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日中天,维多利亚时代的碎片记忆
维多利亚女王
大英女王与印度男仆
卡里姆进入宫廷后,将咖喱食品引入王室菜单,并且开始教女王说乌尔都语。女王很快被高大、帅气的卡里姆吸引。然而,卡里姆却感到沮丧,他不满意仆人这种不体面的工作,多次表示要返回印度。女王为此深感不安,她写信给卡里姆说:“要同你分开,我很难过,因为我喜欢你并尊敬你。我很乐意帮你在印度谋求一个职位,希望你能不时回英国看我。”为挽留卡里姆,女王专门提升他为“女王教师”和“宫廷侍臣”,终于把他留在了身边。从此,卡里姆陪伴了女王十多年,甚至女王出国访问也会带上他。维多利亚女王还允许卡里姆将妻子接到英国生活,她在自己的每个行宫中都给这对夫妇建造了屋子。
维多利亚时代
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指的是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64年(1837年-1901年),前接乔治时代,后启爱德华时代。
当时大英帝国领土达到了3600万平方公里。整个帝国(主要是殖民地)共有22个时区,还差2个时区就要一统全球了。
这是属于大英帝国最强盛、最辉煌的“日不落帝国”时期。社会处于极端转型,工业革命带来科技的飞速发展导致这个时期各方面都呈现出巅峰状,以及中产阶级的剧增让稳定的社会出现了对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
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仿佛是一艘体量巨大的航船,从北海出航,跨越英吉利海峡,驰骋在大西洋广大的海域,工业革命的伟大成果为它制造远洋的引擎心脏,世界贸易中心的声名让各国甘心俯首为它建造航海的粮仓,古典主义、印象派等各派艺术的夺目盛放让它的船身更加富于艺术的美感,诗人们、作家们争先用一种善意的幽默与无羁无绊的丰富联想不知疲惫地为它做史诗般的吟唱。
可以说,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无论是在经济、科技、艺术还是文学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地繁荣与自信,并且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人才辈出的年代。
政治: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时,英国已经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为了满足国家寻找原料地和销售市场的要求,英国开始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自治领。1840年英国占领了新西兰,这标志着英国在全世界的殖民体系形成。
英国对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
英国与中国的贸易最早始于茶叶、丝绸的贸易,但是这些商品是英国市场上的奢侈品,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使得英国的工业革命的产品毫无用武之地。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商人开始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倾销鸦片。
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极大程度上打击了英国政府的倾销政策,1840年初,维多利亚女王在议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呼吁“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向中国发动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遂始。
维多利亚时期,是大英帝国对外领土扩张最辉煌的时期,为了扩张领土,英国不惜使用一切手段。
1857年,英法两国争夺苏伊士运河的统治权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但是一场设计巧妙的阴谋使英国获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股权,法国只能乖乖地退让。
次年,在大英帝国殖民地的版图中又增加了印度,这可是大英帝国王冠上的一颗明珠。英国还让俄国在1877~1878年与土耳其的战争中的胜利果实几乎化为乌有。当时,俄国军队离伊斯坦布尔只有一步之遥,俄土双方签订协议,将巴尔干半岛的一部分土地归属俄国。而维多利亚不希望看到俄国势力深入到巴尔干半岛,她以武力和外交双重施压,迫使俄国做出退让。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英国的经济迅速成长,不断繁荣强大。女王登基的时候,英国只有几条铁路,但她去世的时候,英国已经拥有一个连接各大城市的发达铁路网。
为了展示英国的昌盛和强大,第一次万国博览会于1851年在伦敦开幕,成为当时的举世盛事。
