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非遗(音频)丨陈怡君:乌石蜈蚣舞(雷州话)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1-12-03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是公众号的管理者,原作者将在文末标明,敬请谅解!


前段时间去乌石港玩,正巧遇到一群人在练蜈蚣舞,这一场面一下子把我拉回小时候,逢年过节,街上总要来一场蜈蚣舞来助助兴。


蜈蚣舞是广东省湛江雷州市乌石港先民创造的一种表达期盼安康、耕海丰收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一般在每年中秋节期间进行表演。该舞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乌石港位于雷州半岛西海岸,成港于1368年—1398年(明朝洪武年间)。在古代,乌石港台风肆虐、鼠疫流行,民不聊生。

传说有一年中秋节,有一群村民聚在一起,商讨祛除瘟魔的办法。有一人提议,曾听闻百足之虫,有攻毒散结、祛风治病之效,且此虫夜间出行,肉食鼠类;别名天龙,坐镇安府,是极瑞祥之物。

村民纷纷应允,为表同心,村民各以船缆系腰,相互连成长队,即等入夜,每人手执香火,入港驱邪。夜色朦胧中,队伍边舞边蛇形前进,队形宛如蜈蚣爬行,神态惟妙惟肖。此后,瘟疫消除,港区恢复繁荣。因舞动的姿态极像蜈蚣,因而该舞又称“蜈蚣舞”,后也就成了港民消灾祈福的仪式被流传下来

民国《海康县续志·地理·民俗》记曰:“仲秋之夜……又有箫鼓聒耳,群童队行,手持香火楦饰,龙狮首尾,跳舞通街,曰‘舞蜈蚣者’,此农民相沿之习也。”




蜈蚣舞讲求高度的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这与历史上出海捕鱼风险大,渔船上必须集体拔网和分工协作紧密相关,由此也表现了当地民间古朴的生产劳动分工理论。这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有重大价值。2009年“蜈蚣舞”入选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蜈蚣舞主要道具是一具用竹、藤、布、丝绸等制成的蜈蚣模型,模型身着色彩和装饰镜片,里面悬吊特制的灯烛。整个舞队总计百数十人。

每年的中秋节夜幕降临后,这一民间习俗就开始了。

舞蹈队伍约一百米长,由一条缆绳将几十人连在一起,每隔1.5~2米一个人,缆绳绑在腰上,边舞边蛇形前进,中间的蜈蚣身部分人人头戴草笠,双手各执一把香,草笠上也插满香。舞蜈蚣头的人,则头戴小猪笼,猪笼中塞满泡沫块并插上香。尾部有两个人,形似蜈蚣的分叉尾,各背一个小猪笼,猪笼中塞着石头和湿的稻草,四周插满了香,有几十斤重。

因怕尾部的两个人不堪重负,加上此两人一定喝酒至半醉,因此他们各有两个人扶持着前进。因负重并半醉,尾部便摇摆至街道两边,幅度最大,行人或追看者常常躲闪不及,增加了热烈的气氛。



往期回顾

方言与非遗(视频) | 邓凯华:南海醒狮

方言与非遗(音频)|苏斯婷:高州鬼仔戏(高州山美白话)

非遗展示(视频)| 邓凯华:佛山高明花鼓调

潮汕文化丨“潮州歌册”非遗传承人[转发]



音频|陈怡君

图片| 来源于网络,侵删

方言点|湛江雷州

本期编辑|怡宝

审读人员|吴婷

责任主编|老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