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爆发,给全世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危机,大家对健康提心吊胆,同胞们滞留海外无法回国,留学生们无法正常上学,工作形势也愈发紧张,对人们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失业。面对公司的裁员和项目的紧缺,海外的建筑师,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激励自己继续走下去?我的建筑师朋友晓易就是亲历者。她从小在日本长大,辗转国内和澳洲求学和工作。失业危机下,跌倒,起来再战,希望她的经历同样可以给海外的你带来力量。
研究生毕业之后,晓易选择了留在澳洲工作。2019年,她在第一家事务所工作刚满一年,因为大环境和公司经营上的变化需要裁员,我的朋友晓易——失业了。回想起第一段工作经历,一切都好,只是难以融入,这也是大多数海漂青年的“通病”。在公司里和同事之间没什么交流,融入不到那个环境里面,跟大家随便聊聊天也不太聊得起来。虽然不是什么特别要紧的事儿,但是让晓易在工作的时候感到很压抑。等到离职的时候,老板才跟她说,公司现在没什么活儿可以给她做,同时觉得她跟同事相处得不是特别愉快,以这个为理由辞掉了她。晓易这才意识到,“文化融入”原来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我当时就抱着朋友哭:公司不要我了...失业了,怎么办……无助的时候发现朋友才是最后的力量,是他们的帮忙让我走出困境。”
失业,对于当时刚刚参加工作的晓易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而如何排解失业后的情绪,靠的还是多和身边人交流沟通。比如和朋友聊天、发牢骚、哭诉等等,这些排解方式其实都很重要。尤其在失业的时候,找同行的朋友询问经验和建议,让朋友帮忙介绍工作,哪怕是找朋友给自己指出问题,都能让自己在找工作时事半功倍。多与身边人交流、沟通其实是晓易在澳洲读研期间学会的很重要的一课,失业这件事更是让她在交流沟通上有了更深的感触。原来在国内上学的时候,晓易和同学之间在专业上的交流其实不多。虽然大家五年都住在宿舍,但是同学之间很少互相给专业方面的建议。到澳洲读研后,她发现同学们在交流上比国内要开放很多。如果她找同在studio的同学提问,不管以前认不认识,同学们往往都会很真诚客观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指出问题,并且给出相应的建议。所以沟通交流这件事,不仅在学习期间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在工作时也格外地重要。多跟身边人交流,你会看到对于一个事物不同的看法,对于一个问题也会有多到自己想象不到的解决方法。 在澳洲和新西兰找工作,大家一般都用一个叫做Seek的招聘网站,和LinkedIn一样,可以在网站上查到招聘信息。大部分人往往找工作都会发邮件,然后守株待兔等公司回复。但是晓易知道求职需要把握主动权,更要好好利用网上现成的资源。重新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晓易就比第一次有经验多了。有一次她正好碰上那家公司正在招人,她会直接打电话,甚至上门拜访,就很顺利地得到了一个面试机会。海外同样也有一种很独特的找工作方式——Recruitment,也就是猎头公司。很多公司没有完善的HR体系,就会找这种中介来帮他们招聘。因此在Seek上可以看到很多Recruiter列出来的工作机会。只不过在联系的时候不是直接和公司打交道,而是发邮件给Recruiter,由他们来面试。过了Recruiter这波面试后,你的信息才会到公司手里。绝大部分Recruitment的面试内容和公司面试都是一样,偶尔可能会有一点出入。比如孙晓易遇到的一个Recruitment的面试就很有意思。因为澳洲的建筑公司用Revit比较多,但是Recruiter对软件又不是很了解,因此为了杜绝对软件不懂装懂的现象,他们就让孙晓易先去做一个网上的Revit水平考试,看看她水平怎么样。这种面试方式也让她哭笑不得。虽然在第一次找工作的时候孙晓易并不了解利用Recruitment找工作的这种方式,但是失业后的经验让她了解到更多可以利用的求职资源,比如Recruitment对于应聘者和招聘者来说就很方便。