在文化和科学方面,世界闻名的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和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都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风云人物。
由于经济和工业的不断发展,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逐渐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便利,伦敦的污水排放系统和伦敦街头出现的白炽灯都是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时候实现的。
维多利亚女王的子孙遍布欧洲王室
在1891年,也就是女王去世之前的十年,英国已经实行对所有小孩进行免费教育。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虽是君主立宪制度,维多利亚女王对大臣们的影响力依然很大。她在位期间,大英帝国极度扩张,达到空前的繁盛,深深影响中国历史的鸦片战争也是在她刚即位不久发生的。
直至今天,世界上许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港口、街道、公园、学校、建筑物等都是以维多利亚命名的,包括有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加拿大维多利亚市,新加坡维多利亚纪念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香港的维多利亚公园,塞舌尔群岛首都维多利亚,非洲最大的湖泊维多利亚湖,还有很多很多。
文化:
维多利亚时代的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70%,贸易出口更是比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上几倍,富裕了的人们打扮也就比较讲究,当时的妹子应该是这样的。
女王的名字其实不叫维多利亚,Alexandrina是女王的名字,18岁她继承王位之后才用middle name维多利亚作为名字。
维多利亚原本不会成为女王的,她一出生就作为王位的第5顺位继承人,原本没有什么机会成为女王,然而王子们因为不同原因去世了,没有其他男性继承人的皇室就造就了一位年轻的女王。
女王是主动向丈夫求婚的。16岁的时候,维多利亚遇见了他未来的丈夫,艾伯特王子同时也是他表哥,经过了4年的相处,女王向他求婚。说来也是无奈,因为根据传统,没有男子可以向女王求婚。
女王创造了结婚穿白纱的传统。事实上在1840年女王结婚的时候,新娘穿白色的礼服被认为很平庸守旧,但是女王并不在意,她选了一件丝绸花边绣工精致的婚纱,后来白纱被视为最适合新娘的颜色,于是维多利亚女王创造了这个传统。
但维多利亚时代中的女性依然是深受压制的,从当时的穿着可见一斑,虽然有强调女性特质的服饰元素,例如蕾丝、荷叶边、褶皱这类非常华丽的复古元素,但俨然被裹得密不透风,整体审美看来还是按照当时男性对女性的想象为主。
看拍摄维多利亚年代的电影,总会出现这样一个桥段:某个贵族家的女儿,十六七岁的样子,年轻、漂亮,到了结婚年龄,上门求亲的王公贵族排了长队,女儿从小反叛怎么也看不上这些有钱的公子哥,家族为了给她找到一个好人家做了一场舞会,在舞会前至少有两到三个仆人在给小姐穿束腰的裙子,小姐手抓床杆,两个女仆一个一边使劲的拉扯,她身边一定有一个给她加油的母亲,让她深呼吸,无论如何得熬过今晚,就算是昏倒在舞会现场,也不能让腰线像一个马桶一样。
美则美矣,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不可想象的,女人被束缚在一件内衣里,除了呼吸不畅外,甚至有的女性为了追求腰线的极致,要做手术摘除几根肋骨。束腰的风气,在维多利亚时期之前就有,但从上层社会到普通百姓的普及也确是在维多利亚时代。
而且维多利亚时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当时的文艺运动流派包括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艺术以及后印象派等,艺术界呈现出群星夺目的盛景。
拉斐尔前派对于19世纪的英国绘画史及方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拉斐尔前派的精神主要是追寻一种自然但又浪漫的艺术表现。这种风格反对冷淡、生硬的艺术,痛斥人与自然的疏离,希望透过艺术将人性、自然和理想美结合起来。
《奥菲莉亚》
《奥菲莉亚》的题材来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米莱斯用细腻精致的笔调刻画了感人的场面,充满凄凉哀婉的情调。油画中的奥菲利亚静静地躺在水面上,安详得看不出她丝毫的痛苦。她面容纤细,皮肤细腻白皙,微微张开眼睛,对周围的一切浑然不觉。她的双臂沉在水里,双手浮在水面上,手指纤细白嫩,自然放松地弯曲着,在她右手边漂着各种各样的花朵。
