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在家全职照护失智母亲引争议,网友:为啥不送养老院由专人照护?
图源:摄图网
▲本公众号所有原创文章均已开通 快捷转载(无需开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转载。
近日,看了一个真实采访,看后感慨万千。
大概内容:北京大学一位教授照护失智母亲多年。母亲今年85岁,患有重度阿尔茨海默病,照护母亲占据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原本的学术工作和个人生活也遭到分割与冲击,让他苦不堪言。
这位教授感概:没想到自己在50多岁的时候,还要成为一个“长期照护者”,每天和屎尿打交道。
北大教授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凡夫俗子?让人唏嘘感叹的同时,也引发了热议:父母年老后,失能了怎么办?自己照护?还是请住家保姆,亦或是送到专业养老机构?
时间对谁都公平,人人都会老去。
父母年老后,子女可以给父母提供照护,如果子女多的话,可以给父母轮流养老,当然,因为毕竟不是专业人员,子女能提供的照护还是比较基础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身体情况可能会越来越不理想,比如失能或失智,这样的情况下,子女照护父母将会是一场持久战和消耗战。
图源:摄图网
这位教授直言自己还是幸运的,处境更严酷的将是下一代照护者——独生子女一代。
就笔者观察看来,这位教授的条件已经是很多人不具备的。照顾失能老人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艰巨的任务,“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就是对现实的写照。
笔者从事多年养老工作,看过太多这类老人的生活状态,所以一直在思考养老的事情。很多人说养老靠子女,我觉得观察身边的例子,不能说这么想是错的,但是,我觉得也不能完全这么想。
现在独生子女多,一对儿夫妻,四位老人,如果老人身体健康还好,但是只要有一位病倒了,躺在床上,就需要孩子来照顾,每天喂饭,全天候伺候大小便,那么,他/她们的工作就可能全部被耽误了。没工作,就没钱,这钱就别提更好地照护老人了,这是很现实的事。
曾经有人问起这位教授,为什么不送到养老院由专人照护,教授解释说母亲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后,曾带着母亲去考察过养老院,当时教授觉得该养老院各方面都挺好的,但母亲不愿意,后来他就自己在家照护了。教授表示尊重母亲的意愿,趁着还有机会,亲自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另外教授谈到灵活工作时间是种“幸运”,所以才能全心投入照护失能母亲。
外人看到的是孝顺的子女,留给自己的是被放弃和牺牲的全部自我。在照顾的过程当中,子女与父母一起变老,健康状况大不如从前。
图源:摄图网
如果自己倒下了,谁还能帮自己?想要不影响工作的同时照顾好自己的老人,是很难的事,正常人都无法坚持很久。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精神紧绷,压力过大的状态,时间一久会引起精神崩溃,身体也会垮掉。
照护者的痛苦来自于身与心的疲惫,身的疲惫在于不专业的人干了专业人士该干的事,心的疲惫在于与内心“我执”的不断拉扯。
一个养老业内人士建议:最合适的就是这位教授和母亲一起住进养老院。白天爸爸妈妈在养老院里玩儿,儿子去上班,晚上他们三兄弟轮流来到养老院里陪伴老人,一个人陪一周。我们一般都会这样向家属们建议,让大家彼此都留一点自己的空间。在家里自己照顾也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可能教授还没有想到团队作战的力量。
人渐渐老去是必然,而优雅的老去是选择,其实人老了并不可怕。不同年纪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老人,需要的护理方式是不同的,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员来完成是理性的选择。
当你年轻时,是老年人的照护者;当你年老后,你会成为被照护者。这两个身份是既定的,谁都永远逃不掉。
独生子女需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取舍,承担起照顾责任,而这一选择会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影响。像笔者独生子女这一代,快成小老人了,当小老人去照顾老老人(父母)的时候,老老人能吃能喝,小老人却积劳成疾。
图源:摄图网
这个问题单靠个人是无法解决的,必须要引起关注,依靠全社会共同去解决。笔者建议让更多人看到了这个群体的境遇,困难是真实存在的,但又是必须去克服的。
养老迫在眉睫,机构养老是趋势。笔者认为这些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可老人身体不好,离不开人照顾,而子女又都是忙得脱不开身的,这种情况下,保姆肯定是请的起的,但是对比养老院来说,住养老院更有性价比,毕竟是专业人做专业事。
如果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启发,希望你可以右下角点“赞和在看“,给我大大的鼓励吧~
推荐阅读:
➤ 养老千万不能“磨死”儿女,应让专业人做专业事,这样更明智
➤ 一定要送父母去养老院,不为别的,咱就不是专业能护理的人儿
➤ 在家照护父母二十多年,终明白:把父母送到养老院由专人照护才是正确的选择
作者简介
知音者:深耕养老行业十五载,见证行业发展,发现更多养老机遇。
▲本文经原创作者 知音者 授权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养老运营消消乐,题图:摄图网。欢迎转载分享!欢迎投稿!
欢迎关注视频号:养老解忧杂货铺
养老院星级评定对应资料
养老标准化体系对应资料
养老服务质量规范对应资料
养老服务安全规范对应资料
养老护理视频、课件、系统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