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州
湿证是许多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肾病、免疫相关疾病等)的核心证候,具有起病隐匿、缠绵难愈、累及多脏腑器官的特点。特别是在岭南地区,湿邪是引发多种疾病的高发因素。
3月20日,我国首个中医类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州,将围绕中医湿证与主要慢性病防治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系统、规范、深入的全链条研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红军出席实验室建设启动会并讲话。科学技术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广东省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会议现场
余艳红指出,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首家中医临床方向国家重点实验室,完善了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填补了中医临床方向国家重点实验室空白。实验室领域特色明显,抓住“证候”这个中医学的重要突破口,为中医理论的创新和重大疾病的疗效提升提供了基础研究支撑。希望实验室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机遇,聚焦特色、放大优势,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并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前瞻谋划,细化目标任务,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二是创新管理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抢登科技人才制高点。三是推进多学科融合,集成优势资源开展技术协同攻关,运用前沿技术挖掘中医药精华。四是加强临床研究,形成高质量科学证据,在讲清楚、说明白中医药疗效上取得突破,更好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五是推进理论创新,瞄准中医湿证关键科学问题,在传统理论和已有经验上传承创新发展,推动提升中医药临床疗效。
李红军表示,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2006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广东坚持“建高地、育名医、补短板、强基层、推创新、兴产业、扬文化、保健康”并举,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希望实验室紧抓创新发展的机遇和平台,结合省中医院南沙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应急救治中心、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的建设,争创全国领先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广东区域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实验室将破解哪些健康难题?
广卫君为你带来现场了解的更多消息
“从湿论治”,破解重大慢病防治系列难题
实验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重大慢性病成为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因素。
“国内外学者对重大慢性病的防治策略倡导战略前移,重视预防,这与中医治未病理念不谋而合。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以‘从湿论治’为指导思想的中医湿证系统性研究,有可能破解重大慢性病防治的系列难题。”陈达灿表示。
张伯礼:解决了湿证,很多疑难病就解决了
张伯礼院士在现场接受采访时告诉广卫君,从中医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属于“湿毒疫”,具有湿性黏腻、病情复杂多变、病程缠绵难愈等特点。从治疗上来看,即使治愈了还是会有一些后遗症。所以中医治疗是从湿证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
张伯礼表示,研究湿证很有价值和意义,解决了湿证,很多疑难杂症都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这次新冠,长阳、复阳、二次感染病例多,病情比非典复杂多了。通过中医药治愈的患者复阳少,为什么?因为中医治疗把‘痰’彻底清除,排痰化痰,没有痰就没有复阳。”张伯礼说。
广东省中医院南沙院区计划在明年6月落成
会议同期举行科学院南沙院区规划论证会。广卫君了解到,广东省中医院南沙院区计划在明年6月落成,这是一个有1200张床位的现代化医院,承担建设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应急救治中心的功能,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控上的作用,同时与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相互促进,强化中医临床与科研的联系。
加强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建设是广东实现中医药强省目标的重要举措。2007年,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依托广东省中医院启动建设,旨在提升科技创新对广东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记者 | 苏海宁
编辑 | 尹蓁 责编|张秀丽
摄影 | 覃健基
通讯员| 宋莉萍、查冠琳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