米莱斯特地选取了符合莎士比亚剧本情节描写的地方(萨里地区霍格斯米尔河),每天在户外绘制的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不管刮风下雨,阳光烈日从未间断。为了表现绝对的细节真实性,他把画作的景物与人物分开进行,先完成画作的风景部分,继而回到伦敦画室完成人物部分,这在当时的风景画中可谓是超前的尝试。
回到伦敦后,他开始着手描绘人物。为了逼真捕捉人物浸水时的细节,米莱斯让模特希达尔穿上绣花裙躺在一个浸满水的浴缸中。画面中描绘的是奥菲莉亚被淹没的过程,米莱斯将溪水的明暗变化,溪水浸湿裙子,水草在水里的舒展变化都描绘的细腻逼真。
米莱斯的画作放弃了很多虚实关系,他力求画面每个部分都尽可能的精细,以达到绝对的真实性。《奥菲利亚》以它精湛的技巧和奇妙的意境震惊了当时的所有画家和观众。
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画坛受学院派的艺术思想主宰,越来越偏向机械僵化,社会上到处流行着秀媚甜俗和空虚浅薄的匠气艺术。
从这一点看,这个时代已经有隐忧了……
维多利亚时代还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作家、诗人以及他们的传世之作,如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
《简爱》,夏洛特勃朗特
在这个女性依然被束缚的年代出现了描述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作家,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里面的女主无疑都是反叛且抗争的代表,追寻自由与爱情。这在主流社会还在追求女性越来越细的腰身的时代,是一种全然的解放,她们文学作品里的全新女性形象成为经典。这也为之后出现的女权运动埋下了一颗地雷。
另外,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有一种专门负责给猫咪喂食的职业——“喂猫人”(cat’s meat man),他们每天都会亲自给喵星人送来肉串和包裹好的肉。
维多利亚时代的喂猫人就像我们如今的快递送餐小哥,走固定的路线,有固定的客户(快递小哥都是划分区块都有自己地盘的),是当时伦敦街头的一道风景。
人们总是对自己的宠物爱护有加。不过,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有一种专门负责给猫咪喂食的职业——“喂猫人”(cat’s meat man),他们每天都会亲自给喵星人送来肉串和包裹好的肉。
喂猫人就像送奶工,走固定的路线,有固定的客户,是当时伦敦街头的一道风景。
军事:
两千年前,崛起于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将自己的威名铭刻在亚欧非三洲的广袤土地;而此时,维多利亚女王之名则遍布整个星球。从北美的维多利亚市到非洲的维多利亚湖,从远东的维多利亚港到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沙漠,在大不列颠海军纵横天下的同时,“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也成了英国人最为华丽的历史名词。
后来,在内政部长罗伯特·比尔的支持下,大伦敦都市区警察正式建立,其总部设于白厅街4号,其中一入口位于大苏格兰场,因此伦敦警察厅也获得了“苏格兰场”的外号。
1829年,维多利亚女王10岁,离她登基只剩下8年,离大侦探福尔摩斯的出生只剩下25年,离英国历史上最为扑朔迷离的罪犯开膛手杰克的生日,只剩下37年。警察制度经过岁月的打磨,终于在英国站稳了脚步,而英国历史与侦探小说历史共同的“黄金时代”,也因此有了坚实的时代与文化背景。
即墨保甲
无论是“太兴制”、治安官还是捕贼者,都不可能支撑起维多利亚时代的如此精细的犯罪文化。现实生活中的费尔丁兄弟、开膛手杰克与虚构文学中的福尔摩斯只是应运而生,却在无意中将警察、侦探与罪犯的故事安排在了英国历史上最为华丽的时代。
技术性犯罪、警察制度与私人侦探三者都是工业革命的副产品。工业革命催生出了技术性犯罪,警察制度与私人侦探则分别是政府与市民社会对其的排异反应,同时后两者本身也很难分开。
当指针指向维多利亚时代的那一刻,大不列颠帝国终于走向了它最为辉煌的“日不落帝国”时期。
两千年前,崛起于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将自己的威名铭刻在亚欧非三洲的广袤土地;而此时,维多利亚女王之名则遍布整个星球。从北美的维多利亚市到非洲的维多利亚湖,从远东的维多利亚港到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沙漠,在大不列颠海军纵横天下的同时,“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也成了英国人最为华丽的历史名词。
黄俊郎在周杰伦的音乐中,想象自己跟着鸢尾花徽章的亮光,狂奔在贝克街、西敏寺和泰晤士河岸,而个中韵味,也只有在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之后才能真正领悟吧。
科技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扼杀了侦探存在的必要,与犯罪对垒的正义使者,由人的大脑渐渐向侦查技术过渡。不过,谁能否认在维多利亚时代那段惊艳的岁月里,邪恶本身也是一曲华丽残酷的乐章呢?
