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明智】缅怀毛岸英烈士壮烈牺牲67周年:英雄的事迹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穿越时空
1950年10月19日,毛岸英作为第一批入朝志愿军的一员随部队进入朝鲜。11月25日,志愿军总部遭遇美军空袭,担负值班任务的毛岸英在空袭中牺牲,年仅28岁!
时隔32年后,再回到故乡湖南韶山冲,面对故园,心情难以平复的毛泽东写下了这么一首诗: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32年前,当他离开故乡的时候,他们都还在;32年后,当他再次回到故乡,山河仍在,可是那些他生命中的至亲却不能再回来。
“为有牺牲多壮志”,“牺牲”两个字如此豪迈,可是那一刻他的心里有多痛。“敢教日月换新天”,一个“敢”字,把多少风云一笔带过的背后,又有多少的锥心之痛。
一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么一个故事:1990年,中央警卫局在一次清理毛泽东留下的遗物时,工作人员在仓库的一个柜子箱底发现一批衣物。这些衣物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却被叠的整整齐齐。两件衬衫,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这些衣物已然有些破旧,看上去有些年头了。
工作人员都知道毛泽东一贯简朴,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但是毛泽东却瞒着所有人将这些物品珍藏了整整26年,这些不是一般的物品,而是他的儿子,毛岸英的遗物。
按照毛泽东故乡湖南韶山的风俗,逝者生前的遗物,特别是衣服往往是要烧掉或者送给他人,以免生者睹物伤心,并没有保存遗物的习惯。
并非风俗,也非习惯。
但是在毛岸英牺牲以后,这些遗物却被毛泽东收藏起来,一藏就是26年。
当这些衣物呈现在人们眼前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老父亲对离去孩子的思念,默默的压在记忆的深处。他要接受儿子再也回不来的事实,在毛泽东的内心深处,对这个儿子是无尽的愧疚。童年时颠沛流离,相聚短短几年,这回又是阴阳相隔。
在每一个曾经翻身起来的深夜,他是否会像每一位失去孩子的父亲一样,把这些衣物,一件一件拿出来,轻轻抚摸。我们不知道,我们不敢深究,我们不忍细想。
二
在公开的出版物中,我们多多少少会了解毛泽东家庭为革命事业所作出的牺牲,而在毛泽东所有亲人中,毛岸英无疑是遭受最多苦难的人,命运并没有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而特别眷顾,相反却给了他很多波折。
1922年10月24日,29岁的毛泽东迎来了他与杨开慧的第一个儿子毛岸英。幸福在这个家庭接踵而至,不久,第二个儿子毛岸青,第三个儿子毛岸龙相继出生。投身革命事业的毛泽东,身边多了几分童趣与嬉闹。为了革命事业,毛泽东必须东奔西走,与妻儿更是聚少离多。
这张照片是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与母亲杨开慧唯一一张合影。依靠杨开慧身边的是毛岸英。
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后来,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
毛岸英的遗孀刘思齐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他曾和毛岸英一起看《三毛流浪记》时的情景。刘思齐回忆道:“我们结婚后,岸英曾带我去西四胜利影院看电影《三毛流浪记》。当时,他触景生情,非常激动。电影结束了,影院里的人都走空了,他还沉浸在电影的情节中。母亲被枪杀那一年,他才八岁,在妈妈被押赴刑场时,抱着妈妈的腿不放,他知道,妈妈这一走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他和弟弟在上海流浪的经历与三毛非常相似,三毛所吃的苦他都吃了。和三毛不一样的,就是他没有给资本家当过干儿子,没有偷过东西。”
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毛泽东抱病到机场迎接,分离19年的父子两人终于再次相见。据中央机关工作的老同志回忆,毛泽东的心情和身体一下子好了许多。
然而父子在一起只吃了两天饭,毛泽东便要毛岸英到机关食堂吃大灶。毛岸英来到延安后不久,毛泽东就发现,由于长年生活在苏联,毛岸英对中国的国情和文化,对中国的农民和农村,都已经变得有些陌生了。毛泽东让毛岸英脱掉了苏联的军服,换上了中国的装束。为了让毛岸英补上中国革命这一课,毛泽东送毛岸英上“劳动大学”,拜延安劳模吴满有为师,学习种地干农活。毛岸英很快适应了艰苦的生活环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学会了干全套农活。
三
在影像书本中,毛岸英一直都是能理解父亲,听话的好孩子,然而毛岸英也曾因为一件事而“顶撞”父亲。
毛岸英与刘思齐
中央机关从陕北、晋西北转战到晋察冀边区的西柏坡以后,毛岸英与刘谦初的女儿刘思齐在农村土改工作的接触中产生了感情,经邓颖超和康克清的帮忙,在得到毛泽东同意后,两位年轻人确定了恋爱关系。鉴于自己快25 岁了,想早点解决婚姻大事,毛岸英想找父亲说说自己结婚的事。
但得知刘思齐还有两个月不到结婚年龄时,毛泽东拒绝了毛岸英想结婚的请求。
对于毛泽东的反对,毛岸英是不理解的,他从来我从来都是听爸爸的,但是在结婚这件事上,他觉得不到结婚年龄结婚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他就不可以?
