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韵今何在?沧海桑田叹繁华。
徽州
其实,今天“徽州”这个充满古韵的名字,只是黄山市下辖的一个区(徽州区)的名字,而曾经的徽州,“基本上相当于”今天的整个黄山市。
为什么说是“基本上相当于”呢?因为曾经的徽州跟今天的黄山市并不完全重合。所以首先,梳理一下徽州的历史。
徽州在北宋徽宗之前,并不叫徽州,而叫“歙州”,也叫“新安郡”。对州和郡这两个概念不清楚的朋友,可以回看我之前写的中国行政区划历史。简言之,唐朝宋朝,每个州都有一个郡的名字,后来郡的名字逐渐没人用了。再后来,又把一些重要的州改叫府。府越来越多,甚至辖几个州,比州高一级(或半级)。
歙州(新安郡)的管辖范围,从唐代宗时代就定型了,共6个县——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绩溪县、婺源县。这个管辖范围,十分稳定,稳定了1164年。直到蒋介石时代(1934年),管辖范围才发生重大变化(把婺源县划归江西省上饶市)。
徽州这个名字的出现,肇始于宋徽宗时代,歙州(新安郡)出了个大反贼——方腊。方腊被平定(1121年)后,歙州(新安郡)就正式改叫徽州了。徽乃宋徽宗之徽也。大书法家——宋徽宗,瘦金体的创始人,是不是有一股浓郁的文墨之香,扑面而来?
从此,徽州这个名字,就传承下去了,明朝朱元璋时代,徽州升格为府,所以也叫徽州府,在徽商遍天下的明朝后半段,徽州府是十分威武啊,以至于清初江南省一分为二,西半部分由安庆府、徽州府各取一字,叫安徽省(东半部分由江宁府、苏州府各取一字,叫江苏省)。所以,是现有徽州,后有安徽。
徽州这个名字,直到1980年代,才被黄山市取代(从1121年开始,前后存续了近870年),而徽州这个名字给了黄山市下辖的一个区(徽州区)。
今天的黄山市,跟古徽州的范围有出入,主要是两方面:
第一,划出了两个县——古徽州的6个县,其中绩溪县划归了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划归了江西省上饶市,只剩下古徽州的4个县了;
第二,划入了一个县——太平县改名黄山区,划归了黄山市。
另,今天的黄山市行政区划更细了——从歙县分出来两个区——屯溪区、徽州区。屯溪区是今天的黄山市的主城。三区四县(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这就是今天的黄山市的下辖结构。
但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千多年以来一直是在歙县,主城从歙县转移至屯溪区,是上世纪的事。至于为什么会转移,下文会分析。
以上是历史的梳理,不了解这些区划标签的朋友可能已经懵掉了,下面,我从地缘角度进行梳理。
图1:安徽省地形图
图2:安徽省流域图
安徽省(简称皖),地势北低南高,如果细分板块的话,简单粗暴地把安徽省以长江为界,划成皖北、皖南自然并无不可。但这种划分并非基于地缘角度,泯灭了地缘的差别。
从地缘角度,安徽省明显可以分为皖北平原,皖中丘陵,皖南山地三个地缘板块(如图)。至于皖北、皖中、皖南三个概念各包括哪些城市,限于篇幅,也为了避免争议,我不展开说了。
但按流域区隔是地缘角度的惯常做法,读图可见,安徽省横跨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对应皖北平原板块,长江流域对应皖中丘陵板块,是比较科学的。省会合肥,介于皖北和皖中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那皖南山地板块呢?属于哪个流域?是长江流域么?不是。
以徽州为主体的皖南山地,属于钱塘江流域,是钱塘江的主源和上游,并且这一段钱塘江有一个单独的名字——新安江。大家还记得徽州曾叫“新安郡”吧?就是从这来的。
