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民俗(音频)丨李智:沙湾飘色(番禺沙湾话)
三月初三北帝诞,在广东番禺沙湾镇,万人空巷,都是因为一场盛大的巡游——沙湾飘色。
你要是错过,
那可就亏大了!
什么是飘色?
飘色,仅凭字面意思很难想象出它的艺术表现形态。在广东方言里,“色”等同于“景色”,用来指代美好的场景。在马上装扮人物的称为“马色”;在水上装扮人物的称为“水色”;“飘色”就是装扮腾空飘起的人物。
沙湾飘色是沙湾传统的民俗艺术活动,简单点来说,就是小孩子在色柜(活动的小舞台)上表演。坐在小舞台上的演员,叫“屏”,一般由10—12岁的小孩子扮演。站在钢枝上“凌空飘动”的就是“飘”了,多由3岁左右的孩子担任。
沙湾飘色被称为是“凝固的戏剧、活动的雕塑”。它是番禺一年一度的盛事,飘色一旦开锣,场面比过年还热闹。
沙湾飘色的特点
它集合了材料、力学、音乐、造型、装饰等工艺,在"飘色"游行时,每两板飘色之间配有一台八音锣鼓柜,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飘色色彩艳丽,色梗(钢筋)幼细、造型优美、艺术感染力强大。
人们都说,看过飘色表演以后,浮想联翩,其乐无穷。
那么,飘色是怎么来的呢?
飘色的兴起:
关于飘色的兴起,民间各种说法不一。最多人信服的一种说法是,清代粤剧艺人李文茂,曾率领民众支持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廷大为震怒,明令禁止粤剧。
当地群众想看戏的心实在忍不住啊。于是想出一个法子,让小孩扮成戏中人物,抬着在各村游行。这便诞生了飘色。
飘色小演员被唤作色仔色女,他们容貌俊俏、古灵精怪,且都经过严格筛选而来。
即使他们睡着了,也不用担心会掉下来。秘诀就在于神奇的色梗,而它的制作方法,千百年来只传内不传外,保密性极高。
前人追求巧妙奇特,出奇制胜,但由于当时冶炼技术水平较低,因而色梗纤细而负重力低,飘上小孩体重受到限制,安全性低。后来色梗经过改善,依然纤细精巧,但增加负重能力,飘上小孩的年岁可以增大,使人物形象既显得刚健优美,又保留了凌空而起,飘然而去的"飘"的特点。
飘色的发展:
沙湾飘色制作工艺代代相传,本地承传的艺人除认真继承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外,更进行创新。例如,在色梗制作上的改革以及游行形式上的创新。
飘色面临的困境是难以找到传承人,一方面是年轻人对它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沙湾飘色制作技艺复杂。
说到底,传统技艺要想代代相传下去,最关键是要勾起人们的文化自豪感,让大众打心眼儿里热爱它,只有这样人们才会自发地去保护和传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撰文 | 李智
音频 | 李智
审读 | 王艳
责任编辑 | 老甘
投稿邮箱 | jnufyzx@163.com
往期推荐: