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编者按: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逻辑主线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且争议较大的问题。关于逻辑主线问题的代表性观点如“发展经济,满足需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历程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成等方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为逻辑主线。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展开了积极讨论,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其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学界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和表述,各种观点虽都有其依据,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笔者将梳理和评述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较充分的论证。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主线的几种不同观点 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是发展经济,满足需要。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还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理应成为这一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另有学者强调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如有学者主张以发展为逻辑主线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主线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应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包含的生产力发展规律和机制;还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应以此为逻辑主线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收入制度方面理论创新的系统性经济学说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应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有制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以“社会有机体”为统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结构—人的发展—人的活动—社会再生产”为分析主线;共享发展理念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以平等劳动及其生产力为逻辑主线,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把物质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等等。
“发展经济,满足需要”表达的是生产与消费需要的一般关系,其本身反映不出社会形式的本质特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抛开生产的社会性质,专门阐述了生产与消费的一般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消费需要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任何社会的生产目的都可以抽象地归结为满足需要,但具体生产目的则由特定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马克思说:“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的目的。”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和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和目的;生产只是为资本而生产”。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即以共同富裕为目的。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并在解放战争时期重申了这一方针,即发展经济,满足革命战争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发展经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等各方面的需要,始终是社会生产的目的。这种需要既可以是贫困人口满足温饱生活,进而实现小康的需要,又可以是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可见,“发展经济,满足需要”无法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明确生产的目的,必须阐明为何发展、为谁生产、如何发展等问题。因此,不宜将“发展经济,满足需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 (二)对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为逻辑主线的辨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规律既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内容。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成熟和终将灭亡的历史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规律做了经典阐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生产力归根到底决定和支配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对生产力发展可以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任何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都可以归结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规律是贯穿于人类所有社会形态的基本规律,支配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演进。这一规律同样可用来分析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但不能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其核心命题。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规律,应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而非逻辑主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鲜明特色,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贯的方向和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落脚点在市场经济,属于经济运行层面的问题,只适合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主线。市场经济就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必然实行市场经济,二者是鱼水关系。但马克思曾明确批评庸俗经济学学者不能用商品经济关系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现象,尽管它们在范围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只知道这些生产方式所共有的、抽象的商品流通的范畴,还是根本不能了解这些生产方式的本质区别,也不能对这些生产方式作出判断。”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可以与不同生产方式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主线是剩余价值,而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单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说明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点。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经济运行体制是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服务的。同样,不能用市场经济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明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能成为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状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改革开放新时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键问题,也是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的重大原则和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毫无疑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但若以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则只强调了生产力方面,却无法反映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这一主线无法回答发展生产力为了谁、依靠谁和由谁分享等根本问题,没有突出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取向。况且,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一以贯之的研究对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必然要求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此外,发展是时代主题,世界各国基本都在谋求发展,但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以及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等问题的回答各有不同。不宜简单地讲以发展为主线,否则显得过于一般化、宽泛化,既不能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又无法凸显“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要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为主线,有其合理性。但这种主线表述,一方面没有直观点明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内容,过于抽象,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针对性不足。另一方面,即使默认这一表述是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其中关于“消灭剥削”的内容也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相差较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利用资本和市场发展生产力,并不是简单地没收资本家的一切财产。市场的激活给当代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大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将继续通过公有资本、国际资本、民营资本以及各类资本的混合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毫无疑问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逻辑主线也要呼应这一根本立场。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要是一种价值取向的宣示,不宜直接将其表述为逻辑主线。
三、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为逻辑主线的合理性 主线一般是指贯穿整个理论体系、学说或学科的中心线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逻辑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贯穿这一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既要突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要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核心脉络,还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相契合。目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主线的相关表述固然都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其片面性,没有全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线索。有的观点片面强调生产力层面的内容,有的观点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层面的内容,还有的观点把根本立场或方法论混同为逻辑主线,等等。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应当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主要依据有以下三方面。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实际上已经把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统一起来,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列宁说:“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毛泽东在《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他们都既强调发展生产力,又突出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将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基本观点,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我们党执政,就是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邓小平讲:‘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这就点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这里讲的“核心”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用政治经济学的话语表述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这既符合习近平的本意,又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论述的核心要义;既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又是根本任务与根本目标的统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的,二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二)实践历程上点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根本上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理论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只能从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历史过程中总结和提炼。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忽视生产力的发展,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和“一大二公”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主观愿望是全体人民同步走向富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党的十三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强调人民生活要先后实现温饱、小康和比较富裕。党的十五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首先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概括和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时,我们党始终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既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又强调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发展首先在于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显著提高,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78—2017年,我国GDP由3678亿元增加到82.7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5%。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17年的25978元,年均增长率为8.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面临着贫富差距依然较大、相对贫困问题突出等问题。新时代要更加强调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促进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归根到底就是党领导人民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方面,党和政府不断探索生产力发展规律,着力解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党和政府顺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为逻辑主线。 (三)学科体系上迎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构成要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由研究对象、根本立场、基本方法、逻辑主线以及具体观点等多种要素构成。其中,逻辑主线应当迎合研究对象、立场、方法等的内在要求,保持逻辑的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为主线,反映了其研究对象、根本立场、基本方法与主要内容的内在要求。 第一,这一逻辑主线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两大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不包括生产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其研究对象就不能不包括生产力。既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又要从社会层面研究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问题,研究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与根本原则,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的核心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为逻辑主线,既直接点明了生产力方面的内容,又突出了生产关系的中心内容。因此,这一逻辑主线表述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内在要求。 第二,这一逻辑主线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在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根本立场时指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发展”首先是发展生产力。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为逻辑主线,鲜明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立场。 第三,这一逻辑主线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基础是唯物史观,主要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论构建经济分析框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渊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继承了这一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历史主题是在党领导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为逻辑主线,蕴含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分析方法。 第四,这一逻辑主线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内容丰富,但这些理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如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理论等;二是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按劳分配理论、共享发展理论等。当然,这两类理论只是侧重点不同,并非截然分离。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既强调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激发经济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又强调坚持保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变,以利于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内容基本上都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中心线索展开,以此为原则和目的。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年第十期;作者:田超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关链接:
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密码
吴家华:唯物辩证法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方法
唐方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
郭丽双:俄罗斯学者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唯物史观阐释——基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研究
感谢支持国家主流价值观
公益宣传平台建设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
共享“思想火炬”官方头条号:@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