跟安徽省其他城市压根不属于同一个江淮流域,导致对安徽省归宿感较低,是很正常的。何况,安徽省的地缘结构本来向心力就不强。
图3:徽州的山水地缘图
最狭义的“皖南”,跟“徽州核心区”基本是同一个概念,是由白际山脉和黄山山脉等山脉包夹、由新安江流域滋养的一个大盆地(名字叫休歙盆地),也就是上图红圈所示的范围。
在徽州核心区(休歙盆地)内部,四周山脉汇聚的水汽形成了网状的河流,河流辗转向东,在河流的重要节点,形成了人口和经济聚集的繁华之地——休宁县和歙县(以及从歙县分出去的后发展起来的屯溪区)。
徽州区,介于歙县老中心和屯溪区新中心之间,是在黄山市设立之时,从歙县分出来的,继承了徽州这个无比威武的名字,政府的目的也十分明显——徽州区是为了衔接新老中心,促进融合和同城化的。
黟县则是在休歙盆地内部形成的边缘凹陷小盆地,其规模跟休歙盆地的腹地主体自然是没法比的,所以,几千年以来,黟县小盆地一直从属于休歙盆地的腹地主体。
而绩溪县和祁门县,则距离休歙盆地的腹地主体较远,算是徽州的门户板块了。我们先来看祁门县。
祁门县,并不属于新安江流域,祁门县的母亲河是阊江,西南流淌向江西省景德镇市,后汇入鄱阳湖,是长江流域的子系统。虽然不属于同一个流域,但祁门县受两侧山脉包夹,算是一个小盆地,仍属于休歙大盆地的一部分,并且,祁门县同黟县、休宁县距离较近,沟通方便,而同江西省的关系就比较疏离了——距离最近的江西省景德镇市至少远了两倍以上(何况景德镇市在江西省是一个很弱的存在)。祁门县孤立的地缘属性,使之只能融入徽州,成为徽州的西部门户。
徽赣之间的过渡性质,也是祁门县的重大利好——阊江成为徽州这个封闭盆地对外沟通的重要途径——徽饶水道(徽州-饶州即今上饶),这是徽商人流、物流的重要水道之一。后来黄山市-景德镇市-南昌市的铁路,也是沿着阊江修建的。
绩溪县,是休歙盆地的东北门户,从地缘角度,我不得不说,确实是应该留在徽州的,毕竟同流域,且也是徽州文化的核心成员,却被划归了宣城。当初为什么划归宣城,大家自行百度吧,我只能说,绩溪县,作为休歙盆地的边缘,是徽州向北进行外部沟通的重要窗口,本身就具有过渡板块的性质,你在强大时能够拥有它,你在弱小之时无奈失去它,这也是常见的事。但从地缘角度,我是支持绩溪回归徽州的。
以上,就是徽州核心区(红圈里面)的情况。
既然红圈只是“徽州核心区”,那相应地肯定有“徽州外延区”了吧?是的。但外延的方向,主要是往南(西南和东南)(原因下文会讲)。
首先看西南方向。
婺源县,跟休歙盆地隔着白际山脉,属于鄱阳湖流域,地缘关系跟徽州确实是比较疏远的,婺源县能够长期成为徽州六县的成员之一,是因为婺源县跟江西省的地缘关系同样疏远,是相当孤立和边缘的一个所在。
图4:婺源县的孤立和边缘
读图可见,上饶市婺源县,可谓左右不靠——被山脉包夹,也是一个盆地(向西开口),距离上饶的主城和景德镇市都隔着山脉,有相当远的距离,沟通不便。相比之下,跟徽州虽然也隔着山脉,但好歹距离不远。最关键的是,徽州一贯的的经济、文化强势地位,吸引着婺源县的靠拢,最终融合成徽州六县核心成员之一,婺源-景德镇的水道,当初也是徽饶水道的一部分。
清朝末年,随着徽商的一落千丈,徽州的繁华转眼成空,吸引力不再,婺源的归宿自然就成了变数,靠惯性维持了几十年归宿感,最后还是根据山水地缘规律,划归同流域的江西省了。今天,婺源县“回徽”的呼声比绩溪县“回徽的”呼声弱得很,这也是地缘规律这个本质在起作用。
再来看东南方向。白际山脉是皖浙两省的分界线,白际山脉东南侧的情况,则更加地沧海桑田,可发一叹了……
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地缘神僧
了解更多:
与文化大家
走一段文旅之路
与民银旅行
开启一段心灵旅程
民银旅行 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