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探论 | 刘显钊:太平天国官兵是说什么方言的?


西方人描绘的太平天国


引言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太平天国的官方语言是客家话这个说法不止在民间流传,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可。如钟文典先生在《客家与太平天国革命》中写道:“太平天国文书和人们交往中使用客家话,是和太平天国的存在相始终的。因此,我们称客家话为太平天国的‘国语’,似亦可通。”刘佐泉先生在《太平天国与客家》中也写道:“太平天国的领导群体是由客家人组成,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基本力量又是客家人,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活动地区亦是桂东南、粤西客家人居地,所以太平天国的官方文书、官方语言通用的是客家话,以致客家话成了太平天国的‘国语’。”刘村汉先生在《客家话:太平天国的“国语”》中亦持相同观点:“翻阅太平天国的文献,可以明白地看到他们讨厌‘京腔’,处处感觉到他们以客家话为国语的事实。”那么,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太平天国前期的语言使用情况

太平天国草创时期的成员主要是客家人,他们自然也是说客家话当时人的记载就证明了这一点,如传教士韩山文在《太平天国起义记》中说道:“拜上帝会教徒多数为客家人。”而太平军攻打桂林时,广西巡抚邹鸣鹤的奏报为:“贼众男妇约四五千人,大半广东口音。”这里的广东口音当是指客家话而非广府话,这从四川客家人对自己方言的称呼中不难验证。


金田起义


       不过,客家人在军中占据数量优势的时间并不长。在太平军出击两湖时,两湖之人便大量参军。夏燮在《粤氛纪事》中的记载就反映了这一变化:“南军以川、楚为劲旅,而楚勇多贼之乡里,每在城上下,辄操南音相尔汝。”楚勇是清政府在湖南临时招募的兵士,这说明湖南人在此时的太平军中已经占据较大比例。当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郴州土营,清一色的湖南人。张晓秋在《粤匪纪略》中称:“贼土营设伪官。自指挥以下及两司马,皆湖南人为之。郴州、道州人为大伪官……盖除广西贼外,则道州、郴州贼最凶猛,助逆尤甚焉。”


      及至下江南、定都天京时,江南一带人又大量参军,太平军中客家人的比例便持续下降。太平军在战争中又常以“老兄弟”为主力,军中客家人的数量就会因战争的损耗而一直减少。张维城在其供述中就称:“打仗时俱派湖南、湖北、南京、广东、广西人,新掳去的不使打仗,止做粗活。”谢介鹤在《金陵癸甲纪事略》中关于天京城人员构成的记载也验证了这一点:“其时男馆广西约千五百人,广东约二千九百人,湖南约万人,湖北约三万人,安徽约三千人,各省约二千人,金陵约五万人,镇江、扬州约五千人。女馆,广东、西约二千五百人,湖南约四百人,湖北约二万五千人,安庆约三千人,镇、扬约万人,金陵约十万人,此夏季人数。”

这就意味着在太平天国中客家话的使用范围将日渐收缩,仅为高级官员的主要沟通用语正因为这是上流阶层的用语,所以格外引起时人瞩目。如张汝南在《金陵省难纪略》中就提到太平军“大谓之太,大人谓之太人”,这正是客家话中古全浊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今一律读送气清声母这一典型特点的体现。而张晓秋在《粤匪纪略》中则提到:“其牵马者曰:‘马乃’”,根据刘村汉先生的考证,“乃”为客家话对“拉”这一动作的称呼,洪秀全的家乡广东花县的客家话中古泥来母相混,故如此通假。这些都印证了客家话在太平天国上流社会中的继续使用。


太平天国金殿


       这点加上客家人对于语言问题的保守态度,导致了太平天国职官中还设有负责在不同方言间进行翻译的官员。如朝内官设有通赞一职,职同检点,共计8员查阅当时各类记载发现,通赞主要负责翻译天王洪秀全的客家话并传达给专门的官员。因为亚历山大·米切在访问天京时就发现:“这些王当中谁都不会讲以北京方言为准的官话”,这势必需要翻译。而涤浮道人在《金陵杂记》中就指出:“通赞知贼土音”,张德坚在《贼情汇纂》中更是说道:“通赞、引赞,左右各八人,主传伪王视朝时出入言语。”与通赞类似的官职还有王爵属官的东殿承宣、北殿承宣和翼殿承宣三职。东殿承宣共计24人,职同检点。北殿承宣、翼殿承宣亦各24人,职同指挥。这3个官职的作用同样为在客家话和其他方言间进行翻译,只不过作为王爵属官,他们的直接服务对象是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这点同样由涤浮道人指出:“伪东、翼、北承宣皆两广贼,能操土音登达传话者。”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高级领导

more+


      太平天国前期典章制度中的一些称谓的继续沿用,同样也能表明客家话依然处于强势地位。如太平天国官制中有一系列以“掌”为词缀命名的官职,如掌书、掌考、掌医、掌率、掌书令、掌朝仪、掌朝纲等,其命名原则正是基于客家方言。因为在客家话中“掌”正是看管的意思,如看牛叫“掌牛”,看家叫“掌屋”,看门狗叫“掌门狗”。这点在《太平天日》中可得验证:洪秀全在浔州南门向张考水询问冯云山行踪时,正是称张考水为“掌塘”,即看鱼塘的。


掌牛(即放牛)


