区立法权,用法治固化医改成果。例如,出台医疗“基本法”——《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从法律上为创新式医改护航。


深圳市卫生计生系统不止推动为深圳医改立法,还在为全国制定标准——国家卫生计生监督中心指定深圳市卫生监督局承担《执法全过程记录标准化研究》。


国家预计2020年推行卫生计生监管执法全过程记录,而深圳已经在今年7月1日全面推行,所有执法人员配备可实时传输画面的智能执法记录仪,现场执法的画面将即时上传至深圳市卫生监督执法规范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可以足不出户及时掌握全市卫生监督执法情况:点开系统进入“地理定位”页面,便可在地图上查看全市一线执法人员的实时位置。而调取一名执法人员的数据,大屏幕上就可以弹出他在一家诊所进行日常检查的场景。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一次监管执法中,被执法对象撕毁了处罚通知书,推搡执法人员,他的蛮横和违法行为被执法人员肩上的仪器完整记录下来。被送到派出所后,他还百般抵赖,看了录像后他无话可说。这个案例也成为卫生监督执法的典型,在《卫监直击》中播出。


《卫监直击》是深圳卫生监督局自制执法公示视频,在深圳地铁、市民中心、深圳大学和部分公立医院等地8000多个终端滚动播出,目前已超过1800万的观看人次。


信息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目前,深圳市卫生监督已经实现对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100%的覆盖率。仅2016年,深圳全市共办理卫生行政处罚案件3984宗,校验医疗机构3157家,排查无证行医点4231户次,有效地保护了深圳人的生命健康。


深圳卫生监督执法的重点工作是推行“双随机”与执法全记录有机结合的执法模式。“双随机”是指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动态执法。


此外,深圳还率先制定中医馆、远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设置标准;编制13项中医药标准,其中7项获得ISO标准立项,3项成为国家标准,用标准引领整个行业规范发展。

2016年12月30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宇扬(右四)等领导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启动仪式。该条例是我国首部地方性医疗基本法规。



结 束 语



深圳医改之所以得到普遍的肯定和认同,在于其路径符合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方向,符合卫生与健康发展的规律和方式,也符合老百姓对健康生活的期盼。随着一系列医改政策的相继落地实施,深圳医改从小步试探进入了大步快跑的阶段。


6月4日,围绕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改管理制度、全民医疗保障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和综合监管制度等5个方面,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总结并发布35项深化医改重大典型经验。其中,广东5项,而深圳独占4项,涉及四项制度:


第一项是“医疗集团促服务理念转变”:罗湖区秉承“以治病为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服务理念,成立医院集团形式的紧密型医联体。


第二项是“成立公立医院管理中心”:设立医管中心,代表市政府统一履行举办公立医院的职责,负责制订医院运营管理规范,实施绩效考核评价,负责公立医院的人财物保障,落实公立医院公益性目标。


第三项是“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公立医院财政补助力度,按照医疗机构实际完成的工作数量、服务质量、满意度等因素核定基本医疗服务补助,创新医疗机构财政投入机制。


第四项是“建设医疗卫生综合监管体系”:通过强化全行业监管、综合监督执法和社会监督,健全“三位一体”综合监管体系。通过制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规则、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和建设卫生监督管理信息平台等方式推动监管方式标准化、信息化、常态化。


9月1日,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在深圳召开全国医联体建设现场工作会。从被列入国家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算起,深圳医改已经过去了7年的时间,如今到了初步见成效的时候。


医改是一场利益的大考,更是一场情怀的大考。从广东省到深圳市,一群有情怀的政府官员,与一群同样充满情怀的医务人员并肩作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接下来的医改进程中,他们仍将得到一个耀眼的高分。

 



内容来自《人之初》杂志第九期

采写:宋炳军

编辑:马   方



推 荐 阅 读


段宇飞:健康广东如何健康推进


韶关剧院里的6位大医感动线上线下数万人


“女汉子”医生带领神团队 四年五入岛国送光明


中医药强省的广东办法(上)


中医药强省的广东办法(下)



  

卫生时政深度解读者

医疗品牌专业塑造者

健康中国权威观察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