科技:
维多利亚时代连接了两次工业革命,一系列通讯传播技术在这里发生。这些新技术对我们而言是一连串的惊喜,它们提供给我们畅想未来人们生活场景的机会。下面介绍其中影响最显著的 5 项技术的基本资料,以及各界人士对新技术的评价与反思。我们相信即使身在不同的时代,你也能从这里感受到熟悉的情绪,并且获得一些共鸣。
电报 / TELEGRAPH
在此之前从未有人相信人类能靠电磁来传播讯息
诞生时间:1843 年 3 月
主要贡献者: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
故事:托马斯·爱迪生凭借他技艺精湛的电报技术在波士顿立足,并结识了其投资人。依靠电报和外界通信的泰坦尼克号,由于乘客发出的电报数量过多、报务员操作不当,错失了安然返航的机会。
声音:电报线路正在全球各地扩张。四年前,美国的电报线总长度约有 2000 英里,两年前这个数字变成了 1.2 万英里,目前使用中的电报线长度达到了 2.3 万英里。对于电报线路疯涨、电报迅速普及这件事,我们熟知的《科学美国人》杂志(注:Scientific American, 1852.9.18, Vol. 8)是这样评价的:
没有哪件现代发明能够像电报一样如此迅速地扩展影响力……这颗星球上的每个角落都将被吸引到电报线路上来。
正如你所见到的,无线电报这项神奇的技术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它在电报从业者以外的群体里也备受追捧,一位名为雨果·根斯巴克(注:雨果·根斯巴克 (Hugo Gernsback, 1884 年 8 月 16 日~ 1967 年 8 月 19 日)业余无线电先驱,美国科幻文学之父,电气进口公司 Telimco Wireless 创始人。)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希望我们把他的观点传达给各位:
电力和无线电报是过去做梦也没有想到、将来要改变世界的力量。不要扼杀你们孩子心中电的火花维持这个火花所费不多,今后有一天,它会给你们和你们的孩子带来丰厚的红利。
在我们头顶穿行的无线电报信号里都藏着些什么信息?和无线电报伴生的密码学(cryptography)正在引领绅士们的新风尚,来自剑桥大学的查尔斯·巴贝奇教授(注: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 1791 年 12 月 26 日~ 1871 年 10 月 18 日),数学家,计算机先驱,可编程计算机的发明者。)毫不避讳地表达了他对这项事业的热爱:
破译电码是最迷人的艺术形式之一,恐怕我花在这件事上的时间已经太多了。
居住在加勒比海沿岸的费尔明娜·达萨小姐(注:加西亚·马尔克斯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女性角色之一,年轻的电报员即男主人公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这本小说出版于 1985 年,想必你已发觉,此手册里包含的人事物并未受到时空限制。)托友人发表了她对于电报的看法,目前她正与当地一位年轻的电报员处在甜蜜的初恋中:
电报的发明与魔法有着某种关联。
电话 / TELEPHONE
令不少家庭不得安宁的一项电子传播设备
诞生时间:1876 年 3 月 10 日
主要贡献者: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
故事:这件设备的缔造者贝尔认为它对科研工作是一项打扰,贝尔并未在自己的工作室安装电话。
声音:电话这项技术已经在社交和商业领域得到了一些应用,出版不久的《电报杂志》给出了技术乐观者们的一个预测——电话将很快带来「世界和平」(注:The Journal of Telegraph, May 1880.):
一个新的社会组织结构将会产生,其中任何一个成员——无论他处在多闭塞的地区——都能随时和这个社区里的随便另一个成员联系上。在这种组织状态下,社交和商业领域内无休止的复杂繁琐不复存在,人们可以告别不必要的来回跑腿、失落和延误,告别大大小小、难计其数的曾让人感到生活劳累又烦闷的事情。
即时电话沟通给我们勾画了一个近在眼前的景象,四散在这个更高阶(civilized)社区里的成员们彼此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只要他们处在这个紧张运作的系统(电话线路)边上。
《电话》杂志(注:Telephony, 1905)则注意到,这个新设备让跨越阶层甚至种族的爱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环境:
新机械、设备和工艺的发明持续不断地带来新的法律问题,困扰着法官、律师和普通人……我们可以紧闭大门,阻挡那些被拒绝的追求者。但电话呢?谁能够保卫它不被骚扰者拨叫?很快我们将变成一堆透明的果冻人(注:「果冻」在此意指人们无法再保有个人隐私的状态,每个人都会被他人轻易看穿。)。
电话诞生 21 年后,一位记者最近在伦敦的一份报纸上如此预言。电话普及带来了家丑外扬,还未得到有效遏制的搭线窃听则让人们深感不安(注:Carolyn Marvin, When Old Technologies Were New, 1990.)。