“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毛泽东几近于“吼”的声音对他说,“我们的纪律你不遵守?我再说一遍,思齐结婚年龄就不许你们结婚!”
几个星期后,毛泽东在村边散步时碰到从邻村下乡回来的毛岸英,毛岸英想避开父亲,被毛泽东叫住了。
“你不要躲我,结婚的事想通了吗?”
“想通了,是我不对。”毛岸英低着头。
当1949年11月15号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时,距离他们第一次要求结婚时过去了整整两年。婚礼当晚,毛泽东在菊香书屋的西屋里准备了一桌饭,宴请的宾客也只有邓颖超、周恩来、蔡畅、李富春等人。毛泽东送了一件呢子大衣给儿子做结婚礼物,这件大衣还是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时订做的一件大衣,而且是毛泽东最好的一件衣服,拳拳爱子心,全倾注在这件呢子大衣上。
四
岸英走了,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没有一个人通知我,我还一直在等待着他的归来。我思念着他,等待着他。我想象着他回来时将怎样欢迎他,想象着我们将像以往一样在星期六一起去看望父亲、一起去逛北海、一起去看电影、一起在东四牌楼下漫步回家,想象着他又会同他的弟弟在我们那小小的卧室里下棋下到天亮,两人为一步棋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但是这一切都是梦,是我清醒时做的梦。
——刘思齐
结婚后,只要毛岸英在北京,每一个周末都会带着刘思齐到中南海看望父亲。此时,也许是毛岸英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美丽温柔的妻子陪在身边,父子关系融洽,但这样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多久,他的人生轨迹,就又一次因为战争发生了转变。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毛岸英便和指挥所的几位工作人员一起随彭德怀飞往了沈阳。临行前,毛岸英托毛泽东办公室的一个同志转告刘思齐,说组织上派他出差去了。10月13日,毛岸英回到家方知,在他走后,刘思齐得了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北京医院。毛岸英在医院里陪了刘思齐两夜,1950年10月15日早晨,毛岸英在医院里告别了妻子刘思齐。毛岸英这一别从此便音讯杳然。
多年后刘思齐老人回忆毛岸英和他告别时的那一刻,依然难掩悲伤:去朝鲜的事,他一直瞒着我,最后告别时,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瞪着两只眼睛直直地看着我,然后转身就走。我当时什么都不知道,木呆呆的,根本不理解他为什么会那么激动。每当回忆起这个情景,我都非常痛心和内疚,他抱着这种心情告别,而我就淡淡的,什么也不懂……其实就算我知道他去打仗,也不能改变什么,留是留不住的,但至少我能对他多表达些,不至于带着如此强烈的内疚生活了。
而身处异国战场的毛岸英,也在时刻惦念着刘思齐。
据当时和毛岸英同寝室的赵南起回忆:跟岸英住一起的时候,我发现,他的上衣口袋中总是装着一张女同志的照片,空闲时他就会拿出来看上几眼,晚上睡觉前更是小心翼翼地将照片放在枕头旁边。我不知道他已经结婚,就问道:“是你的对象吧?”毛岸英非常自豪地说:“不是对象,是老婆。”说着,把照片递给我,“看看,怎么样,漂亮吧?”后来我才知道,他没告诉妻子自己要到朝鲜去,只说“我这次出门时间长一点”。入朝后,虽然志愿军司令部和国内的电报往来不断,国内来人也不少,可他一直没给她写信。他感到,不告诉她不好;告诉她,又怕她担心。
五
对于童年颠沛流离而又英年早逝的儿子,毛泽东是充满愧疚的。在1954年12月志愿军总部发电询问毛岸英遗骨是否运回北京时,毛泽东只说了一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就这样,父亲把儿子的遗骨和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永远地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有一次刘思齐去看望毛泽东,一进门就看到毛泽东盘腿坐在床上静思。刘思齐开玩笑的说:“爸爸,您还会打坐啊?”毛泽东看了刘思齐笑了笑,然后慢慢地说道:“你说,岸英要是活着,今天他会干什么呢?”说完泪就落下来了。
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对他的思念从来没有停止过,直到逝世前,他都深深痛苦,但是他从未后悔过让自己的儿子上战场。
1951年3月毛泽东和老友周世钊谈话中说道:你说如果我不派他到朝鲜战场,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也是不错的。但是你想一想,打仗总会要死人的,派谁去呢?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是谁,疼爱儿子的心都是一样的。如果人人都不派自己的儿子去战场,那还有谁愿意去战场打仗呢。
天下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今天在这个普通的日子,谨以此文纪念一名志愿军烈士和他的父亲,而在他们的背后,那些忠诚与祖国并奉献与祖国的人们,祖国终将记住他们,我们终将缅怀他们!
