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部署、总动员,展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壮丽画卷,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发展立场更加鲜明,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前所未有,改革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前所未有,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突破、重大成就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中国进入历史发展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纷繁复杂形势的严峻考验面前,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驶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在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方面迈出新的重大步伐。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制定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宏伟蓝图,显著增强了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展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壮丽画卷。准确把握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的重要特征,对于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改革发展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与根本理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充分激发全国人民在改革实践中的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突出特色。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他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又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摡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变成党的行动和奋斗目标,把人民的希望变为现实,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十八大以来党执政为民、改革发展的一面鲜亮旗帜。 深刻回答改革开放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问题,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改革发展为了人民,让人民在各方面拥有获得感,将“发展为了人民”落到实处,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把是否给人民带来利益作为发展成效的检验标准;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强调“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强调全党同志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这就深刻回答了改革开放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问题,既与党的根本立场、宗旨一脉相承,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认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为全国人民、各类人才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全面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深化改革,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加重视共同富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解决收入差距问题。根据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创造让更多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一切都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是最广泛、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体制机制入手,统筹谋划“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长远制度建设同解决突出问题相结合、整体推进同重点突破相结合、试点探路同推动面上改革相结合、改革创新同法律法规立改废释相结合、破除体制机制顽疾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相结合,全面深入推进各领域各环节的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全面。1978年,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启动,随后城市改革、企业改革、价格改革、金融改革等逐步推开,改革多是单项、单兵突进式的。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召开的党的历届三中全会为例,从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先后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六个决定。每次三中全会都以推进改革为主题,但主要是围绕经济领域。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队国防和党的建设等领域,“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改革作出的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部署。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文件,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出台了1500多项改革举措,改革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八大以后,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是深化。“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明确指出,要“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把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升到制度层面。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中共中央于2013年12月30日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至2017年8月29日,共召开38次会议,出台200多个改革文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六大方面,囊括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过去改革当中一直难以解决甚至没有涉及的诸多议题,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动了改革的深入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问题,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等重大政治问题,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了行动纲领、作出了政治宣示。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强调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都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产生共振效果,才能放大改革的效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继续向前发展,改革更加注重超前谋划、顶层设计,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半程的改革,“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决定》明确提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面对艰巨复杂的改革任务,中共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了加强统一领导、协调各方力量,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和地方壁垒,十八届三中全会系统规划改革的宏伟蓝图,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七个方面提出改革方案,合理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和时间表、路线图。《决定》明确要求:“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为了从整体上推动和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方案,从更高层面协调各方面力量,保障国家的安全稳定,实现改革决策部署,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亲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举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推进、督促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举措,定期召开深改领导小组会议,议大事、抓大事、谋全局,推动实现改革举措系统集成,提高改革整体效益。 第一,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中共中央加强全国性重大改革的统一部署,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同时,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在关键环节用力。比如,十八大以来,党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开展脱贫攻坚战,努力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带领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第二,坚持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改革合力。全面深化改革既注重提高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更好地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又注重拓宽协商渠道,更好地发挥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的优势;既注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注重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毫不动摇地支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既努力发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又鼓励社会力量、社会组织、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改革发展大业。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第三,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统一。中共中央一方面注意从顶层统筹考虑国家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设计出符合中国实际、适应时代发展的重大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宽容改革失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顶层设计是从纵向考虑制度安排,基层探索是为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才能推动改革取得成功。 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是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的主要特征,也是实现改革目标的基本要求。党中央通过精准研判实际,确定正确理念、目标、思路和战略布局,用鲜明的态度、果敢的决心、坚定的举措,推进改革开放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异常严峻敏感,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 从国际方面看,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球合作和利益汇合点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增强等因素,为中国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与此同时,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犹存,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明显调整与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三大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风险加大等因素,针对中国的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与投资保护主义日趋突出,经济全球化进程受到挑战。继2016年6月英国开始推动脱欧后,2017年1月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喊出“美国优先”的口号,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用冷战思维看待和平崛起的中国,一方面,企图让中国的改革开放尽量符合他们的意愿和利益;另一方面,又不甘心自己的衰退并抵制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不时制造摩擦,围堵中国,遏制中国崛起。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但正面和负面因素相互交织。 从国内方面看,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仍然具备,但经济增长处于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状态,维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动力正在变弱,经过连续30多年的高速发展,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至78%,为13年来新低。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中高速发展并成为常态。中国虽然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虽然步入总体小康,但人们的生活还不富裕。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仍居世界后列,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经济效益较差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中国发展面临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还有相当多的地区仍是不发达和贫困地区,科学技术的水平还不高。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改革任务更加艰巨。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了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新要求。 同时,人们对改革的期待越来越高,公众的利益诉求多元多样,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改革说到底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每一项改革措施都可能面临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利益既是改革的动力,也是改革的艰难所在。1978年以来,改革主要是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采取的是增量改革,几乎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经过30多年的改革,在带有普惠性质的改革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影响改革的许多思想障碍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尤其是来自各种既得利益的羁绊”。出现“改完了”“过头了”“改不动、改不了”等议论,与改革动力不足、信心不强、既得利益者的阻挠相交织的现象。当年的改革者变为被改革者,推进改革,实际上就是“拿刀割自己的肉”,是一场自我革命。协调各方利益、达成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的难度日益加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有渐进式改革留下的深水区,还有改革发展后出现的新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全面审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发展大势,既看到基本国情没有变,又指出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新特点,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就是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就是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如何有效破解面临的各种难题,妥善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老问题新问题相互交织,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复杂,需要攻克的体制机制上的痼疾异常艰巨。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涉险滩、突入重地的攻坚战。