留声机 / PHONOGRAPH
无数音乐爱好者为之癫狂的一次声音革命
诞生时间:1877 年 12 月 6 日
主要贡献者: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
故事:在稍后到来的一战期间,爱迪生公司会为美军制造一款售价为 60 美元的特制留声机。许多部队将会购买该款留声机,因为对士兵来说,通过音乐来振奋精神、思念家人是任何事都无法比拟的 。
声音:几年前,留声机还停留在实验阶段时就引起了关注者的无限遐想,建筑师菲利普(注:菲利普·G·休伯特(Philip G. Hubert,1830 年 8 月 20 日~ 1911 年 11 月 15 日),美国建筑师,成立的建筑公司 Hubert & Pirsson 建造了纽约「镀金时代」最优秀的建筑。),一位热忱的技术观察者曾撰文:
改良版的留声机最终将可以取代文字,将声音记录流传下来,成为一个终生受用而寓教于乐的有力工具,使用户几乎不需要花费什么成本就能欣赏到有声读物、歌曲、戏剧、演讲。如果有人觉得这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们一定忘了,当年美国发明家提出异地通话的设想时,也曾有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议。留声机就算再不济,也会取得稍逊于电话的成就。
哲学家本雅明(注: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 年 7 月 15 日- 1940 年 9 月 27 日),德国哲学家。)虽然认为这项发明无法复制音乐艺术本身带有的语境,却也承认其有诸多便利之处:
技术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达到的境界。首先,不管它是以照片的形式出现,还是以留声机唱片的形式出现,它都使原作能随时为人所欣赏。大教堂挪了位置是为了在艺术爱好者的工作间里能被人观赏;在音乐厅或露天里演奏的合唱作品,在卧室里也能听见(注: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圆筒留声机及其在未来将演化出的新型留声设备让很多人为之着迷,即使是在一个世纪以后。
螺旋录音设备让原本舒展而不可逆转的、无穷无尽的自然声线围绕一个单一的点悬浮、缠绕(把自然乐声留在腊制滚筒等旋转的录音材料上),同时它还具备让乐声倒退的魔力。例如倒着唱弥撒,或在吸气而非呼气时唱弥撒——长期以来这种发声方式被许多人认作是一种腹语技能——这种反转的发声方式是极其不自然的(注:Veit Erlman, Hearing Cultures: Essays on Sound, Listening and Modernity, 2004, Palgrave Macmillan.)。
摄影 / PHOTOGRAPHY
让绘画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感到忧虑心慌的一项技术
诞生时间:1839 年 1 月 9 日(银版摄影)
主要贡献者:路易·达盖尔(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
故事:法国政府向达盖尔征购了这项专利,在 1839 年 8 月 19 日这天将专利作为「免费送给世界」的礼物慷慨赠予全世界的人民。
声音:摄影的受欢迎程度,可以从霍姆斯医生的一段评论(注: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1809 年 8 月 29 日~ 1894 年 10 月 7 日),美国医生、诗人和幽默作家。)中看到:
达盖尔式银版照相法的问世,是人类创造力的伟大胜利,在从古至今的所有发明中,它的开创性最大,难度最高,堪称空前绝后的奇迹。如果这项技术失传,那么找回它的可能性几近于零。如今,照片已成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以至于这项发明的传奇色彩已被人淡忘。这就好比恩泽万物的阳光虽然弥足珍贵,但却被人视作稀松平常的事物一样,而照相法的发明也离不开它(注: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立体镜和立体照片》。)。
摄影这项爱好生来带着上层的优越感,但很快它将带人们翻越阶级的偏见,一位生活在 20 世纪的作家(注: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33 年 1 月 16 日- 2004 年 12 月 28 日),美国作家、评论家。)会给出她的观点:
无所不在的摄影师带着好奇、超脱、专业主义来观看他人的现实,操作起来就如同这种活动超越阶级利益似的,如同该活动的视角是放诸四海而皆准似的(注: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诗人波德莱尔(注: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 年 4 月 9 日~ 1867 年 8 月 31 日),法国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忧心忡忡,他判断摄影这项现代科技的产物,会把传统艺术逼向绝境:
毫无疑问,这门工业,通过入侵艺术的领土,已经成为艺术的最不共戴天的敌人,它们一些功能的混合使各自的功能都得不到良好的实现。诗意和进步像两个彼此深恶痛绝的野心家,当他们在同一条路上相遇时,其中的一个必须让路。如果允许摄影在某些功能上补充艺术,在作为它自然盟友的大众的愚蠢帮助下,摄影很快就会取代艺术,或索性毁掉艺术。
在照相摄影中,技术复制可以突出那些由肉眼不能看见但镜头可以捕捉的部分,而且镜头可以挑选其拍摄角度;此外,照相摄影还可以通过放大或慢摄等方法拍下那些肉眼未能看见的形象(注: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本雅明看到了摄影的独特魅力,但他仍然担心摄影让艺术品脱离了原有的观看语境之后,对艺术品自身是一种伤害。
电影 / MOVIE
人类获得了一次感知世界的全新方式
诞生时间:1895 年 12 月 28 日
主要贡献者:奥古斯特·卢米埃尔(Auguste Lumière) & 路易·卢米埃尔(Louis Lumière)
故事:我们所认识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在获得发明电影放映机的专利权后,垄断了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的各个方面,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美国东海岸哪家独立电影公司又被爱迪生和他的代理人起诉了。因为其出了名的难以搞定,电影这一新兴行业的探险者们索性选择奔赴西海岸洛杉矶以东 11 公里处的一个镇子,好躲开爱迪生及其手下员工的起诉。在那里,一个名为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基地即将崛起。
声音:中国上海,一位中国人在观看了他生平的第一部电影后赞叹道:
天地之间,千变万化,如海市蜃楼,与过影何以异?自电法既创,开古今未有之奇,泄造物无穷之秘。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像,乍隐乍现,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注:《观美国影戏记》,作者不详,1897 年 9 月 5 日,载于上海《游戏报》。)。
在法国,电影这个新兴行业的先驱查尔·百代(注:查尔·百代(Charles Pathé, 1863 年 12 月 26 日~ 1957 年 12 月 25 日),法国电影业和唱片业先驱,百代电影公司创始人。)正在打造属于他的「百代时期」( 1903 ~ 1909 ),他对电影业和电影是这样看的:
除了军火工业以外,我认为法国没有任何一种工业能象我们的工业发展得这样快,能给予股东以这样大的利润。
电影是明天的报纸、学校和戏剧(注:乔治 · 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年。)。
而在意大利,电影已经被认为是一项全新的艺术形式,该国诗人乔托·卡努杜(注:乔托·卡努杜(Ricciotto Canudo,1877 年 1 月 2 日~ 1923 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评论认为:
电影通过影像增大了表现的可能性,同时也规定了普遍通用的语言。因此,新的表现方法要通过生命本身的活动求得,同时还必须把生命的所有形态导向一切感情的根源。
电影也和所有的艺术一样,必要的首先不是定义,而是暗示(注:乔托·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1911 年。)。
精致、华丽、浪漫、邪魅、迷幻、怪诞这些看似矛盾的概念被出乎意料地赋予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方方面面,并且在时间日夜精心地雕磨下变得愈发和谐统一。不只是大如尖塔高耸、装饰繁亢的哥特式建筑,甚至那些小到把弄手中、精美玲珑的玩具,我们都可以从中窥见维多利亚时代惊人又精致的魅影。
在维多利亚时代,玩具早已经不再拘泥于如沙、石一样的物品这样原始的定义,也逐渐从木、竹这样随意单一的材质中脱身而出,转身在工业革命轰鸣的齿轮声里寻找更加精彩的一方天地。那一个个精美到令人爱不释手的玩具背后是技术与艺术在那个大时代的骤然相遇,并且迅速碰撞,产生了令人惊喜的融合与变化。维多利亚时代的玩具不再是粗糙简易的手中玩物。藏在那些稀奇古怪玩意儿里的是维多利亚时代艺术和技术水乳交融、亲密无间的剪影。
费纳奇镜-150年前的黑魔法
在电影诞生以前,人们对动态画面的渴望衍生已久。