       另外,清人笔记对于太平天国用语的一些误记,也有助于我们从侧面了解太平天国的语言使用情况。如沧浪钓徒《劫余灰录》、姚宪之《粤匪南北滋扰纪略》、李圭《金陵兵事汇略》中均称:炮弹曰圆马(元马)。其实,太平军对于炮弹的准确称呼为“铅码”,且这一称呼也非专指炮弹,乃是泛指一切枪弹。得名缘由是子弹为铅制,形圆有如砝码,这一误会的产生是因为客家话中“铅”字的白读音与“圆”字同音。又如,江浙一带的私人笔记常把上帝教的宗教行为“拜上”误记为拜相。如张宿煌《备志纪年》:“又有潘某者,邑之识字人也,自愤读书不得志,即于是日‘拜相’。”之所以将“拜上”记为“拜相”,是因为客家话中“上”“相”二字同音,记录者在不明语义的情况下极易误记。


      简言之,太平天国运动前期,虽然客家话的使用范围不断收缩,但它的影响力还是很显著的一些学者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如史式先生认为《燕王秦日纲上东王杨秀清报告半壁山败退情况及殿左肆拾柒指挥黄凤岐等牺牲禀奏》中以“只”作为人的量词的用法,是受到湖南方言的影响,而后辈学者多有沿袭这一观点。事实上,量词“只”这种非同一般的搭配能力正是客家话的一大特点,广西客家话也不例外。

太平天国后期的语言使用情况

       1856年,太平军先后击溃清军江北、江南大营,首都天京周围的紧张形势暂时解除,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彻底爆发,是为“天京事变”。太平军中的不少广西老兄弟在这场内讧中遭到了北王韦昌辉的屠杀,剩下的部分人又有一些追随翼王石达开出走。这是导致太平军中客家人比例急剧下跌的重要原因。尔后,太平军中江南新兵的比重日益上升,广东花旗的数量也占较大比重。这种形势下,客家话在军中的使用范围自然会进一步收缩。


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示意图


       太平军官兵的口述就谈到了当时军中广东人众多的现象,如《忠裨天将李尚扬口述》中几次提到广东籍的太平军官兵:“另股由遂昌、松阳犯处州,入永康、武义,此股是广东老多”,“兰溪是广东老打开的”,“目下武义、永康、浦江、东阳、义乌都是广东老踞守”。当时访问天京的威妥玛与同情并加入太平军的呤唎的个人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威妥玛表示:在访问时,陪同他的向导和太平军指挥官都是广东人。而在他入门后,“厅堂上立刻挤满了说广东话的男子”。几天后他去了安庆,发现那里的太平军同样讲广东话。太平军中广东人众多及粤方言普遍使用的情形,在威妥玛仅两页的报告中就被提及了六次,在呤唎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更是常见。这就不难理解传教士罗孝全和艾约瑟在天京向太平军布道时的方言选择:“听众有一大群。首先由罗孝全用广东话讲道,随后艾约瑟用官话讲道。”


       客家话在太平天国后期的使用情况则见于慕维廉牧师的记载:“在这场场合,诸王也只有经由总理朝政的干王的中介,才能随时同天王谈话,此种谈话通常都是用天王本乡的土话来进行,而这种土话只通行于广州的一个狭小地区。”可见,文中的“土话”指的正是“客家话”,正因为太平天国的语言使用情况已经发生变化,所以太平天国的官员必须通过干王洪仁玕的翻译才能与天王洪秀全有效沟通可过往学者在论述太平天国的语言使用情况时,经常有意无意地忽略客家话的使用范围一直在缩小的事实,从而得出了客家话一直是太平天国军民通语的结论,这是有失偏颇的


洪仁玕


       或许有人会指出:因为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对“两广老贼”少有宽宥,所以太平军中的广西客家人甚少投降。这意味着,客家话作为太平天国上流社会主要用语的情况是长期不变的。可是,统治者个人的语言并不等同于官方语言。就中国古代社会的普遍情况来看,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多有强烈的“正音”观念,故在立国不久后多会制定正音。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这类正音多缺乏明确标准,但仍可视为现代所称的标准语的先声。如隋代有《切韵》,宋代有《广韵》,明代有《洪武正韵》。而某些朝代还会制定法律来推行正音,如清雍正帝便有以法律手段推行官话的举动。然而,从现存史料来看,太平天国在正音工作上并无太大建树: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也没有制定正音韵书。这些在古代王朝正音工作中都有的重要内容在太平天国中都没有,如果从现代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工作内容来看,太平天国的情况更是相去甚远。因此,“客家话为太平天国国语”一说,是不太准确的。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客家话为太平天国国语”说考辨——兼论太平天国语言选择得失》(2019)。

2.“将士”一词在太平天国词汇中有特殊含义,故本文皆用“官兵”代替。

3.多位学者经考辨后指出,太平天国宗教的准确称呼应为“上帝教”,而非“拜上帝教”,本人赞成这一观点。


推荐阅读

学术探论 | 瞿建慧:湘西汉语方言的元音高化链移【重发】

学术探论 | 甘于恩、张钟晶、廖小曼:论语言资源与新媒体融合

学术探论 | 赵钰龄等:福建漳州布袋木偶戏的语言文化现象浅析



图片均来源于百度百科

图文编辑:阿嘎

图文审读:一博

责任总编:老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