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0岁及以上人群纳入新冠疫苗接种人群!出现这种情况,需要补种→

点击关注 👉 广东卫生在线 2022-05-04


4月1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问答(2021年3月31日更新)》(以下简称《问答》),用34个问题全面回应公众关切。



最新版本的《问答》哪些内容值得关注?一起来看看。


60岁及以上人群

纳入新冠疫苗接种人群

《问答》中明确,现阶段,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对象为18周岁及以上人群。60岁及以上人群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重症、死亡高风险人群,疫苗对60岁及以上人群会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建议接种。


新冠疫苗接种间隔小于14天

建议补种

《问答》中明确,对在14天内完成2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者,在第2剂接种3周后尽早补种1剂灭活疫苗。对在14-21天完成2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的,无需补种。


通常,灭活疫苗需多次接种才能达到较好的免疫效果。根据临床试验数据,新冠灭活疫苗第1剂次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部分免疫应答,第2剂次接种后能够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剂次之间的间隔,一般需要根据临床试验研究结果确定剂次之间的最小间隔。如未能在程序间隔要求的时间完成两剂接种的,应尽早补种。




我国3种获批新冠疫苗

接种剂次数和间隔

目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需要接种两剂;首剂与第2剂之间的接种间隔要在3周及以上,第2剂在首剂接种后8周内尽早完成。


腺病毒载体疫苗需要接种1剂。


重组亚单位疫苗需要接种3剂;首剂和第2剂的间隔、第2剂和第3剂的间隔建议要在4周及以上。第2剂尽量在接种首剂后8周内完成,第3剂尽量在接种首剂后6个月内完成。


全程接种灭活新冠疫苗后

约两周后产生较好免疫

根据前期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临床试验研究,接种第二剂次灭活疫苗大约两周后,接种人群可以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


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建议接种

灭活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

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可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吗?《问答》中明确,免疫功能受损人群也是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重症、死亡高风险人群,根据既往疫苗安全性特点,灭活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建议接种;对于腺病毒载体疫苗,建议经充分告知,个人权衡获益大于风险后接种。


可不考虑狂犬、破伤风等疫苗

与新冠疫苗的接种间隔

《问答》中明确,目前不建议新冠病毒疫苗与其他疫苗(包括HPV疫苗)同时接种。但是,不是说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就不能接种其他疫苗了,只是建议新冠病毒疫苗和其他疫苗间隔两周以上接种。


必须注意的是,因动物致伤、外伤等原因需紧急接种狂犬病疫苗、破伤风疫苗、免疫球蛋白时,可不考虑与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间隔。


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后

暂不推荐加强免疫

《问答》指出,现阶段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后,暂不推荐加强免疫。完成2剂次灭活疫苗免疫后,是否需要加强免疫、是否可以采用其他技术路线的疫苗进行加强免疫,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某些情况下

接种证明不能代替核酸检测报告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由于以下原因,受种者极少数因保护失败仍出现核酸检测阳性或发病:


1.全程接种疫苗后,个别因免疫失败而未获得有效保护,这部分人群暴露于新冠病毒后,可能因感染新冠病毒而检出核酸阳性或发病。


2.疫苗接种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保护效果。如果这段时间内感染新冠病毒,可能检出核酸阳性或发病。


3.处于疾病潜伏期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即使接种疫苗,仍可能因已被感染而检出核酸阳性或发病。


上述人群有可能成为传染者,在新冠疫情防控需要进行核酸筛查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证明不能替代核酸检测报告,还需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核酸检测。


疫苗接种一般反应

和异常反应的区别

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都属于疫苗不良反应,是由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者意外的反应,与受种者个体差异有关。两者在以下方面存在不同之处:


1.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一般反应占不良反应的绝大多数,是一过性的、轻微的机体反应,通常不需要治疗;异常反应主要指造成受种者的器官或功能损害的相关反应,罕见发生,常需要治疗。


2.临床表现:一般反应一般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等局部反应,发烧、乏力、头痛等全身反应;异常反应常表现为急性严重过敏性反应等。


3. 是否需要报告:比较轻的一般反应大多不需要报告;疑似严重异常反应均需要报告。


4.调查诊断:一般反应通常不需要调查诊断;疑似严重异常反应需要进行调查,并由疾控机构组织的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诊断,对调查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由市级或省级医学会组织的鉴定专家组进行鉴定。


据国家卫健委通报

截至2021年3月31日

各地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

11982.1万剂次

钟南山等专家多次发声

建议大家积极接种新冠疫苗

尽早构筑全民免疫屏障



全文>>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问答(2021年3月31日更新)




编辑 | 尹蓁 责编|张秀丽

综合来源 | 国家卫健委官网、@新华视点、北京日报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推荐阅读5地升为中风险地区!清明假期,国家疾控专家有重要提醒

茂南:在夹缝中探索分级诊疗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