面对更为复杂、更为艰巨、更富有挑战性的形势和任务,中共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巨大勇气,把握时代潮流,立足中国实际,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第一,明确宣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决定》都特别提醒全党,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012年12月31日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主题就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到地方考察的第一站,就选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在深圳莲花山公园,特地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并发表讲话。他明确表示,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我国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宣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 第二,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 “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具体对策。” “要认识到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的道理。对各种矛盾要做到心中有数,增强改革定力,抓住改革时间窗口,只要看准了的改革,就要一抓到底,务求必胜。”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党领导全国人民,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努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更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出台数以千计的改革措施,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向前推进。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把抓落实作为改革的重点,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始终一手抓改革方案出台,一手抓改革举措落地,明确各项改革抓落实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督察工作机制,开展督察“回头看”,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相继落地、渐次开花,推动各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第三,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政治保障。中共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宁可得罪千百人、绝不辜负十三亿的使命担当,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长期执政摆上重要位置,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新部署,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从“八项规定”切入,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政治、思想、组织、制度和反腐倡廉等各项建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典治乱、强力反腐。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部署,开辟了党的建设新境界,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紧紧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六大主线,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开拓,不仅有效应对了复杂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而且在相当不利的条件下取得了经济的中高速平稳增长,推出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取得了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突破。 改革理论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事业所取得的重要历史经验,科学分析新时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对改革的整体布局、重大问题、关键环节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化了对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改革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作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三去一降一补”取得阶段性成效。制定国有企业改革系列文件,有序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放开电力、石油、天然气、盐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和公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场准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制定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意见,推动建立公开透明平等的市场规则。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实施资源税改革、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型城镇化体制创新、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促进城乡、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十八大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七项主要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新境界。坚持在法治基础上推进改革与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统一,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法治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推进都达到新的高度。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修改立法法,推进经济、民生、环境保护、司法、国家安全等重点领域立法,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推动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立法主动适应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特色。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建立健全人大工作机制,完善人大监督制度。制定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有序推进政党协商、政协协商、基层协商等多种协商民主渠道。开展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全面覆盖的国家监察体系。推动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着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提升文化管理效能,巩固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统筹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文化体制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围绕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机制创新,全面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统筹推进社会保障领域制度改革,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有序衔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按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多主体供给、租购并举、政府保障基本需求的住房制度正在加快形成。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价格加成,群众就医负担持续减轻。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制定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8项基本制度为支撑统筹推进相关改革,初步建立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制定环保督察制度,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连续实施四批环境保护督察,覆盖全国所有省(区、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系统推进河湖保护和生态环境整体治理。 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坚持以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着力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国防和军队改革推进力度之大、触及利益之深、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运行60多年的军委总部和军种、大军区领导指挥体制,改为“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基本确立,军队体制结构、组织架构、力量体系、部队面貌焕然一新,人民军队实现了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强军事业注入强大动力,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协调推进,管党治党朝着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推动党的组织制度改革,制定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若干规定。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出台国有企业、社会组织、民办学校等领域党的建设制度。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实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意见。统筹推动中央和地方群团改革,发挥群团组织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重整行装再出发,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奋力开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断健全,文化领域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民生领域制度建设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全面从严治党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历史性成就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历史性变革中最深刻的变革,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但4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又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开放重整行装再出发,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立场更加鲜明,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前所未有,改革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前所未有,改革取得的重大突破、重大成就前所未有。十八大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2]《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5]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6]《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作者:李正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1期)
相关链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创新进程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绩研究的三个维度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群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论证和辩护
改革开放40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工作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
感谢支持国家主流价值观
公益宣传平台建设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
共享“思想火炬”官方头条号:@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