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客家文化丨罗鑫:麦好听啊哩[转发]

以下文章来源于老米鴿 ,作者Law Him

众所周知,翘舌音声母是南方人学习普通话的一大难点。这是因为,在大多数南方人的母语里,都不存在zh,ch,sh,r这些个音素。然而,兴宁话却是个例外。在兴宁,除部分乡镇将zh,ch,sh,r读成[ tʃ ][tʃh][ ʃ ][ʒ]外,大部分地区和普通话发一样的音,读作[ʈʂ][ʈʂh][ʂ][ʐ]。

因此,对于兴宁人而言,普通话的翘舌音声母根本无需学习,几乎天生就会。让兴宁人区分平翘舌音,简直易如反掌。比如“车”和“差”这两个字,梅县话都读作平舌的cā[tsha33];兴宁话的话,“车”读作翘舌的chā[ʈʂha33],“差”读作平舌的cā[tsha33]。


除声母外,兴宁话语速之快,也是其他客家方言所望尘莫及的。其他地方的人讲话可能慢条斯理的比较多,但在兴宁,只要不影响意思的疏通,当地人之间交谈时,能省几个字是几个字,能讲多快讲多快,而且兴宁人普遍能言善道、幽默风趣。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兴宁“重商”的历史传统息息相关。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客家人普遍居住在山区,晴耕雨读,以博取科考功名为人生及家族头等大事,莫不坚持学而优则仕的信念。另一方面,封建社会,民分四等,士、农、工、商。以清代的嘉应州(今梅州除丰顺、大埔以外的地区)为例,程乡(今梅县)多,平远、蕉岭多,长乐(今五华)多,兴宁多

这点,在梅县人的一句老话中可以得到印证,那就是梅县人写得,兴宁人讲得,五华人打得:大意是说梅县人多读书,故普遍写得一手文章;兴宁人多做生意,故个个口才了得;五华人多打石造铁,故多身强体健、骁勇善战的硬汉。

由于历代封建王朝基本上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与其经济地位不成正比。即使富甲一方,也很难见诸方志,留名青史。古代兴宁究竟是否出过富商巨贾,都有几人,发家事迹如何……凡此种种,皆不得而知。



另一方面,民间对商人刻板的负面印象又是根深蒂固的,有道是“无奸不商、无商不奸”。尤其是对老实巴交的农民(传统客家社会的主体)而言,喜欢经商(多为小商品经济)、性格相对圆滑的兴宁人实在与客家社会的主流文化有点格格不入。更令农民难以接受的事实是,平均来说,商户的经济水平却比自己要好得多。

文化层面的优越感与经济层面的落差感交织在一起,加上语音语调语速上的差异,最终导致半耕半读的外地人对兴宁人产生偏见,编造了大量揶揄兴宁人的段子。在此当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兴宁拐哩无肚脐了。拐哩是借用字,很多人误以为本字是蝈哩(青蛙)。其实,拐哩的本字是介里,兴宁话那里的意思。

面对外地人的揶揄,兴宁人倒也大度,大都一笑了之。不仅如此,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来自兴宁的网友们自发制作了大量的客家话搞笑视频,叫人忍俊不禁,客观上促进了客家话的传播。现在不论是哪个地方的客家人,都以学上几句兴宁话为乐,非逗得周围的人捧腹大笑不可。所以说,不管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兴宁话已然影响了我们,给大伙带来了欢乐。所以,如果有一天哪里举办最具喜感的客家话大赛的话,那么冠军非兴宁话莫属。

话说起来,觉得兴宁话逗趣的,并不只有当代人。翻阅史籍,明代的《正德兴宁志》就记载了这么一段话说:

其声大率齐韵作灰,庚韵作阳,如之类,与江南同,乃出自然,益信昔人制韵释经之不谬。亦有”“不辨之陋,如天王寺天洋之类,至有姓王者自呼杨,问之,云:王乃吾上,避不敢犯。此尤可笑尔。

留下这段文字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代鼎鼎大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他在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来到兴宁当知县,一直待到1522年明世宗朱厚熜登基,改元嘉靖为止,前后7年的时间。

前面提到,梅县人多“士”,兴宁人多“商”,这只是相对而言的。近代以来,兴宁人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完全不亚于梅县人。比如,客家话研究的先驱罗云先生,客家学、族谱学的鼻祖罗香林先生,皆是土生土长的兴宁人。他们为客家语言、文化所作出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注:本文转自【老米鴿】公众号)





往期回顾


客家文化|罗鑫:畲礼畲谢【转发】

客家文化 | 罗鑫:浅谈畲江方言与文化【转发】

客家文化丨罗鑫:蛇哥【转发】




语言资源快讯

我们一直在路上




本期编辑|牛宇艳

审读人员|刘若书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 jnufyz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