就这样,别人花了五到六个月才找到工作,孙晓易只用了三个多月就找到了现在这份自己很满意的工作。 现在大部分用人单位都喜欢找混合型人才,因此求职时只有专业知识其实是不够的。对于孙晓易来说,除了建筑设计的专业技能外,她身上的加分项特别多,这些加分项在求职的时候也给她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求职时的第一个加分项就是她的语言能力,很多公司因为她精通中英日三门语言纷纷向她抛来橄榄枝。孙晓易的童年其实是在日本度过的。到上学那年,她因为忘记了怎么说中文才回国读书。因为她父母都在日本工作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父亲又是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她从小就受到了日本文化和建筑文化耳濡目染的熏陶。这是让很多建筑同行羡慕不已的条件——不仅打出生起就拥有了建筑行业的一块“免死金牌”,还从小就精通两门外语。原本对于孙晓易来说,去日本读建筑仿佛是从小就定好的事,没想到等考研的时候真的到日本呆了一段时间,她发现自己原来没那么喜欢日本,于是才毅然决然地来到了澳洲。但是,这块“免死金牌”还是在面试时给她带来了很多机会。比如其中一家公司,因为有和其他国家合作的项目,最初是想要找会说中文的人,在看到孙晓易的简历后发现她还会说日文,就直接给了她两轮面试。晓易的另一个加分项就是她的艺术表现能力,也就是手绘。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因为国内大学课程里都有对绘画能力的培养,加上大学是格外地注重手绘,孙晓易就练就了扎实的手绘功底。在面试她现在就职的这家公司时,老板就跟她说:“你能面试就是靠你作品集封面的那张手绘。”孙晓易当时听了很惊讶,平时她父亲一再强调手绘的重要性,准备作品集的时候也建议她用手绘做封面,没想到这招儿真的管用了。另一家公司的面试更是奇葩,一上来老板就让她在两分钟内画一辆自行车。原来是因为手绘锻炼的其实是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把自己看到的场景通过大脑整理出来。先把内容分析一遍,再把场景分个主次。因此手绘考验的不只是画这个动作,更多的是大脑的思考过程。也就是在同样的一个场景下,“我”想要表达什么。这样一来,自行车这个事就很好理解了。因为平时没有认真观察过自行车,所以对于自行车内部结构自然分析不清楚。受到摄影师Joan Jonas的启发,孙晓易拍摄了一组名为Mirror the Corner的摄影作品。这组作品很适合放在现在这样全球的失业大环境下来解读,也希望能够给同在失业和迷茫中的你一些鼓励。
JoanJonas的作品中每个人都抱着一面大镜子做在地上,看不到上半身,只能看到腿,用一面大镜子来反射场景。孙晓易的作品用了同样的原理,把摄影和建筑结合了起来,挑战人们对建筑的期待值。她关注的是建筑的转角,建筑空间的变化往往发生在转角处,拐个弯儿就完全不一样了。比方说转角的这边是红砖的墙,另一边就是涂漆的墙。就像人生的转折点一样。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明明画面中应该有很大一部分缺失,却巧妙地利用镜子的反射原理把缺失填补上去,但是却又保留了镜子的一部分虚假,一个为真,一个为假,和周遭的现实形成了很梦幻的一个景象。这仿佛在比喻孙晓易一路走来的经历。日本之行的顺理成章,没有发生;失业之后的危机,却赐予了她更多的人生经验。规划与现实,往往都是难以确定的规律,需要我们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孙晓易跟我说的最多的话便是“面对危机,我们要抱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没有那么可怕的,生活依然会继续。”就像《百年孤独》中那个意味深长的关于冰的意象:“多年以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小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冰块的奥雷里亚诺以为冰块是钻石,多年后等他周游列国回到家乡再看到冰块时,冰块不过就是冰块而已。
—更多海漂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