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人 | 阮咏梅:《从西洋传教士文献看台州方言百余年来的演变》后记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10-27


   

    书稿写作的最后阶段,常常面对窗外香樟树叶葱绿,白鹭翩飞,耳畔却充斥轰鸣的挖路机声,震得人心烦气躁、坐立不安。那时的写作背景倒是为我重新想象19世纪传教士的艰辛历程创设了比较的基调,渲染了气氛。

    三年前,辗转托人终获Chinese Million’s的部分文献,在蚂蚁般密密麻麻又不太清晰的英文字母中,搜索与台州有关的传教士的蛛丝马迹。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些传教士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他们在台州的传教历程也日益清晰。龙应台认为文学如“白杨树的湖中倒影”,历史则如“沙漠玫瑰的开放”,足见文学和历史的独特魅力是语言学所不具备的。文献阅读是在工作、杂事之余断断续续进行的,但对传教士的钦佩之情却与日俱增。且不论信仰赋予他们的支撑力量,仅看他们对中国的热爱就不由地让人心生感动。如被誉为“中国内地会之父”的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就用他的一生践行了他的名言:“If I had a thousand pounds China should have it—if I had a thousand lives, China should have them.”“台州内地会之父”路惠理(W.D.Rudland)受戴德生的指引,在台州度过了42年的时光。而这一切都是在他们远渡重洋,历经千般磨难后依然初心不改,决绝前行的结果。与他俩一样,当时的传教士们几乎无一人未遭病患、灾祸、丧亲之痛的灾殃,因难产和病故等而客死在中国的女传教士人数之多更是让人唏嘘。曾经读到一个细节:由于宣教的地方多为乡村,传教士布道的环境尤其恶劣。他们常常只能在农民忙完农活后,就在他们破败的房子里,就着微弱的光线讲经布道,屋内堆满了农具,而猪啊羊啊牛啊就在旁边哼哼咩咩哞哞着。工作结束后再深夜摸黑赶回住处。想象这个场景真让人又好笑又钦佩。我开头所讲的写作氛围与此相比,着实不在话下。粗粗研读这些文献和台州土白圣经译本后,我当时就决定在本书后记中必须有一个环节,那就是:致敬传教士!此段如是。

本书作者

阮咏梅博士



    让我此生与传教士这个研究建立联系的是游汝杰先生,他是我在复旦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时的指导老师。1996年寒假后的新学期伊始,游老师交给我一份刚从国外复印回来的台州土白《马太福音》,叫我写一篇文章做课程论文。那篇写在绿色方格稿上的极其粗糙的小论文虽几易其家,但仍保存至今。2008年考入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才又专程赴游老师处复印了那本The Ningpo Syllabary而再续传教士台州土白方言研究的前缘。2012年,“从西洋传教士著作看台州方言百余年来的演变”有幸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自此传教士台州方言研究深深左右了我近五年的生活。本书初稿即为该项目的结题成果。

    在我搜集传教士文献和翻译的过程中还得到了多方援助,他们是来自美国的Eli Mackinnon、周细武先生及其爱女Linda,剑桥大学图书馆和剑桥大学学生刘鑫,哈佛大学图书馆马小鹤先生、《教会》杂志编辑部和袁瑒先生,还有石汝杰、胡晓昱、林素娥、庄初升、龚缨晏、李居迁、肖萍、田启涛等师友和热心人士。在台州方言调查过程中,台州市档案馆卢珊、温岭市档案馆许新颜、黄岩档案馆崔旭、临海市图书馆郭萍、椒江档案馆金盼盼、玉环档案馆毛黎媛,临海程建光牧师、周保福老传道士,仙居张锦彩和王七弟牧师,同事余辉、李加林和梁志华等在查找资料、联系或直接充当发音人、确定台州地名和绘制相关台州地图等方面都为我提供了诸多帮助。此外,书稿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得到了张玉来、周志锋、汪维辉、齐沪扬、丁健等诸位师友的指点,以及浙江省哲社规划办后期资助项目专家提供的评审建议。因文献比较庞杂,有些资料网上时有更新或发生变化等,出处说明恐有疏漏,敬请谅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任明主任和宫京蕾编辑、责任校对秦婵女士等为本书的最终出版颇费心力,尤其是特约编辑李晓丽女士专业、严谨的统稿和修改减少了书稿中很多错误,让我在校对过程中不时深感佩服并充满谢意。在此一并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书稿的修改是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作国家公派访学期间见缝插针似地完成的。近年来对各种圣经版本的研读都是基于纯语言学视角的观照。在谢菲尔德短暂的三个月中,去过两次教堂,权当练习英语、熟悉圣经内容的难得机会。在“烛光圣诞”音乐会上,不经意中被那首“Mary, did you know?”的合唱歌词和旋律感动得泪流满面,瞬间给我往日阅读的台州土白圣经译本中那些枯燥、平淡、晦涩的罗马字拼音焕发了鲜活的生命力。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感觉离书稿中出现的这些台州历史上的中国内地会传教士更近了,因为他们来自英国,而我现在就在他们的故乡。

    第一本专著《温岭方言研究》是在导师汪平先生指导下完成的。这一本虽是真正意义上的“独著”,无疑仍然凝聚了家人、亲朋和师友们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但愿我的每一份努力都不辜负他们的厚爱!

 

    2017年12月25日于英国谢菲尔德(初稿)

                 2018年12月1日于宁波(终稿)

往期回顾

方言与美食(音频)丨汪娓娓:宁波人的红膏炝蟹(浙江宁波话)

学人 | 陈泽平:《闽都熟语》序言

学人 | 曹志耘:《浙江九姓渔民方言研究》序【转发】

保护母语方言  你我共同努力



本期编辑 | 宋敏昱

审读 | 章策

责编 | 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扫码关注我们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