费纳奇镜(Phenakistoscope),是比利时人约瑟夫·普拉陶(Joseph Plateau)和奥地利人西蒙·冯施坦普费尔(Simon von Stampfer)于1832年发明,可播放连续动画,因此它也被誉为早期无声电影的雏型。费纳奇镜的原理是视觉滞留现象,虽然此现象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和后来的牛顿都早已通过了具体的实验得到些许认识,但直到1829年,这一现象才被尤瑟夫·普拉托真正概念化和科学化。
人类利用“视像残留”制造了很多“黑魔法”:使用了多幅图像叠加手法来表示野兽快速驰骋的景象的岩画、马格德林骨盘、拉洋片(Zoetrope)、中国传统玩具之一的“走马灯”等等,今天我们目光聚焦在150年前诞生的费纳奇镜。
费纳奇镜作为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黑魔法,现在看起来似乎不足为奇。但可以猜想在初见费纳奇镜时,人类的视觉经验一定受到了空前的震撼。摄影术刚刚萌芽,现实写真虽然已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绘画的视觉经验,但动态的图像给人们一定带来了更大的视觉冲击。而且从小巧精致的费纳奇镜中,我们也可以瞥见维多利亚时代怪诞又优雅的气息。
机械锯 10帧
齿轮和机械锯是对维多利亚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发明的礼赞。抽象几何图案被大量的运用体现了当时人们制造永动机的渴望。
处于十九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正是人类历史上蒸汽工业最发达的时代,处处都洋溢着奢华优雅的气质和无穷的想象力。维多利亚时代也为提姆·鲍尔斯(Tim Powers)、詹姆斯·布雷洛克(James Blaylock)和K·W·杰特尔(K·W·Jeter)提出蒸汽朋克这一艺术概念提供了无限的灵感。
双人舞 13帧
这则费纳奇镜可谓之经典,共分为13格,逐格绘制一男一女优雅的转身。画面纯粹不造作。
迷人的艺术就是如此,它本身的优雅会不断激发后人创造更多的优雅。
双人舞这件作品在动画乃至电影艺术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动态图像。多年后,电影之父麦布里奇又在动态摄影中再现了双人舞这样的影像。从两者画面中着装几乎完全一致的人物可以看,麦布里奇有意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双人舞这一经典之作致敬。而这一段向费纳奇镜致敬的实拍影像,也变成了电影史的一段经典影像。
商业上的成功促使生产者绘制了大量新颖独特、奇思妙想的画片,主题包罗万象,包括当时的工业生产、自然风光、上流社会生活、宗教甚至杂耍等。这也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几乎溢出的文化自信。
这则费纳奇镜将圆形构图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也将重复的形式和重复的动态运用到了极致,产生了如“Sol de Mayo”(西班牙语,指五月太阳,也为阿根廷和乌拉圭的国徽之一,外形独特)一样怪诞的效果。猎奇、怪诞、吊诡、黑色幽默充分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大行其道的哥特式美学理念。
少见的黑色诡盘,具有强烈的宗教意味。黑色寓意着死亡,蓝色的人代表着往生的灵魂,暗合天使在天堂入口迎接,死后升天堂的圣经故事。
题材来自于希腊神话中著名的故事——西西弗斯的惩罚。西西弗斯触怒众神,被惩罚不断重复、永无止尽、无效无望的劳动。
玩具屋(Toy Theater—方寸间的玲珑世界)
Toy Theater,也叫Pollock Theater,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流行的玩具。当时流行将舞台剧的场景微缩后做成纸模型,场景、人物、甚至是剧场的部分设计,都丝毫不差地按比例融入玩具中。维多利亚时代对精致小巧的迷恋从此可见一斑。
Toy Theater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对精致的追求,自然是绝佳的收藏品。
维多利亚时代,剧院绝对是权贵们消遣的绝佳去处。看一出制作精良,编排巧妙,金句频出的戏剧,绝对是顶顶风雅的时髦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剧院顺势推出了Toy Theater这样微缩的小剧场,让戏迷们在家也能通过把玩剧场和纸偶感受到戏剧带来的强烈情感冲击与共鸣。
Pllock Theater里的名伶纸偶
定制版的哈姆雷特Toy Theater,是现在市面上极罕见的收藏珍品。
Toy Theater场景做得越精细逼真,自然越受欢迎。为了让作品更加贴合实际,当时出名的绘师都会在剧场固定预留一些最佳的位置,连最权贵的人物也不能占用。高级的玩具,不光每场戏的布景、道具、演员需要被一一绘出,甚至连舞台后面的灯光设计也不能遗漏。
Toy Theater被评论界称为是“有趣、美好而无用的东西。”可是试问,谁不爱这精巧到极点的无用之物呢?
