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岭南文史丨罗鑫:书评:关于“客家”与“客家人”的迷思[转发]

豆瓣书友 语言资源快讯 2020-10-10

本文转自“老米鸽”公众号

作为一名客家人,我始终都对一个问题颇为好奇,即何谓客家人。一方面,包括家中长辈在内,似乎没有老家的客家人能给予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而台湾苗栗客家文化园区客家博物馆给出的定义则大抵是“只要自认为是客家人,那就是客家人”。另一方面,网上却经常流传着各式各样的客家名人汇总,名单中包括孙中山、邓小平乃至李登辉、马英九、蔡英文等等。

两相对照,显示出奇妙的景象:一方面我们很难定义何谓客家人,另一方面我们又能举出一系列所谓“客家”名人。那么客家人究竟是什么人,它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一群体自始至终都是稳定不变的吗,还是说其实是想象出来的群体……这一系列问题其实都是我们作为客家人所必须要关注的。去年(2014)(由嘉应学院罗鑫老师)翻译成中文的日本广岛市立大学准教授饭岛典子《近代客家社会的形成:在“他称”与“自称”之间》这本书,就是力图在上述方面予以讨论和解释。

我本人不研究客家学,以前也没有阅读过客家学的研究著作,因此我很难评判本书的优劣所在。当然本书也没有能够完全解答我的疑惑,但我感觉这本书的某些论述的确符合了我原来对于客家的推断。以下可能只是就书论书。

本书在导论中就认为,“以往的客家研究常常存在一个大前提,就是认为客家是一个天生边界清楚的实体,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总结下来,这本书给予我们最重要的乃是以下几个面向:

其一,我们很难找到在近代之前的文献中,有人自称“客家”或“客家人”的记载。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后来这批自称“客家”之人原来并不存在于历史之中,而是力图说明他们原来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属于“客家”,即没有客家意识。不过,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客”或者“客家”在某些场合和语境中,存在污名的性质,即便到了近代组成同乡会时,仍有客属团体不以“客家”命名,这是否是导致近代之前文献中较少见到自称“客家”记载的因素之一,仍有待考虑。

其二,“客家”意识觉醒于近代,而其传递路线则是:19世纪30年代的东南亚—50年代的广州—90年代的嘉应州(今梅州),而且实际上嘉应州客家人普遍标榜自己客家人的身份,已经晚至辛亥革命以后了。当然,另一位日本学者濑川昌久早已指出,梅县客家意识的形成源于外出“乡贤”的反哺。这一情况与我们原来的印象相去甚远,不得不说是一种新的启发。

其三,“客家”其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方面,例如粤东客家其实与粤西客家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另一方面,造成客家群体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客属团体”如崇正总会并非是局限于地域的团体,而是将不同地方的人全部纳入“客”的范围,不受祖籍的约束。总体而言,“客家”是一种流动的合并和拼合的群体,容纳了各种不容的人。

其四,本书指出,客家人的自我评论、自我撰述存在相当的问题。例如1945年的《新梅县历史》将非客家名人记述成客家人。作者认为,过往的许多客家学研究书籍,“掺杂了太多的主观情绪”,“像客家人在自撰自述时经常强调‘客家精神’,而且往往只是用‘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褒扬之词来概括其精神文明的全部”。在此我联想到最近看到的一篇微信文,题为《(梅州)兴宁人的这些习惯,让99%的外地人匪夷所思》。文中提及的“习惯”包括“饭前用茶水洗碗”、“年龄都算虚岁”、“打电话开口就是‘喂’”、“总抢着买单”、“问路不说南北”等等。如果说使用“勤劳勇敢”等精神文明用词来抬高客家人、兴宁人还勉强能说得过去,那这篇微信文的内容就让人啼笑皆非了。


 

其五,以往认为,由于“客家”是从外地迁入的民众,往往与本地民众发生激烈纠纷,在这其中“客家”往往会产生集体的意识,进而强化客家的身份感。这种小故事我从家人那里的确听到了不少。但实际上这一论点忽略了客家文化的地域多样性,而根据本书的研究可知,土客之间发生矛盾不过是清代中叶以后才有的事,而且只是在局部区域,在嘉应州甚至没有发生过引发官府高度重视的土客械斗。然而,另一方面,反倒是客家内部出现了客家和“本地客家”的区别。

就我个人观察而言,客家人往往特别力图突出“客家”这一身份,但却极少对这一身份有所反思,而且往往沉迷于某些只是想象出来的宏图之中。像是微信文《史上最全的客家名人名单出炉,你认识几个》,开篇就说“据有关学者估计,全世界约有1亿客家人”,客家读者们大概读来会很兴奋,但是是谁根据什么方法估计,我们却不得而知。文中又说马来西亚沙巴州“更是客家海外一个纯客家州份”,让人误以为沙巴州全是客家人。文中继续罗列了许多各行业的名人(他们真的是所谓客家人吗?),最后总结一句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想来客家读者应该觉得很兴奋吧。

不过,将“客家人”这一名号随意戴在名人头上,极有可能滥觞于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此书作为客家研究的经典,在第八章中先是在没有明确何谓客家人的前提下,又在缺乏严谨考证的逻辑下,将中国历史上很多知名人物都当成客家人来宣传。

本来,批判前述这些微信文其实毫无意义可言,但我仍隐隐约约感到些许不安。编写这些文章的人,大概是连一本正经的客家研究专著都没有读过。但客家读者们,却似乎非常喜欢这类文章,想象自己所属民系的庞大与光荣。这就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特别是客家人更加关注客家研究本身,以理性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而普遍的客家人们也需要对自身民系的种种方面有所反思才行。


小编:孙文思

审读:龙祉均

责编:老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回顾


客家文化丨罗鑫:客家话谚语三则【转发】

客家研究丨罗鑫:日本人的客家话研究 [转发]

客家美食 |罗鑫:捶丸啵丸【转载】



保护母语方言

你我共同努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