盛世又今朝,不见青山老,但愿国泰民安,不负先烈所愿!
(作者:张晓君)
这碗酒,是烈士们一直等着的……
——评习近平总书记特使、中联部长宋涛祭扫朝鲜的志愿军烈士墓
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特使、中联部长宋涛在朝鲜祭扫志愿军烈士,为烈士献上一杯来家乡的酒的新闻,心中有几分怆然,更多的则是欣慰。
这碗酒,应该是烈士们一直等着的……
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
1958年,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等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志愿军总部附近的烈士陵园向烈士敬献花篮。纷纷扬扬的大雪中,总理、陈老总庄严肃穆地向志愿军烈士脱帽致敬。
穿越近60年的时空,这场祭扫仪式仍然能够使后人的心灵感到震撼。
1980年代之后,中国官方代表到朝鲜祭扫志愿军烈士墓的消息就很少见诸报端了,有人说这是为了不刺激美国。
这个理由,我不太相信。
如果是真的,等于自认美国对中国有管教权。
但这个听起来有点荒诞的理由又有可能是对的。
2003年,朝鲜停战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的大日子,几个主要参战方如美国、韩国、朝鲜等举行了盛大阅兵式和其他纪念活动,但只有中国鸦雀无声,似乎已经完全遗忘了这场立国之战。
当时写了一篇批评文章,原以为不可能发表,可居然在一家发行量不大的专业报纸上发表了。
编辑后来转来好几封志愿军老战士的信,我拜访了其中的一位。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时,他曾经在东线的死鹰岭作战,耳朵被巨大的炮声震聋了。老人拿出了他的军功章和朝鲜政府颁发的纪念章,谈起牺牲的战友,还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无声就是一种态度,就是一种暧昧的否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以“学术”或小市民患得患失的理由否定抗美援朝战争意义的奇谈怪论出现了,某位“历史教师”用最恶毒、最无耻的语言诅咒志愿军烈士的言论出现了……
流风所至,也影响到民间。
2005年,我以旅游者的身份第一次到朝鲜,在平壤友谊塔向志愿军烈士献花,遇到了另外一队中国游客,他们在这样一个本该庄严肃穆的地方嘻嘻哈哈、打情骂俏,对其他献花鞠躬的人指指点点,令陪同的朝鲜导游为之侧目。
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志愿军烈士深重的叹息!
中国古代经典《左传》中有一句名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戎”的意思是军事,或曰国防,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祀”的重要程度为什么也这么高呢?很简单,就是为了国人的团结。
尊重祖先和为国捐躯的人,才能强化国人的自我认同和凝聚力——祖先和先烈如此伟大,我们只有做的更好才无愧于做他们的后人。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过程中,毛泽东主席也高度重视这一点,在他的旷世名篇《为人民服务》中,毛主席写到: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绝非偶然的是,毛主席在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做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为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
这次宋涛部长在朝鲜虔诚祭奠志愿军烈士,做的非常好!
这既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的一种延续,也是中国革命和新中国优良传统的一种延续,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不忘初心”的一种具体体现。
今后领导干部等国家公务人员到朝鲜公干,无论再忙,都应该抽点时间去祭扫一下志愿军烈士(当然,朝鲜境内有多处志愿军烈士墓,不一定都要赶到桧仓郡),普通百姓到朝鲜,是不是去祭扫当然可以自己决定,不过我认为,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感恩志愿军和志愿军烈士!
官方对志愿军烈士的祭扫活动,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行动。概括起来,可以通过祭扫活动,传递出三个方面的信息:
第一,告慰先烈英灵,向中国人民展示自己是懂得感恩的。同时也是向全军指战员的一种宣示,党和政府是永远也不会忘记为国捐躯的烈士的;
第二,这也是和朝鲜党、政府和人民交流的一种方式。祭扫活动本身就是在提醒朝鲜方面,中国人民在朝鲜最危险的时候拔刀相助,派出自己最优秀的儿女抗美援朝,出国作战,驱逐美军到三八线以南,不仅保卫了自己的安全,同时也把朝鲜从美国的占领下解放了出来;
第三,提醒三八线以南的美军和所有其他战争贩子注意,中国人民不会让志愿军烈士的血白流,抗美援朝的胜利成果绝不会轻易让人掠取。杜鲁门、麦克阿瑟做不到的事情,特朗普和今天的其他美军将领同样做不到。美国如果胆敢破坏半岛和平,结局一定是被彻底逐出朝鲜半岛。
桧仓郡志愿军烈士墓群前的广场上,青松翠柏映衬着一尊气势雄伟的志愿军战士的青铜塑像。这位志愿军战士面向北方,那里是故乡的方向,这既代表了他们想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也表达了他们对故乡的期望——
烈士是为保卫和平而来,又是为保卫和平而牺牲的,故乡一定不会让他们失望!
(作者:郭松民,国家意识形态中心新媒体研究院特邀专家)
相关链接: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