维多利亚的洋娃娃-古板华丽的玩偶
莎士比亚曾说过:”人如其衣“
(You are what you wear)
而对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孩子而言,人如其玩具。
(You are what you play with)
维多利亚时期女孩与她的玩偶。乍看,两者令人难以分清。维多利亚时期的洋娃娃同那个时代的女性一样,受到浪漫主义和洛可可主义的影响,装饰意味浓厚。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装饰意味浓厚的维多利亚风格的洋娃娃大行其道。
维多利亚风格指1837年至1901年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的服饰风格。
维多利亚时代的服装,总体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浪漫主义时期、新洛可可时期、巴斯尔时期、“S”时期和霍布尔裙时期。但该时代女性的服饰总体特点是,大量运用蕾丝、细纱、荷叶边、缎带、蝴蝶结、多层次的蛋糕裁剪、折皱、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领、高腰、公主袖、羊腿袖等宫廷款式。
产生于1825年前后的吊钟群裙,体现了浪漫主义热情奔放、瑰丽夸张的特点。也是这个时期,西欧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艺术、文学及文化运动。
光与影在小巧的圆盘上热烈又疯狂地交织成一种专属于十九世纪的浪漫,透过费纳奇镜狭长的缝隙,我们窥见了维多利亚时代不断变化的艺术风格和几乎要溢出的文化自信。转过头,细细凝视木桌上比例完美的古董玩具屋,我们仿佛又听见了维多利亚时代大剧场里人头攒动的热闹与欢欣。看着橱窗里面容精致、穿戴讲究的洋娃娃,我们又再次阅读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服装史。细细考究,玩具早已经褪去了玩乐的皮囊,变成了文明涌动的载体。
维多利亚时代早已谢去它的最后一朵残蕊,日不落帝国的远洋船轰鸣地驶入天水的最深处。沙雁同船去,田鸦绕岸啼。夕阳迟暮,夜色已凉,大风散去历史的硝烟,月亮已然升起,将维多利亚时代遗落在滚滚大江里的用那些小巧优雅的玩具所盛装的精致与怪诞朗照地一清二楚,过目难忘。
当如今的旅行者坐在伦敦泰晤士河边长椅上“劈情操”的时候,也许难以想象,一个世纪前的1903年,同样的长椅,铺上些废纸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栖身过夜的场所。
正在东伦敦Geffrye Museum(由17世纪养老院改建的博物馆)举行的大型展览《流浪者之家:维多利亚时期伦敦的避难所》(Homes of the Homeless: Seeking Shelter in Victorian London),以维多利亚时代(19-20世纪)伦敦的流浪者为主题,通过绘画、摄影以及当时留存的小物件等多种呈现形式,展现了我们所不知道的“腐国”……
这个展览提醒世人:在福尔摩斯、唐顿庄园,伦敦眼、塔桥、白金汉宫外,还有一个不一样的伦敦——这是一个“雾都孤儿”眼中的伦敦,是工业革命后流浪者眼中的伦敦。
当然,这些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同样出现在中国的大中城市,当时代的车轮日以继夜不停向前的时候,请停下来,关注一下那些走得比较慢的人。
了解更多:
与文化大家
走一段文旅之路
与民银旅行
开启一段心灵旅程
民银旅行 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